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命体征的监测云阳县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 张琴体温 (temperature)1脉搏 (pulse)2呼吸 (respiration)3血压 (bloodpressure)4v监测的意义: 护理人员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生命体征,可 获得患者生理状态的基本资料,了解机体重要 器官的功能活动情况。 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 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体温的评估与护理第一节体表温度:皮肤温度较 低,易测量,易受影 响 。正常体温 及生理变化体核温度:身体内部 胸腔、腹腔和中 枢神经的温度。 特点:高、稳定 、不易测量。腋温腋温肛温肛温 37.5C (36.5-37.7)口温 36.5C (36.0- 37.0)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37.0C 2) (36.3-37. 生理变动:不超过0.5-1昼夜:清晨2-6时最低,下午13-18时最高年龄: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性别:女性男性饮食:饥饿、禁食时,进食后运动: 药物影响:麻醉药物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二、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一)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体温调节系统失去调控或发生调节障碍 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Diagram超高热高热中热低热以口温为标36.2-37.2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一)体温过高37.5-37.9C38.0-38.9C41.0C以上39.0-40.9 C时期 过程 表现体温上升期 产热大于散热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 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 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 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 身不适、软弱无力退热期散热大于产热大量出汗、皮肤潮湿(一)体温过高发热过程及症状Diagram病情观察降低体温保证病人舒适补充营养与水份病人发热护理心理护理Diagram体温过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产热减少散热过多轻: 32-35中: 30-32重: :24次/分2.呼吸过缓: 60%,持续 时间24h出现血压的评估与护理第四节Block Diagram血压定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室收缩时, 动脉血压上 升达到的最 高值心室舒张末期 ,动脉血压下 降达到的最低 值收缩压与舒张 压之间的差值血管内流动 的血液对血 管壁的侧压 力血压单位:KPa 或 mmHg 1 KPa = 7.5 mmH 1 mmHg = 0.133 KPa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血压的形成v 足够的血液充盈v 心脏射血、外周阻力血压正常值正常血压:收缩压90140mmHg, 舒张压6090mmHg, 脉压3040mmHgv生理变化 年龄:随年龄增长,血压增高 性别:更年期前,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差别不大 昼夜和睡眠:清晨低,傍晚高 环境:寒冷环境,血压;高温环境,血压 体形:高大、肥胖者血压较高 体位:立位 坐位 卧位 身体不同部位:右上肢左上肢,下肢上肢Diagram收缩压 140mmHg舒张压 90mmHgBP 906050mmHg40mmHg多见于哪些?30mmHg多见于哪些?血压评估高血压低血压脉压增大脉压减小血压计种类水银血压计无液血压计电子血压计v血压的测量体位:所测手臂位置(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坐位 平第四肋卧位 平腋中线 6.放气不可过快,以4mmHg/s为宜。舒张 压的变音和消失音之间有差异时, 可记录两个读数,即收缩压/变音/ 消失音数值。7.尽可能使用水银血压计,如果使用无 液面式血压计,应在测血压开始和 结束后检查指针是否位于0位,并且 每6个月对无液血压计校准一次。8.袖带的气囊应能环绕上臂的80%和小孩 上臂的100%,宽度应覆盖上臂的40% 。9.用完后,将血压计右倾45,使汞全 部回流入槽后,关闭开关。1. 测量前先休息510分钟,运动后须休 息半小时,测量要在比较温暖的室内 进行,如果有尿意,应先排尿。 2. 定期检测、较对血压计。 3. 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 血压计。 4. 偏瘫、一侧肢体外伤或手术的病人测 血压应选择健侧肢体。 5. 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上臂中 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 肘窝23cm(或距腘窝35cm) v直接测量血压法将特制导管经周围动脉穿刺,送入主动脉,导管末端经换能器外 接床边监护仪,自动显示血压数值。 适用危重和大手术 优点:不受周围动脉收缩影响,准确 缺点:专用设备,技术要求高,有创伤临床生命体征监测常见的错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