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9页
第2页 / 共119页
第3页 / 共119页
第4页 / 共119页
第5页 / 共119页
第6页 / 共119页
第7页 / 共119页
第8页 / 共119页
第9页 / 共119页
第10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讲汉书食货志研读一、汉书食货志概说 二、史记平准书与汉书食货志比较 三、论积贮疏与论贵粟疏 研读 四、班固经济思想分析 五、秦汉经济史研究参考文献I.汉书食货志概说“食货”释义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 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 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 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 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 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 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 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 政首。 尚书洪范n尚书洪范提出了治理国家必须遵循 的九条大法。据说是周武王十三年(前 1122)灭殷后,殷遗臣箕子在与周武王 讲述天人关系时所提出的。 n内容:一曰五行,二曰敬用五事,三曰 农用八政,四曰协用五纪,五曰建用皇 极,六曰又用三德,七曰明用稽疑,八 曰念用庶征,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 。 “食”,本意食物,引申为农业生产 ,“货”本意布帛及货币,引申为商业 贸易。“食”与“货”为民生之本,“食货 ”二字是中国古代对人们生产活动和 贸易交流的统称。 “食货志”是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 专门叙述历代财政经济制度、理财思 想、田亩、户口、农业生产、工商贸 易、手工业发展实况的志书。 汉书食货志是汉书十志之一,分上 、下两篇,上篇记“食”,系统叙述了从周 代到王莽时期的农业情况,及土地制度和 田赋征收制度;下篇叙“货”,记载周秦以 来的货币演化和商业现象,实际是一部从 远古到西汉的经济发展史。 汉书食货志总结了历代经济制度及 生产发展情况,对研究西汉的财政措施和 财政制度,以及西汉的财政经济改革,具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n二十五史中有“食货志”的有十三部, 即汉书、晋书、魏书、 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辽史、金史 、宋史、元史、新元史 和明史。n十三史中的“食货志”,编撰体裁可分 作通史和断代史两大类。属通史体裁 的,只有汉书食货志一部。汉书食货志的编撰特色 汉书食货志采取通卷直下,毫不间 断的编撰手法,展现经济现象和制度演变 的历史进程。而其他史志,则采用分篇记 载或分条记事的形式。汉书食货志关于各个时期财政经济 概况的描述,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国君或大 臣施行的一系列财政经济的改革,来说明 当时的财政经济状况,此亦与其他史志分 门别类的写法不同。【宋】曹彦約昌谷集卷二一評漢食貨志n以食為主,不必言治,而與治相偶。以 貨為主,不必言亂,而與亂相值。上之 人盍思其故乎?欲富國必先富民,欲富 民必倣井田之意而推行之,此則班孟堅 两篇之意,截然不相侵紊,可以深考。 不然而日變成法,使天下民趨於愁怨, 而不知悔,而未知其所底止也。李景星:四史评议汉书评议 n食货志分为上下,志上专言食,志下专言 货。而“食足货通”四字实为全书之主宰,盖食 足货通,国之所由兴;民穷财尽,国之所由亡 。盖为国者,以足食为本,而轻重其货以调剂 之,是以国富民安,治化蒸蒸日上,如文、景 两朝是也。不善为国者,因纵欲而耗财,因兴 利而繁刑。民食既匮,更扰乱其货制,使之无 所遵循,则上下交困,国内不得安宁,如武帝 之时是也。班氏洞悉源流,故叙述极有条理。 其论食,备录贾谊、晁错、董仲舒之议;其论 货,以五铢钱为善,而详载贾谊谏除盗铸钱 之疏,探原择要,尤见特识。II.史记平準書汉书食貨志 之比较史记太史公自序:维币之行, 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 ,争於机利,去本趋末。作平准书 以观事变,第八。 汉书叙传下:厥初生民,食 货惟先。割制庐井,定尔土田,什 一供贡,下富上尊。