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9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5页 / 共79页
第6页 / 共79页
第7页 / 共79页
第8页 / 共79页
第9页 / 共79页
第1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何登明 主治医师特征n日本乙型脑炎n乙脑病毒n三带喙库蚊n脑实质炎症n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历史及现状n亚洲地区每年约50 000人发病,病死率 约30%n1871年:日本首次流行本病n1934年:日本学者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 出乙脑病毒n1938年:证实了蚊是本病的传播媒介n我国流行的主要虫媒传播病毒病原学 n直径1522nm,呈球形,核心为 单股正链RNA,外有血凝素。n全长10 976个核苷酸。nE蛋白:抗原性较稳定,是乙脑病 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 中和、血凝功能抗原的决定簇位 点。n100 2分钟或56 30分钟,但耐低温和干 燥。n可在小鼠脑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和Hela细 胞中生长繁殖。n在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病原学传染源 n人畜共患n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出现短暂病毒血症,一般在5 日内,血中病毒数量也较少,故人不是本病的主 要传染源。n家畜(如猪、牛、马、羊和犬等)、家禽(如鸭、 鹅和鸡等)和鸟类可感染乙脑病毒,特别是猪感 染率高,猪的体温高,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 病毒血症期长,每年大批幼猪被蚊虫叮咬后可产 生病毒血症,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n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可达100%。传播途径n三带喙库蚊n主要孳生地:积水地面,尤其是稻田。n蚊子吸血后,乙脑病毒先在其肠道内增 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在唾液中保持 较高浓度,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和动物 ,再由动物感染更多蚊虫,形成蚊-动 物-蚊循环。蚊子的发育史传播途径n蚊虫感染后1012日就能传播乙脑病毒 。蚊虫是乙脑病毒的长期贮存宿主,可 带病毒越冬,病毒可经蚊卵传代。n候鸟、蠛蠓、蝙蝠也是乙脑病毒的越冬 宿主。对乙脑流行区的扩展具有重要意 义。人群易感性n人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 ,显性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300,亦有 高达1:2 000的报道。n持久和稳定的免疫力。 流行特征n以亚洲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我国除东北、西 北的边远地区及高原地区n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地区n温度低于20时,病毒不能进入蚊子的唾液 腺内。n22时24日后蚊子传播病毒的效能仅为28 时的30%n2631时,蚊子的活动能力和其所带病 毒量均明显增加。n亚热带和温 带地区有严 格的季节性 ,80%90% 病例集中在 7、8和9三 个月。n气温、雨量流行特征流行特征n80%左右的患者为10岁以下儿童,以2 6岁组发病率最高。n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多人同时 发病。 发病机制 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蚊虫叮蛟血循环清除 消灭免疫功能正常时抵抗力降低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 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获得免疫力)单核吞噬细胞发病机制 n病毒的直接损伤,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n免疫损伤n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及在神经组织和血管 壁的沉积,激活免疫反应和补体系统,导致脑组 织免疫性损伤和坏死。n血管壁破坏,附壁血栓形成,致脑组织供血障碍 和坏死。大量炎性细胞的血管周围浸润,形成“ 血管套” ,吞噬被感染的神经细胞,形成嗜神 经现象。病理改变n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从大脑到脊髓均 可受累,其中以大脑、中脑、丘脑的病 变最重,小脑、脑桥、延髓及脊髓上部 的病变严重程度依次减轻。n肉眼可见软脑膜充血、水肿和出血。镜 检n血管病变 血管扩张、充血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 死、脱落。n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 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套” 。n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n噬神经细胞现象n胶质细胞增生 呈弥漫性或 灶性临床表现n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n病毒初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再释放入血,多数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但血液中抗体可升高,称之隐性感染。(99%)n部分人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n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初 期n病初13日,为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体温 很快升高达3940,持续不退n伴有头痛、倦怠、食差、恶心和呕吐,轻度 嗜睡,此期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易 误为上呼吸道感染。n少数患者可出现神志淡漠、颈项强直。极 期n病程第410天,初期症状逐渐加重,进入极期,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实质损害的症状。脑实质损害症状之高热n发热是乙脑的必备症状,体温高达40或40以上,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一般持续710日,轻者35日,重者可达3周以上。体温高低与临床表现成正比,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脑实质损害症状之意识障碍 n意识障碍为本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嗜睡、谵 妄、昏迷。n嗜睡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神志不清最早可见 于病程第12日,但多发生于第38日,通 常持续1周左右,重症者可在1个月以上。n昏迷是重症病例发展到极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昏迷越早、越深、越长,病情越重。 n高热、脑实质炎症、脑缺氧及脑水肿所致。n儿童可高达85%,成人约10%,是病情严重的 表现n早期出现抽搐的患者,亦多发展为重症,反 复发作或持续发作者,往往预后较差。n先有面部、眼肌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 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发生于单肢、双肢或 四肢,重者全身强直性抽搐,历时数分钟至 数十分钟,并反复发生。脑实质损害症状之抽搐n长时间、频繁抽搐,可导致紫绀、脑缺 氧和脑水肿,昏迷程度加深,甚至呼吸 暂停。n有些患儿单次抽搐后就很快恢复,常导 致高热惊厥的临床诊断。脑实质损害症状之抽搐n中枢性呼吸衰竭n多见于极重患者n延脑呼吸中枢病变为主要原因n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如潮式呼吸、 间停呼吸、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和抽搐 样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脑实质损害症状之呼吸衰竭n颞叶钩回疝表现为昏迷,病侧瞳孔散大,上 眼睑下垂,对侧肢体瘫痪和锥体束征阳性;n枕骨大孔疝则表现为极度躁动,眼球固定, 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脉搏缓慢,呼吸 微弱或不规则,随之呼吸与心跳停止。脑疝n高热、抽搐(惊厥)及呼吸衰竭是乙 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加重病情。