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修1第二单元拓展阅读10 酬赠诗四首酬赠: 1.以礼物 金钱等为赠以表谢意。2.诗词唱和。汕头市汇景中学 陈小竹这两句说此”君”明知我是有 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 守礼法之士,语气中带微辞,含 有谴责之意。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 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 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 明珠系在红罗襦上。继而又一转,说自己 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 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 央。这两句紧接两句作波 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 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 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 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 “我与丈夫誓同生死”!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 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 而意志坚决。节妇吟 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古典诗词,传 统的以夫妇比 喻君臣,这两 句意谓自己是 唐王朝的士大 夫。 这里的“君”,喻指藩镇 李师道,“妾”是自比,二 字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节妇吟 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诗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 之诗,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 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 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 谓“一波三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 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 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 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 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 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 的勾引而写的名作。 通篇运用比兴手 法,委婉地表明自己 的态度。此诗富有民歌风味 ,它的一些描写,在 心理刻画中显示,写 得如此细腻,熨贴, 入情入理,短幅中有 无限曲折,真所谓“一 波三折”。节妇吟 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小结:此诗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 ,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 明志。 “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 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 了,也就无可奈何了。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唐宪宗元 和十二年(817)。这时,元稹贬通 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 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诗一开 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现在, 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 ,诗中告诉元稹,昨晚上又梦见了 他。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 深感动。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 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 坏,记忆衰退。但“我今因病”的“病”字 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 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 情。四句紧承三句说:由 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 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 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 界。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 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 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 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 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 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 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 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 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白诗从对面着墨,构 思精巧。诗中不直说自己苦思 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 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 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 无限关心,感情真挚。白 居易和元稹 两个人都写 了梦,但写 法截然不同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白居易元稹同异两个人都写了梦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 常有,写人之常情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 罕有,写人之至情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小 结这是一首和诗,与白 居易寄来的诗相比,结句翻 出了新意。在韵脚受限制的 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 得。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 公婆。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 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 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 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二句便接写她基于这种 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 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入时无”三 字是全诗的灵魂。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由于是新妇 ,羞涩难言, 但又不得不说 ,只好“低声 ”问,对人物 心理描绘相当 精细而逼真。请翻译出下面诗句,并解释词语。【韵译】: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释词】:【韵译】: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内容】:此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 闺意图,写得优美动人。然而,这又非作者本意。请解释标题“近试 上张籍水部”中“近试”的涵义。请翻译出下面诗句,并解释词语。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临近考试背景介绍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 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这首诗投赠的对象, 是官居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 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 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 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临近考试这个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诗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 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 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 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 ,就可能蹉跎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 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 ,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 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 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 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 ,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 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 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 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 ,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 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 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美 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 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 忖度、思谋。)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 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 。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 “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请分析这二句的巧妙之处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朱的赠诗 写得好,张也答 得妙,可谓珠联 璧合,千年来传 为诗坛佳话。后两句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 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 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 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 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 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 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 与之相对。解 题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正是大展宏图之际,但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为了排谴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首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象 。 “海畔尖山似剑铓”,这是描写 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 ”,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 魄。但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 写实,是贴切的描写。柳州一 带,千山林立,多拔地峭竖, 有如桂林。登山所见提问:第一句写什么内容?请作分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触景伤怀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是 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 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 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 瑟的秋季里 ,对于一个逐客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 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登山所见提问:第二句写什么内容?请作分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触景伤怀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 得不够。这无数的象“剑铓”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 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变身 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登山所见思考:后二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化身千亿”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触景伤怀1、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 藏在心底的郁抑沉痛的思乡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 了出来 。2、比喻、拈连、化用典故等手法的运用,较好地 表达了主题。这首诗前两句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