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1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5页 / 共91页
第6页 / 共91页
第7页 / 共91页
第8页 / 共91页
第9页 / 共91页
第1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营养与疾病Nutrition and Disease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林晓明 疾病与健康是相互矛盾的对立面,但二者能在膳食、营养的主导下相互转化。膳食的数量与质量调节着人类的健康状况。当营养素缺乏或摄入过量都会导致人体亚临床或临床疾病的发生。同时,食物在疾病的发展、治疗、康复和转归中亦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特别是与慢性疾病的关系日益突现。常见与营养密切相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肿瘤感染与免疫第一节 肥 胖(obesityobesity)营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持能量平衡。能量代谢失调可导致肥胖(Obesity)或消瘦,尤其是能量摄入过剩导致的肥胖,有着更为广泛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n 肥胖的概念、分类与流行情况n 诊断指标与标准n 肥胖的危险因素n 肥胖对健康的危害n 肥胖的膳食调控与防治内 容一、肥胖的概念、分类与流行情况(一)概 念肥胖: 指体内脂肪过多的状态,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 慢性代谢性疾病。1. 按原因分为继发性肥胖与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继发于某种疾病所引起的肥胖。因内分泌紊乱、脑部疾病等引起的肥胖,如下丘脑病变、垂体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胰岛素病变、性腺功能减退症等。也包括单纯遗传因素所致的家族性肥胖。(二)分 类遗传性肥胖: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肥胖,极为罕见,常有家族倾向。Laurence-Moon-Bardet-Biedl综合征、Alstrom综合征、Down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单纯性肥胖:单纯由于能量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v 受膳食、运动等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v 占肥胖症的绝大多数v 体态匀称,皮下脂肪分布均匀2. 根据脂肪细胞的数目和体积大小分为增生性肥胖(hyperplastic obesity):脂肪组织以脂肪细胞数目增多为主。多见于胎儿后期至幼儿期(4岁左右),机体脂肪细胞增生肥大,肥胖程度较重,且不易控制,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肥大性肥胖(hypertrophic obesity) :主要表现为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多见于幼儿期后,脂肪分布以躯干为主,肥胖程度较轻,容易通过饮食控制。3. 按脂肪在机体积聚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外周型肥胖(peripheral type obesity)中心型肥胖(central type obesity)目前,十分关注早期儿童肥胖,尤其幼儿期肥胖。研究发现,6080儿童期肥胖者到成人期仍维持肥胖,且成人期肥胖大多发生于儿童期,因此儿童肥胖问题是肥胖研究的焦点与基础。(三)肥胖的流行情况全球大约有3亿成年人肥胖,而超重者约其3倍多,因此全球大约有10亿人超重或肥胖;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超重(BMI25) 的患病率约为50%,肥胖(BMI30)的患病率约为30%;美国联邦政府宣布,肥胖正在迅速赶上吸烟,将成为导致美国人死亡的首位死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肥胖患病率(BMI30) 国家和地区年份年龄男性女性 美国1960207410.015.0 197311.616.1 199119.724.7 英国19801664 6.0 8.0 19861987 7.012.0 199112.715.0 199515.016.0 日本197620 0.7 2.8 1987 1.3 2.8 1993 1.8 2.6 西萨摩亚 (城市)1978206938.859.1 199158.476.8 中国19892045 0.29 0.89 1992 1.20 1.64成年人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年代 人群 超重与肥胖1982 城市青壮年 9.71989 城市青壮年 12.01992 城市青壮年 14.91998 美国成年人 55.0我国学生肥胖检出率1985年 男生为2.75,女生为3.38;1995年男生为8.65,女生为7.18;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生肥胖率已超过10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超重与肥胖(2002年)人群 超重 肥胖全国平均 17.6 5.6男 17.7 5.3女 17.5 6.0成年人 22.8 7.1肥胖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以45-59岁年龄组最高。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 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 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 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超重基数大, 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国人群中的流行特点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北方高于南方,女性高于男性。二 、诊断指标与标准对肥胖的诊断应依据:科学、准确而简易的体脂测量方法; 中国人的统一肥胖标准。 体脂百分比(Percent of body fat,BF):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为评价肥胖最直接而客观的指标之一。(一)体脂百分比 测定方法实验室方法:能相对准确,在有些情况下作为判 定肥胖的“金标准”,如测定体密度、超声、计算机X线断层照相术(CT)、核磁共振成像红外相 互作用、电阻抗和总体电传导等。但昂贵、应用不方便。体测量法:简便且无损害,如测定身高、体重、围度、皮褶厚度等。 