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入门四问知识问答 1、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 ”四大部分。虽然这样分类涵盖面很广,但并 不能包括中国文化的全部典籍,例如天工开 物。 2、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 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宋时有 了“十三经”的说法)和由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组成的“四书”成了士人必读之 书,这就部署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 神支柱。 4、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专门叙述典章制度严格的“三通” 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 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以 及关于史学理论方面的典籍唐代刘知几的 史通都属于野史笔记。 5、 古代文化典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 ,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 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不全属于文 学作品 。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都是都是“别集” (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 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9、 中国古代史学传统悠久漫长,先秦 时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 ,如尚书春秋左传等,它 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史 记汉书相继出现,它们以纪传体 通史的宏大规模和皇朝史的格局,确立 了以后持续两千年的“正史”规范。 Zx xk 10、中国古代重视礼法,西汉经学家戴 圣编的礼记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 部,它具体而细致的阐述了儒家的礼治 思想。 1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很发达。北 魏时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 系的成熟,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则是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汉代的 九章算术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 经典著作。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 金匮要略已经确立了中医治疗学的基 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汉代 以来“本草学”的巅峰之作。郦道元的 水经注、明代的徐霞客游记是自 然地理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宋代的李诫 的营造法式是建筑方面的代表性作 品。而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 是当时各类科学技术的全面总结。 3、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占有重 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 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 图景。“二十四史”加上清稿史, 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它们沿用了 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又被视为“ 正史”。 6、 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是现存最早 的诗文总集,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 时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 全唐文全唐诗等也都是比较 著名的总集。 7、 中国文化经典数量多,产生的时 间跨度也很长。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典 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思想风貌。 8、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其 中最重要的有儒、墨、名、法、阴阳 、道德、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 ,论语老子孟子庄子 等则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11、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一经传 入中国,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有 的佛经在译为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 免地带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成为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百喻经就是一 个代表。 12、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总结了 贞观盛世的治国经验,成为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的经典作品。宋代的朱熹是 最为著名的理学家之一,他的朱子 语类也是理学的代表性著作。 13、明代中叶出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李贽 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他的 焚书童心说表现了他的思想。明清易代 ,早期启蒙思想纵深发展,黄宗羲的明夷待 访录所表现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具有突出的进 步意义 15、近代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先进的知识 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创痛的学 术思想结合起来,这方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红楼梦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等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论语、孟子、荀子 二 、道家:又称道德家老子、庄子、列子。 道德经、庄子、列子 三、墨家:墨子。墨子 四、法家:韩非、李斯、商鞅。韩非子 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五、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的学术活 动 。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七、纵横家: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 论传于战国策八、杂家:综合学派 吕不韦 吕氏 春秋 九、农家: 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 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十、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 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 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