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5页 / 共62页
第6页 / 共62页
第7页 / 共62页
第8页 / 共62页
第9页 / 共62页
第1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孟子故事:孟子(约前372一 前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是孔子之孙孔 伋的再传弟子,战国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孔 子,被尊为“亚圣” ,后世常以以“孔孟” 并称。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 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对此,孟子主张“仁政 ”、“王道”。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 ;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 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 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 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 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 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 业,“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 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 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 发展。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语录 体散文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 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对后 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 很大。 孟子的主要思想 :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民贵君轻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 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 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 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朗读 研读 细读 背诵夫 郭 粟 寡 戚 畔疆fgusguqpnjing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 节奏和气势。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3.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摆出观点,总领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之: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名动) 而,表修饰,无义 而,表转折,却 夫(f):句首发语词。 是:这判断句: 者,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 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却 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 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这几句话摆出了什么论据 ?有何作用?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从 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 地利”,强调了“地利”的重要 性。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委:放弃 去:离开判断句: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 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却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 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 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 了“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 重要性。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所以 域:限制(名动) 以:凭,靠 固:巩固(形动) 国:国防 险:险要 威:震慑(名动) 兵革之利:武力的强大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 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 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 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 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者:的人 寡助之至:之,到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以:凭、靠 之:取独,无义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 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 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 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 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 是什么?为什么?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 ” “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 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将“得道者”与“失 道者”进行对比,阐明 了施行“仁政”的必要 性。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战争需要“人和”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摆出观点:论证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第一层(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 心论点,指明“人和”才是克敌制 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层(第2-4句):用战争中的典型 事例具体论证论点,强调“人和” 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5-9句):进一步论证“人 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著名论断。(治国)1.本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这一观 点与孟子的什么主张相符?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张:仁政。2.“道”是什么?它和“人和” 有何关系?“道”即指仁政。“得道”就 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 助”,“多助”则“天下顺之”, 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 ,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天下顺之。 4.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主旨句) 5.“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 得道者多助。6.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天下顺之。7.本文结尾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深入论证“得道”即“ 得人和”,“得人和”则 “战必胜”。将“人和”的 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 总结全文,深化了中心。 9.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类比论证8.文中“君子”指的是? 施行仁政的人 或原文:“得道者”。本文不是论战争,而是论 述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 指出“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 首要条件,即借战争论述施 行“仁政”的重要性。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 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 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 理。 .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 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 说服力、感召力。拓展研究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 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 同学们介绍一下。v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 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 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 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 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 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 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 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 ,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 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 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 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启示 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 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 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 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 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 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 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受到我 们的重视。1.环:围(名动) 2.域:限制(名动) 3.固:巩固(形动) 4.威:震慑(名动) 1.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4.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 家庭或它的成员。5.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6.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7.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背诵课文,以文中你 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 ,发表简单的演讲。 .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 事或语录吗?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 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 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 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 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 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 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 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 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而不胜(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守而败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论据: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 得道多助 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