商以足用,茂 迁有无,货自龟贝,至此五铢。扬 榷古今,监世盈虚。述食货志第四 。史记平准书简介n史记.平准书是史记“八书”之一, 是我国古籍中最早专门论述经济史的著作 。它记述了汉初到武帝一百多年间,汉王 朝财政经济的发展过程。重点说明了商品 制度的变动以及控制商品流通和物价的均 输、平准政策。通过古代货币制度的叙述 ,对汉武帝实行的财经政策进行某种评论 ,说明当时创办均输、平准制度的得失, 是平准制度实行结果的科学总结。“平准”释义n“平准”是西汉时运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的一种制度。 即设立平准机构,掌握巨大的商品储存及相当的运 输力量,在物价上涨时贱价抛售,反之,如某地物 价极贱时,则大量收购,“贵则卖之,贱则买之”。通 过平准以“平物价而便百姓”,即现在所说的运用市场 规律以稳定物价。n史记平准书记载了西汉初期的财政制度:“量史 禄,废官用,以鲜人民”,即根据国家支出的需要, 来制定收入数额的“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它简化了 税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 也给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 司马贞史记索隐:太司农属官有平准令垂 者,以均天下郡国转贩,贵 则卖之,贱则买之,贵贱相 权输,归于京师,故命曰“ 平准”。李景星:史记评议平准书n“传曰: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 人矣。一篇平准书,即是发明 此意。盖平准之法,乃当时理财尽 头之想、最后之著。自此法兴而闾阎之 搜括无遗,亦自此法兴而朝廷之体统全 失。太史公深恶痛绝,故不惮原原本本 缕悉言之。赞语自历代说到秦,更 不提汉事,正与篇首接秦之弊遥应,其意 若曰务财用至于此极,是乃亡秦之续耳 。刘咸炘:汉书知意食货志n“改平准之名者,史公本止 记武帝事,今通武帝之前 之后,固不能以平准该之 矣。加详三代食货之 制,亦以补史公之阙也。【明】茅坤:“班掾所次食货志 , 文甚详而畅,与史记 平准书相上下。”刘咸炘:汉书知意食货志 篇首撮述古者居民、养民 、教民之大要,甚简而精, 故叙述三代,密于马迁。 志乃其全书擅美之处,所谓“旁 贯五经,上下洽通”者,食货 志、刑法志尤可见。n学生提问:本周您在课上讲解了班固的经济思想,能否 对班马的经济思想做一个具体的对比,因为 一般都认为司马迁肯定重视物质利益,强调 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并且主张农、工、商、 虞四者并重,反对秦朝以来统治者一贯推行 的“重本抑末”政策,批判这种政策对生产 发展的阻碍。而班固评价司马迁“述货殖则 崇势利而羞贱贫”,他的经济思想与司马迁 有很大区别,同样是两汉的史学家为什么会 有这么大的分歧呢?原因何在? 平准书与食货志之异同n范畴界定之异与内容体系之别n撰述旨趣之异与行文格调之别n经济史识之异与传世影响之别范畴界定之异与内容体系之别n史记平准书以“平准”命名,泛指西汉时期 “敛散之以时、贵贱相权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 政策。所记述的内容侧重于历史上、特别是汉 代与“平准”相关的货币、物价情况和相关经济 政策。n汉书食货志以“食货”名篇,可视为“经济” 的代名词。对历史上的手工业、商业有着全面 的记载,而且在首要位置以近一半的篇幅对农 业作了详尽的记载,内容涉及土地制度、赋税 制度、水利、耕作技术、粮食价格以及农业政 策等方面。史记平准书只能称得上半部 经济史,在记述时限上仅限于汉兴 至武帝时期,而汉书食货志“ 自三代至王莽之诛,网罗前载,其 文详悉”;史记平准书在内容上对于经 济领域侧重于工商业,对于经济活 动过程侧重于流通过程,仅相当于 汉书食货志中“货”的部分。撰述旨趣之异与行文格调之别n史记平准书主旨在于揭示事物“承敝通变”的规 律性,“以观事变”,即通过对历史上经济活动的记述 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重点在于揭示各 个历史时期各种经济活动之事物的弊端。是故全篇 多用否定语气记述历史上的经济活动,表现出一种 鲜明的批判色彩。n汉书食货志主旨在于“扬榷古今,监世盈虚”, 即通过记述历史上的经济活动来揭示经济对历史发 展的影响,反映古往今来历史盛衰的规律。对于各 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的评价持辩证态度,凡利于 社会发展的均持肯定态度,反之则予以否定,态度 更趋客观、公允。