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v 体脂肪(body fat, BF)机体能用乙醚提取 的纯脂肪,属于不活泼组织,又称为脂肪重( Fat mass,FM)。v 瘦体重(lean body mass, LBM)又称去脂 体重(Fat free mass,FFM):指除脂肪外全 部组成成分,属代谢活泼组织,包括肌肉、骨 骼、脏器、体液等。 BF = WLBM; %BF = BF/W100%BF随年龄变化年年龄龄段段男性男性女性女性出生12%12%6m25%25%青春期前(10Y)15%18%15%18%18Y15%18%20%25%成年期15%20%20%25%以以BFBF判定超重与肥胖判定超重与肥胖超重或肥胖超重或肥胖男性男性女性女性超重20 2525 30轻度肥胖25 3030 35中度肥胖30 353540重度肥胖35 40 BMI是评价超重与肥胖的较好指标,最为常用。计算公式:BMI 体重(kg)身高(m)2。优势:BMI与脂肪含量密切相关,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 个因素,能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 可操作性强,无损伤性,准确度较高,不受性别的影响,广泛适用。(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不足:不适用于特殊训练的人,如运动员BMI较 高,是肌肉组织发达所致,非脂肪组织含量较大; BMI也不能很好地区别肥胖与水肿。成人成人BMIBMI参考范围参考范围分 类BMI相关疾病的危险性WHO亚洲中国体重过低1.0, 女性 0.85的被定义为腹部脂肪 堆积。 评价腹型肥胖的腰围切点评价腹型肥胖的腰围切点性别腰围(cm)WHO亚洲中国男1029085女 888080“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1年)提出了适合于中国人群的腰围切点,男性为85cm,女性为80cm;控制男性腰围在此切点以下,可能防止约60%的危险因素聚集,54%的高甘油三酯血症,41%的高血压,30%的空腹血糖升高;对于女性人群可能防止47%的危险因素聚集,50%的高甘油三酯,42%的高血压和37%的糖尿病三、肥胖的危险因素肥胖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两方面。遗传因素是肥胖发生的内在基础,生活、饮食习惯等环境因素是肥胖发生的外部条件。肥胖患者往往都有家族史,表现有家庭聚集性。配对病例对照表明:父母BMI过大是子代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子代与亲代BMI的相关系数为0.2330.297。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之间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90,异卵 双生子为0.55;体重的遗传度为0.78,身高、皮褶厚度、身高体重指数等体格发育指标 的遗传度均超过0.70,BMI的遗传度为0.720.80。肥胖的家庭聚集性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是共同的行为和环境因素所致。(一)遗传因素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已陆续确认了6种单基因突变肥胖,分别是瘦素基因、瘦素受体基因、阿片黑色素皮质素原(POMC)基因、激素原转换酶1基因、黑皮素受体4基因及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的受体(PPAR-)基因突变肥胖。绝大多数肥胖的发生受多基因调控,多个基因位点的变异决定个体罹患肥胖的易感性,其遗传度为20%40%。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及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找出肥胖侯选基因,并确定其关键基因成为一项迫切且可行的任务。 随着人类基因工程突飞猛进的发展,对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定位克隆已分离出人和动物的肥胖基因(ob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小鼠重度的遗传性肥胖和糖尿病,并证实人类ob基因cDNA编码区与小鼠和大鼠ob基因cDNA编码区83同源。 1. 不合理膳食不平衡膳食要求,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合理的膳食制度等,包括高脂、高糖、高能量膳食。(二)环境因素(1)总能量摄入多 肥胖人群特别是肥胖发生初期,食欲旺盛,进食量 较大,甚至食欲亢进。饮食亢进的原因为下丘脑外侧部 兴奋性增强,神经化学基础为单胺类物质,包括5-羟色 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分泌过多。胰岛素异常也可能通过与脑单胺类物质相互作用而 导致体重失调。人群研究也表明单胺异常与肥胖发生相关。目前市场上的中枢作用减重药即主要通过抑制单胺类物 质再摄取,并刺激其释放,从而达到控制食欲的目的。(2)高脂高糖膳食 与肥胖相关的膳食因素中主要的是高脂膳食。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均证明高脂膳食可引起过度摄食 ,而且即使所提供的总能量相等,进食高脂膳食导致 的体重增长仍高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3)膳食脂肪与碳水化合物比值(4)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胃肠道脂肪过度吸收等。维生素B6、B12、尼克酸等营养素摄入不足,会程度 不同地影响体内脂肪的分解,产生肥胖。对于这种 原因所致的肥胖,在增加摄入补充这些营养素后才 会减轻。 2. 缺乏体力活动机体能量消耗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体力活动的差别,体力活动所消耗能量约占总能量15%30,缺乏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减少,长期可导致体重增加; 体力活动减少是导致肥胖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体力活动分为职业活动、社会活动、家务活动和休闲活动,其中以职业活动消耗的能量 差别最大;静坐生活方式人群,是肥胖的高发人群。 3. 行为因素看电视时间与肥胖率显著相关;看电视时长时间静 坐和爱吃零食也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戒烟者体重增加,与尼古丁撤停有关。尼古丁通过 兴奋交感神经而抑制食欲及促进脂肪分解产热。戒烟 后最初数周内体重一般增加12kg,随后46个月内 增加23kg,平均增重可达45kg以上。男性戒烟后 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较吸烟者高2.4倍,女性高2.0倍。已 戒烟者中肥胖较吸烟者中较为多见。因此准备戒烟者 应该制定控制体重的计划,包括增加体力活动及减少 能量摄入。 饮酒:饮酒后乙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