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元大都第一节 蒙古族的崛起与元大都的建立 第二节 大都的交通运输与经济 第三节 大都的文化与宗教 第一节 蒙古族的崛起与元大都的建立 二、大都城的规划和兴建三、大都城的布局一、蒙古族的崛起和南下一、蒙古族的崛起和南下北魏时期称失韦。辽金时期称蒙古 生活于斡难河畔的乞颜部首领铁木真于1189年称汗,1206年春,他在全蒙古贵族议事大会上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起大蒙古国。 创建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度,将全部牧民编入其中,设95个千户长,每千户之下设百户长、十户长。 2。对金朝的战争 徒单克宁:“承平日久,今猛安谋克其材武已不及 前辈,万一有警,使谁御之?” “政乱于内,兵败于外,其灭亡已有征矣。”(金史) 1215年,中都陷落。 1260年,三月忽必烈废选汗制度,在开平即大汗位, 年号中统。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元史卷119霸突鲁传)。 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3。两京制度的建立与统治重心南移 1272年在中都城北建新城,改中都为大都。 1271年十一月建国号大元,取易经乾元之义。 和林上都大都都城的转移元朝皇帝每年春秋两季往返于上都与大都之间二、大都城的规划和兴建1. 城址的选定 2. 大都的兴建 3. 大都城规划思想 “延烧万余家,火五日不绝,”“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燕城书事)“野花迷辇路,落叶满宫沟”。(金台集) 忽必烈即位之初,每次来燕京并不住在燕京城内,而是住在燕京郊外的金代行宫万宁宫中。 “渎山大玉海” 1. 城址的选定 刘秉忠(1216-1274),邢台人,少时为僧,名子聪,号长春散人。他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 “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元史世祖纪十) 1261年开始筹备,1267年动工兴建,1272年建成宫城,1276年建成大城,1283年将政府、商铺、税务机构等迁入新城内。1284年建立留守司和大都路总管府,负责管理大都。1285年,修建工程基本完成 。 2. 大都的兴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 周礼考工记)1符合周礼的设计 太庙上梁文:越皇居之肇造,必宗庙以为先。 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 2周易思想的影响 “重险,陷也” 清人朱彝尊:元之建国,建元及宫城门之名,多取易乾坤之文。 3. 大都城规划思想日下旧闻考:殿曰大明,曰咸宁。门曰文明,曰健德,曰云从,曰顺承,曰安贞,曰后载,皆取诸乾坤二卦之辞也。 健德门,位于西北乾卦,易:乾者健也,刚阳之德也。 析津志:坊名,元五十,以大衍之数成之,名皆切近。乃翰林院侍书学士虞集伯生所立。 仪文制度,遵用汉法易之大衍何数也,圣人之奇数也。天数二十五之合为五十。 中心台独树将军析津志:“世祖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 “中心之台” 析津志:“实都中东南西北四方之 中也” 三、大都城的布局 1外城墙的结构 2宫城和萧墙 3原庙 4街坊布局 5中央官署的分布 6大都城内的市场分布 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置 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 如海,都人因名焉。九年,改大都。户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大城,呈长方形,南北长7600米,东西宽6700米,周长28600米。约50平方公里,史称城方60里。 城墙用夯土筑成,基部宽24米,内用永定桩,和横木,底宽、高、顶宽的比例是3:2:1. 1外城墙的结构 光熙门崇智门齐化门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健德门安贞门哈达大王府 析津志:“街制,自南以至于北 ,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 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 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 4街坊布局实测大街宽25米。胡同宽6-7米。 翰林院大都路 总管府警巡院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太史院太庙社稷坛国子监孔庙“凿会通之河,而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经 抵辇下。” 四、大都的建置和人口1. 大都的建置 2. 中央与地方机构 3. 大都的人口 1216年,中都地区人口为28.5万,中都城人口9.1万。1270年,中都地区有人口63.5万,中都城人口41.8万。1327年,大都地区人口208.2万,大都城人口95.2万。 第二节 大都的交通运输与经济 一、大都的水利与漕运 1金口河的利用 2. 白浮堰和通惠河 3. 金水河 4. 