经济史识之异与传世影响之别 放任与干涉:自由主义与干涉主义 养欲与制欲:“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和“欲 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无种与有分:“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和“四民食力 ,罔有兼业”; 求富与求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和“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皆陷不 轨奢僭之恶。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伤化败 俗,大乱之道也”; 各业并重与崇本抑末:“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和“士相与言仁谊于闲宴,工相 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 穑于田埜。各安其居而乐其业”。朱枝富:司马迁、班固经济思想之 异旨,人文杂志1990年第4期n撰书志,迁讥耗财兴利而固申食足货通n作货殖,迁详治生要诀而固宣贵谊贱利n叙民生,迁主因欲奔富而固重寡欲守贫n传巨富,迁彰贤德才能而固斥败俗伤化唐任伍: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之比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n司马迁和班固的经济思想尽管在某种程 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重 视经济问题、农田水利等。但是,二 人的经济思想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类型。 二者的区别是自先秦以来中国两种不同 类型的经济总想的总结,即自由经济思 想和国家干涉经济思想的总结。司马迁 的经济思想是前者的典型代表,而班固 经济思想则是后者的代表。宋叙五:从司马迁到班固 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折, 国史探微2004年第5期 作者分析了西汉前期中国读书人的文章与思想 ,如司马迁、贾谊和晁错,认为“这些人不但文 章好,而且讨论社会经济民生之大事,并且充 份表露了作者们的经济思想。如果学术环境不 变,在西汉中、后期,中国就会产生自己的经 济学、货币学、财政学(当然是中国特色的) ,或者会令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中 国特色的)。 但,非常不幸由于学术、环境的转 变,中国的经济思想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 变。从司马迁到班固,作为两个样本来观 察,很明显地看到:中国经济思想,由乐 观、自由开放的性格,转折入封闭、保守 的方向;由肯定人类求利致富的本性,转 折入压抑人类本性的方向;由重视百业转 折入农本主义的方向;由文人学者热心讨 论经济民生,转折入避谈经济民生、耻谈 百工技艺的方向。”在史记平准书中,农业包括农、林、 牧、副、渔等多种行业,并强调工商业对于发 展经济、促进流通的巨大作用。而汉书食货 志称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将农业缩 小到只限于粮食种植的范围。 此后的史书,大体都依照汉书体例, 在食货志中,记载农业、户口、赋税等情 况,很少提及工商业。以清史稿食货志为 例,其项目为:食货一、户口、田制,食货二 、赋役、仓库,食货三、漕运,食货四、盐法 ,食货五,钱法、茶法、矿政,食货六、征榷 、会计。完全没有工商业的地位。是故有学者称:“经济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后 世中国人的经济行为。东汉之后,一 直到明、清,到近代,中国国民生产, 只剩下农业,抑制工商。而农业又缩 窄其范围只限于粮食种植,国民经济 的偏枯,达到极点”III、论积贮疏与 论贵粟疏研读“奏疏”释义n“疏”为中国古代文书中的一种。因为上书 陈述事情必须有条有理,因此“疏”即 分条陈述、逐项记载之意。臣下对皇帝 上书提建议叫“奏”,所以上书又称为“疏” 或“奏疏”。 文帝时贾谊上陈政事疏之后,始有 “上疏”、“奏事”的名称,而且开始注意文 彩和辞藻。论积贮疏与论贵粟疏为西汉前期两 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与晁错所作,所 论述的内容均涉及到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 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鼓励以农兴利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