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矫正质量评估理论基础李坚 江苏司法警官学校 2016一、构建罪犯矫正质量评估标准的总体要求二、构建罪犯矫正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一)构建罪犯矫正质量评估的犯因分析 理论如果我们将犯罪 行为看作结果, 那么就必然存在 引起这一结果的 原因。究竟什么 东西影响人的行 为?什么东西使 罪犯采取了违反 法律的方式行动 ?19世纪意大利医生、精神病学家、 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曾开始用科学的 方式对罪犯身体进行观察、测量与 解剖,研究犯罪人和正常人生理上 的差异,试图从生理因素中找到罪 犯的犯因。19世纪30年代左右,一些欧洲学者 把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犯罪主要是受到社会因素 的影响,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社 会环境因素成为解释犯罪现象的一 个重要因素。20世纪初,由于心理学的兴起,人 们对犯罪原因的研究重心逐渐从生 理方面转向心理因素。研究者希望 从罪犯的智力、认知、人格、气质 等心理方面的因素找到罪犯犯罪的 原因。罪犯犯因分析的多维框架理论为了解罪犯的犯因,矫正工作者应该对罪犯生活和经历的所有方 面作出评价。对各个主要维度及潜在功能采取一种假设方法,并进 行实证分析。之所以提出生物生理学维度、心理学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假设,其 目的是考察罪犯可能的犯因及解释。罪犯犯因分析的多维框架理论,需要将这三个维度系统化考虑, 犯罪行为是个人与环境和社会之间互动的结果,不能仅靠单个因素 来解释犯罪行为的原因。多种因素在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互动产生了 特定的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多面性,如一个具有冲动性人格障碍的人,犯罪的 概率要大于一般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具有冲动性人格障碍 的人并不一定会犯罪,为解释罪犯犯因,必须同时考虑生物生理学 ,和社会或环境的变量。矫正工作者还要注意一方面系统考虑犯因 的各个因素,对罪犯的犯因性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矫正工 作者还必须把系统分解成若干部分,考虑各部分对罪犯犯罪所起作 用的权重,同时把整个系统牢记在心中。1、生物生理因素罪犯犯因的生物生理因素是建 立在“结构决定论”的假设基础 之上,即异常的生理结构就会 有与之相应的功能和行为表现 。个体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行为 表现,是因为他们的身体结构 的不同所致。即罪犯犯罪的原 因是生物学因素催化的结果。 因此对罪犯的矫正和矫正评估 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1)生物生理生长与发展罪犯出生前的成长与发展,包 括:父母的健康状况;母亲怀 孕期间的营养状况,家庭遗传 史;遗传异常;染色体异常以 及出生时的生理缺陷。 罪犯的总体健康状况,需要考 虑以下方面:体重的稳定;经 期的规律性;睡醒周期的规律 性;生理活动水平和营养水平 ;是否存在生物化学不平衡问 题;是否存在生理障碍情况; 是否滥用烟草、酒精和药物等 物质; 罪犯总体外观与其年龄是否相 符;以及罪犯从事日常生活中 的活动的能力。(2)生物生理危险一般性健康状况问题,包括任 何一个主要器官系统的问题, 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家庭心脏病史; 呼吸系统问题; 绝症; 近亲的健康状况; 近期的死亡原因及死亡年龄; 罪犯的家族精神病史; 家族犯罪史以及染色体异常等 不良遗传基因对犯罪所起的作 用; 激素分泌是否异常; 神经传导系统是否平衡。2、心理学因素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 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由心 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组成,其中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情 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而个性又分为个性心理倾向和 个性心理特征。与犯罪发生联 系的心理因素复杂多样,但犯 罪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个方面:(1)认知发展与信息处理罪犯的注意力范围、记忆、注 意力集中程度以及抽象思维的 能力、学习能力及表现、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洞察反思的能力 等,这些统称为罪犯的智力问 题。尽管智力的概念在心理学 上尚未获得统一的认识,但是 ,早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已经 把智力和犯罪联系起来。