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一、单元简介 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 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家族。 治: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二、单元目标 1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 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 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其中的 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 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 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 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 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 为“四书”。 大学介绍: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 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 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 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 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 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 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 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 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 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 重要的篇章。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 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 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 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 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 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 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 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 ,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 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 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 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感知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 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 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中庸: 相传孔子的孙子 子思所写)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 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 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 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 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 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 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第一段【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 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 、去恶从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 (5)得:收获。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 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 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 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 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 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 做,那么,就接近道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 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 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 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 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 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 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 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 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 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 能使天下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 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 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 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 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 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内容分析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 事万物。“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认识。“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 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 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 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 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 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 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 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 ;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 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 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 ,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 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 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 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 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 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 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 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 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 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 ,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第二段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 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6)。 【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恶()臭(xi):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 较现代单指臭(ch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o)好(h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o)色, 美女。 (5)谦(qi):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 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 ,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 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 ,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 必慎其独也。 【注释】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 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 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 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 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解读】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 “慎独”而谈“诚意”,我们选本章,意在强调 “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 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 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 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 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 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 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 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 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 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 ,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 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 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立身之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注释】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懥(zh):愤怒。 第三段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 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 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 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 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 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 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 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 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读解】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 ,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 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 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 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 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 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这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