脑水肿n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压升 高。n颅内压升高发生率约50%,主要表现为 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 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变慢、婴幼 儿前囟隆起和张力增加等改变,并可导 致脑疝的形成。其他神经系统症状n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10日内出现n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 失,病理征可阳性n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口周震颤、面容 呆板以及舞蹈样四肢运动等表现n常出现脑膜刺激征n深昏迷者可有膀胱和直肠麻痹,表现为大 小便失禁或尿潴留n昏迷患者尚可有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较 单瘫多见,或者全瘫,伴有肌张力增高循环衰竭n常与呼吸衰竭同时出现。n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 血。n产生原因多为心功能不全,有效循环血 量减少,消化道失血,脑水肿和脑疝等 。 脑干上位n病变除大脑半球外,还累及间脑(丘脑及下 丘脑),但脑干未受影响。n表现为浅昏迷,偶有潮式呼吸,压眶时出现 假自主运动或去皮层强直,眼球能活动。n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n枕叶受损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n间脑病变时可出现严重的感觉功能障碍、植 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等表现 。 上脑干位n病变累及中脑水平,表现为深昏迷,肌张力 增加,常出现中枢性过度通气,咳嗽及吞咽 反射减弱。n当中脑双侧受损时,锥体束下行受阻,表现 为去大脑强直,引起四肢痉挛性瘫痪n单侧受损则引起对侧瘫痪n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内,病变时出现眼球活 动不协调,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n由于颅内高压,可形成颞叶钩回疝 下脑干位n病变累及脑桥、延脑。n深昏迷,压眶无反应,肢体弛缓性瘫痪 ,眼球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咳嗽、吞 咽反射消失,可迅速出现呼吸节律不规 则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继而呼吸、 心跳停止。n枕骨大孔疝n假性延髓麻痹恢复期n体温逐渐下降至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和 体征逐日改善而消失,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 恢复n重症患者因脑组织病变重,恢复较慢,需1 6个月逐渐恢复n表现可有持续性低热、多汗、失眠、精神异 常、失语、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肢 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以及癫痫样发 作等,经积极治疗大多能恢复n半年后上述症状仍不能恢复者,称为后遗症后遗症n约30%的重症乙脑病人留有后遗症,儿童较成 人有更高的发生率。n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痴呆及 帕金森综合征等n癫痫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生。n即使被认为恢复良好的患者,约50%仍存在轻 微的后遗症,如学习困难、行为反常以及轻 微的神经精神症状。n乙脑病毒可在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存在 临床类型(多见)n轻型 发热在39以下,始终神志清楚, 可有轻度嗜睡,无抽搐,头痛及呕吐不严重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1周左右恢复,无后遗 症。临床上容易漏诊 。n普通型(中型) 体温在3940之间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头痛,呕吐 ,脑膜刺激征明显,偶有抽搐,病理征可阳 性。病程714日,无或有轻度恢复期症状, 一般无后遗症 。临床类型n重型 体温持续在40以上,昏迷,反 复或持续抽搐,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 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常有 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可有肢体瘫痪 和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常有恢复 期症状,部分病人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n极重型(暴发型) 起病急骤,体温于1 2日内升至40以上,反复发作难以控制 的抽搐,深度昏迷,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 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多在极期中死亡 ,幸存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 n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 20109/Ln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脑脊液n外观无色透明,偶微混浊,压力增高n白细胞多有轻度增加,在50500106/L之 间,也有个别为正常者。病初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随后则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的 高低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无关。n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n脑脊液有变化者约1014日恢复正常,个别 病例需1个月时间。血清学检查 n特异性IgM抗体测定n病后4日即可出现,2周时达高峰,故可 用作早期临床诊断。n如取发病后12周的标本,其敏感性接 近100% 血清学检查n补体结合试验nIgG抗体n较高的特异性,多在发病后2周出现,5 6周达高峰,可维持抗体水平1年左右n不能用于早期诊断,一般用作回顾性诊 断或流行病学调查n单份血清1:4为阳性,双份血清抗体效 价增高4倍为阳性 血清学检查 n血凝抑制试验n抗体出现较早,一般病后第5日出现,2 周时达高峰,抗体水平可维持1年以上n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或单份血清 效价1:320有诊断价值。病毒抗原检测n血液及脑脊液n发病初期患者n免疫荧光、ELISA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等均可用于中乙脑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结果有早期诊断意义 。病原学检查 n核酸水平检测n病毒分离 影像学和脑电图检查nCT 磁共振可发现疾病晚期改变。n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早期诊断的意义不 大了。n脑电图异常,包括波、波、暴发抑 制、癫痫样活动以及弥漫性慢波化,偶 见波。 并发症n发生率约10%n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尤以深度昏迷者 更易发生。n其次有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 疮,以及应激性胃黏膜病变所致上消化 道大出血。 诊 断n流行病学资料 严格的季节性,大多数病 例集中在7、8和9三个月,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但近年有成年病例相对增加趋势n临床特点 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征阳性等脑实 质病变表现为主,脑膜刺激征较轻n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加,压力和蛋白增高 ;血清学检查,尤其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可助 确诊 鉴别诊断n中毒型菌痢 因乙脑发生在夏秋季, 且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故需与该季节 发病较多以儿童多见的中毒型菌痢鉴别 。后者起病较乙脑更急,常于发病24小 时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和感染性休 克,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正常。 作肛拭或生理盐水灌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