最早 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查尔斯格林 。他在1913年出版的英国犯 罪人:统计学研究中写道“如 果一个人的犯罪原因中心理因 素起重要作用,那么这个人就 有智力缺陷。”(2)交流罪犯的语言能力与词汇量,要具 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的应用; 总体的语言和非语言自我表达的 能力。(3)态度与情感罪犯的自我觉察能力,包括 对自身的正面和负面特点的觉 察;对自己与他人的看法;自 己与他人对自己期望的比较; 以及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觉 察能力。罪犯的情绪反应,包括总体 范围内的明显情绪以及诸如愤 怒、悲伤以及受挫感等过激情 绪。罪犯对别人的觉察,包括 罪犯对他人的看法;罪犯对别 人对他的期望的看法;觉察所 依据的现实程度。(4)人格人格是指在个人的生活基础上受到 家庭、伴侣、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 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 、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 特征的总和。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 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 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 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 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 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4)人格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所颁定的人格异常疾患定义中,将此一疾病分为 三大类,在此三大类中,再细分为十种人格异常:1、妄想性:多疑、猜忌,不仅对他人无法信任,并且把别人的行为 动机都解释为不怀好意。2、类分裂性:对社会的各种关系疏离,在情绪的表达上也非常设限 、拘束。3、分裂性:对愈是亲蜜的关系,愈局促不安,认知与感官扭曲,行 为上偏离常轨。4、反社会性:对别人的权利毫不尊重甚至侵犯。5、边缘性: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对自我形象与感情表达上,有戏 剧性的变化,明显的冲动行为,譬如乱花钱、自残等。(4)人格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所颁定的人格异常疾患定义中,将此一疾病分 为三大类,在此三大类中,再细分为十种人格异常:6、做作性:过度的情绪化以及被注意的需求。7、自恋性:夸张自大,需要被赞美并且缺乏同理心。8、畏避性:社会疏离,自惭形秽,对於负面评价,极度敏感。9、依赖性:过度需要被照顾而出现的顺从与依附,并且害怕分离。10、强迫性:极端在乎秩序、完美,并希望掌控一切。(4)人格在犯罪者中人格障碍占10.6%。他们 一般在1-6岁时的特点是盲目服从,7- 16岁时易受外界影响,易导致人格发 展畸形。这些人主要表现为高度的冲 击性和攻击性;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 ;敏感多疑,对人不信任,抱有仇视 ;暗示性高,自我中心,感情用事, 爱说谎;具有环境不允许的特别叶嗜 好;性欲早并强烈。可见,人格异常 的人之所以容易犯罪,这与人格异常 所故有的心理病理学的特征有关。(5)社会认知与调节社会认知调节,罪犯关于他人的社会认知,主要考虑以下 方面: 罪犯对社会互动的理解;对朋友关系的看法;对他人(包括 监狱民警)的期望。 罪犯的同情能力主要包括:罪犯选择立场的能力;罪犯的 道德感;罪犯对他人的人际理解。 罪犯的现实基础主要包括:罪犯的社会认知功能;辨别现 实的能力;罪犯思想和觉察的内容。 罪犯社会技能主要包括:罪犯的社会互动是否恰如其分; 罪犯的社会技能知识;罪犯有效交流的能力。 罪犯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罪犯创造问题解决方 案的能力;罪犯思考事件结果的能力;罪犯对手段目 的的考虑(解决问题的步骤) 罪犯不适行为模式主要包括:罪犯对问题情境的行为反应 ;罪犯犯罪行为的行为模式;罪犯渴望改变的行为模式。(6)心理危险罪犯入狱前的生活经历,要 考虑到以下方面,罪犯对最 近几年重大事件的描述;罪 犯在其入狱前社会生活中, 近来与成人或同龄人之间的 生活经历(特别是离婚、父 母离异、爱人死亡等重要负 性生活事件);近期使用抗 抑郁药物和其他精神疾病药 物的情况。3、社会环境矫正工作者除考虑生物学的和 生理学的视角外,还要延伸到 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包括家庭 、社区和其他社会支持系统、 资源获得的途径以及充满冲突 的社会环境。罪犯的社会关系 如何?社会关系的环境背景如 何?如罪犯入狱前生活在贫困 中吗?社会对其是怎么评价的 ?日常生活中与其直接交往的 个体对其是如何评价的。