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号子: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 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 “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一些协作性 较强而劳动动作在节奏、速度上经常变化的集体劳动,需要步调 一致、动作协调,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 、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这类劳 动场合,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 唱的一种歌。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 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 劳动号子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一 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变化多端。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 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 分短促。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 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 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还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同 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动。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 荷,赋予劳动号子的歌唱以吆喝呐喊的特点,因此,民间习惯称 它为“吆号子”、“喊号子”和“哨子”等。作者介绍蔡其矫(19182007),福建晋江人。1930年入培元中学 ,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35年转到上海暨 南大学附中,参与“地下救国会”。1938年11月,入延安鲁迅 文学院文学系,次年10月前往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 ,之后任文学系教员,讲授“作家与作品研究”课,受普希金 和雨果作品的影响开始写诗。1942年因阅读惠特曼草叶集 而受影响,写成成名诗作肉搏。1948年秋被调到平山 东黄泥中央社会部培训班,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 1951年起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员,1955年冬到海军东海舰 队的舟山基地和厦门基地的观通站、海岸炮阵地和炮艇上考 察并写作。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 ,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 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 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 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 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 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 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 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 等。写作背景在当时充斥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作品的诗坛上 ,它是一个危险的“异类”,连同诗人一起受到了无 情的批判。这一遭遇给诗作增添了另一重悲壮.愤慨 的情调。诗中“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 的鱼”,既是船夫们悲慨心声的传达,又是诗人放声 歌唱的渴望的袒露;“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 的呼声”,在渲染千年舟子的亘古孤寂同时,也一定 程度上暗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问题1.找出文中的视觉意象和听觉 意象?2.这首诗是怎么样表象“川江 号子”的?3.将文章分段并说出每段大意 ?意象视觉意象:悬崖、漩涡、桨、云 、树、野庙、飞箭般的船、凶猛 的浪潮听觉意象:呼号、回声、长啸、 吆喝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 “川江号子”是较为常见的题材,容易写成一种应景 的咏物诗。这首诗着眼于作者的内心感受,用力描 写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诗中主要有两类意 象,一类是听觉意象,如“呼号”“回声”“吆喝”“长啸 ”,用来描写号子;一类是视觉意象,如“悬岩”“漩 涡”“木船”“桨”“云”“树”“野庙”等,一部分用来直接 描写船夫,一部分用来侧面烘托号子。在阅读过程 中,这两类意象交汇在一起,给人以视听的双重震 撼。还有些意象也属于视觉意象,如“闪电”“雨点”“ 血泪”,但是虚写,因为包含了比喻和想象的成分。将文章分段并说出每段大意?全诗共二十行,大致可以分为三 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 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 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 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 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 慨。 文章整体感知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 ,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 画,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 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 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 共同塑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 命雕像。诗的首行,就将川江号子的“碎裂人心”撼人魂 魄的声音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 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在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 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 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 ,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 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 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 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 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 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 的视角。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 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 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 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 。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 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 充满悲慨的心声。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 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 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 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语言品味这首诗采用了自由诗体,句式十分灵活,也没有严格的押韵,但读来给 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这主要是因为诗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一、人称的巧妙变换。此诗中先用“你”指称船夫,在诗人与船夫之间建立 了一种对话关系,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船夫,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但川江号子的声浪已汹涌而来;然后,经由“向我流来,流来”的过渡, 诗中又用“我”转入对船夫的视觉感受,在此诗人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 号子退为背景;最后,再次运用“你”,回到与船夫的对话,凸显了船夫 及号子的孤寂与悲慨。二、语词的复沓与对仗。如开头三行中的两个“来自”,接着三行中 的两个“从”,以及后面连续四个“我看见”,都以语词的复沓造 成了某种语气急切的效果;而“一阵吆喝,一声长啸”,“眼中的闪电,额 上的雨点”,“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则借助于对仗 形成了铿锵的节奏。加上“上”“荡”、“啸”“潮”、“电”“点”的不规则押韵 ,使得这首诗的旋律感十分明显。这种旋律,是与川江号子的气势是一 致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