坝河 郭守敬于至元二年(1265年)提议重开金口河 :“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溉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上纳其议。公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众皆服其能。”5(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 至元九年(1272年),监察御史魏初奏请堵塞金口:“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大都大雨流潦弥漫,居民室屋倾圮,溺压人口,流没财务粮粟甚众,通元门外金口黄浪如屋,新建桥庑及各门旧桥五六座,一时摧败如拉朽漂枯,长楣巨栋不知所之,金口下流势若建瓴,其水溃恶平时尤不能遏止,西北已冲渲至城脚,若积雨会合,漂没偶大于此,则所谓省木石漕运之费收,藉渠灌溉之功恐未易补偿也。且以今日倾圮室屋,溺压人口,流没财物、粮粟等事势观之,莫若塞金口为便。” (P427-428) 大德二年(1298年),“浑河水发,为民害,大都路督水监将金口下闭闸板。五年间,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北二城,又将金口以上河身,用砂石杂土尽行堵闭。”7(元史河渠志) 马可波罗游记:“汗八里城在契丹省的一条大江之上,不过,皇帝陛下根据星占学家的卜算,认为该城将来要发生叛乱。所以,他决定在江的对岸另建新都。新旧都城只一江之隔。新都取名大都。” 析津志说:“金水河流入燕城,即御沟水也。入南葫芦套 ,盛杂莲花,复流转入周桥。” 至正二年(1342)二月初八日,著将金口旧河深开挑,合众水处做泊子,准备阙水使用。挑至旧城,又做两座闸,将此水挑至大都南五门前第二桥,东南至董村、高丽庄、李二寺,运粮河口。至十月毕竣,初挑开,自顺城门西南新河,大废民居房舍、酒肆、茶房,若台榭墟墓。遂下闸。(元一统志 )金口新河通惠河坝河光熙門 與漕壩相接。當運漕 岁儲之時,其人夫綱運者, 入糧於坝內龍王堂前唱籌。 (日下舊聞考卷八十八引析津志。) 金口新河广源闸桥。至元二十 九年(1292年)建, 有上下二闸。上闸至 今保存较好,只可惜 近年修长河时,将其 消去一块,已不完整 。 二、大都的陆路交通1. 两大区域间的交通枢纽 2. 大都的驿站系统 3. 海店的出现 三、大都的商业与货币 1全国的商业中心 2大都的市场 3. 纸钞的使用 第三节 大都的文化与宗教 一、京师文化的形成 二、立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三、道教与佛教的消长 四、基督教的传播 六、大都的文物古迹 五、戏曲马致远(生卒年不详) 元戏曲、散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人。 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1一 1324年之间。其作品最为 后世所推崇的是杂剧汉宫秋和散曲夜行船秋思。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 元代优秀戏曲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人 ,金末解元,曾为太医院尹。他博学能文,擅歌舞,精音 律,一生创作多在大都进行,有杂剧六十三种及散曲套、 小令等。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杂剧四大家” 。 窦娥冤、救风尘是其代表作。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 元杰出戏曲作家,大都人。作杂剧十余 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 并芙蓉亭、贩茶船两剧的曲词残篇。作品塑造了 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女子形象 。元宫词 “初调音律是关卿,尹尹扶汤杂居呈,传入禁垣宫里悦,一时咸听唱新声。”“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诸路都教唱此词。” 元杂剧或称“元曲”、“北杂剧”,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歌舞等艺术成分发展而成。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的表演艺术,除直接继承宋杂剧、金院本外, 还融合了话本、诸宫调、舞蹈、武技、傀儡、皮影等其它艺术,形成为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 妙应寺白塔妙应寺(白塔寺)白塔, 高51米 。建于至元八年( 1271),由尼泊尔人阿尼 哥主持兴建,1279年完工 。同年,忽必烈命在此修 建大圣寿万安寺,1288年 建成。元大都的原庙大宣文宏教寺,西山万安山法海寺。大圣寿万安寺,即白塔寺,后称妙应寺。大天寿万宁寺,中心台后。大崇恩福元寺,文明门外。大承华普庆寺,今西城宝产寺胡同。大护国仁王寺,在广源闸东白石桥附近 。大永福寺,阜城门四条。 大天源延圣寺,又称黑塔寺,在南小街冰窖胡同。大昭孝寺,今西山卧佛寺 。大承天护圣寺,今颐和园西功德寺。 居庸关云台居庸关云台。位于居庸关关城中心,本是过街塔台座,建于1342- 1345年间,台上原有三座佛塔。门洞内有精美的雕刻,包括曼荼 罗雕像、经文和塔记等。刻字使用六种文字,有梵文、八思巴文 、藏文、维吾尔文、西夏文和汉文,全国仅此一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