罪犯 的犯因问题可能与下列社会学 的或环境决定因素相关或者是 其直接后果。(1)家庭、群体、支持系统与社会环 境家庭边界系统和子系统,需要 考虑以下方面:开放或封闭的 家庭系统;罪犯入狱前的家庭 结构以及家庭是怎样定义自身 的。 家庭交流的模式,需要考虑以 下方面:罪犯入狱前家庭互动 的内容和过程;冲突模式;以 及对感情的言语与非言语表达 。 家庭角色,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家庭内部的角色分配;角色 的满意程度;角色的期待和角 色的定义;权力的分配;以及 角色紧张和角色支持。(1)家庭、群体、支持系统与社会环 境与罪犯互动的群体,需要考虑以 下方面:同辈群体与业缘群体的 互动模式;群体规范及其他群体 动态影响;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 行为。对罪犯有用的社会支持系统,需 要考虑以下方面:罪犯入狱前的 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朋友、社 会支持、与自助群体)制度支持 (社会政策、福利);资源获得 的途径;支持系统的障碍等。(1)家庭、群体、支持系统与社会环 境社区及其他环境因素对罪犯犯 罪行为的影响,需要考虑以下 方面:可能影响罪犯犯罪行为 的外部因素(如失业、衰老、 遭受重大打击);环境压力因 素(贫困、失业、他人歧视) ;罪犯对社会的认同感,与社 会的关联感。(2)多元文化与性别问题矫正工作者在分析罪犯犯因的 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和性别 因素的影响。文化和性别对于 犯因来讲是一个群体性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犯因的 性别特征也非常明显,男女罪 犯的犯罪特点也存在很大不同 。因此矫正工作者要充分考虑 到犯罪受文化、性别等因素影 响的社会期望。(二)科学的测量理论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改造评价 来说,罪犯矫正质量评估的 科学性如何体现?除了上面 讲到运用罪犯犯因分析的多 维分析理论明确罪犯的犯因 性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 保证就是采用科学的测量理 论作为罪犯矫正质量评估的 科学化的基础性保障,是罪 犯矫正质量评估的基础理论 之一。(二)科学的测量理论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改造评价 来说,罪犯矫正质量评估的 科学性如何体现?除了上面 讲到运用罪犯犯因分析的多 维分析理论明确罪犯的犯因 性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 保证就是采用科学的测量理 论作为罪犯矫正质量评估的 科学化的基础性保障,是罪 犯矫正质量评估的基础理论 之一。(二)科学的测量理论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 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 量描述的过程。测量依据的法则和理论可靠 才可能得出相对客观、稳定 的测量结果。所谓事物的特 征,主要是指事物的特定属 性,如罪犯的各种犯因属性(二)科学的测量理论事 物 的 特 征(二)科学的测量理论量具,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工具。测量的精度既与测量对象的性质有关 也与测量的工具有关。比率 量表测量参照点:绝对零点(长度、重量)相对零点(海拔、温度)(二)科学的测量理论对 心 理 测 量 持 怀 疑 态 度1、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存在, 具有复杂性、流动性、内隐性, 使人们不可能对其直接测量 2、目前心理测量技术远未达到 如物理测量那样精确可靠(二)科学的测量理论心理测量 是否必要 ?是否可 能?(二)科学的测量理论(二)科学的测量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娜斯塔西:心理测验实质 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信度和 效度(二)科学的测量理论行为样本:一组被抽取出来的、作为直接的 测量对象的行为即是行为样本。标准化:1、测验内容标准化2、施测条件标准化3、评分标准标准化4、常模标准化(二)科学的测量理论应答率:在某些项目上答“是”或“否”的被试人 数太多或太少信度:测验的可靠性 效度:测验的有效性,测验在多大程度上能 够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二)科学的测量理论心理特质: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 稳定的行为方式测量误差:测量过程中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 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 效应(二)科学的测量理论测 量 误 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