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1页
第2页 / 共121页
第3页 / 共121页
第4页 / 共121页
第5页 / 共121页
第6页 / 共121页
第7页 / 共121页
第8页 / 共121页
第9页 / 共121页
第10页 / 共121页
亲,该文档总共1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期末复习指导主讲 纪立新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考核说明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 及要求 第三部分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考核对象 考核方式 考核依据 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及形式 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 文学专业专科起点的本科学生。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依据 本课程的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课程的05春教学大纲以及课程主教材中国 古代文化史讲座(王力等著,中央广播电视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编制的,本课程考核 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 据。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 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末 考试占总成绩80%。课程总成绩一般按百分制 记分,60分为合格。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划分为“形成性考核 ”和“形成性考核”,各占形成性考核成 绩的50,期末合成后计入最终成绩。“形成 性考核”,以学习笔记为主,包括:面授 听课记录;自学或利用其它媒体学习记录; 小组活动讨论记录;课程论坛发帖;专 业领域小论文或心得体会文章。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形成性考核”满分50分,除去必做得第 项30分之外,学员可以选择中的 任意两项来完成。“形成性考核”满分50分 ,由宁波电大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册,也就是四 次平时作业构成。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1、 考核能力要求。 考核能力要求分为一般了解、掌握、运用。一 般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及基本概 念有初步的认识:掌握是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 础上,对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运用则是要 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来解 释古诗文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2、组卷原则。 试卷的覆盖面较广,涉及九个专题的内容。试 题的难易程度的比例大致为易、较易、稍难、 较难的比例大致为30:30:20:20。一般了 解、掌握、运用各层次试题的比例为40:40: 20。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3、 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 试题类型包括:客观性试题有判断题、为加点 的字、词作注;限制性试题有名词解释、填空 题、简答题等。各大题均占20%。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用所学的文化史知识为加点的词作注(每 题4分,共20分)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 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4、考核形式。 终结性考试采用开卷笔试。 5、答题时限。 答题时间限制为120分钟。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 绪论 专题一 天文历法 专题二 历史地理 专题三 职官与科举 专题四 古代的礼制 与宗法 专题五 宗教及宗教 研究 专题六 古代的衣食 住行 专题七 金石书画 专题八 经典选讲 专题九 古代目录学 例 题 绪 论 了解:文化的含义。 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文化的含义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 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 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 学、道德、风尚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 组织。 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 养育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 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是一种既不 同于游牧经济,也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农业型 自然经济;是一种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共 和制、元首共和制、军事独裁制以及印度种姓 制均相出入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中国文化的政治型特征 注重整体思维 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 此外,崇尚群体利益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等, 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 专题一 天文历法 了解: 三垣二十八宿的内容,二十八宿的组成及其各 自所比拟的形状。 十二次、十二辰及分野的概念。 中国四大历法的名称、编制者。 日月合壁、五星联珠的含义。 干支计时的内容及古代表述时间的特定用法。 七音十二律的含义。 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指的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有角、亢、氐、房、心、尾、 箕七宿 西方白虎:有奎、娄、胃、昴、毕、觜、 参七宿; 南方朱雀:有井、鬼、柳、星、张、翼、 轸七宿; 北方玄武:有斗、牛、女、虚、危、室、 壁七宿 。十二次、十二辰及分野的概念 十二次: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 的变换,把周天按从西到东的方向分为 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 、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辰:古人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 示天,周天由东向西排列的方位。很显然,十 二辰的方向顺序与十二次相反。 分野:我国古代星象家把天象和地面上的一 些地方相配合,这就是分野。 中国四大历法的名称、编制者 我国著名的四大历法是太初历(汉代落下 闳、邓平)、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 戊寅元历(唐代傅仁钧)、授时历( 元代郭守敬、王恂)。授时历是我国古代 最优良的历法。日月合壁 “ 日月合壁”本来是日月同升的意思,古人以为 这种天象不易遇到,是祥瑞之兆。后来推广, 只要日月同一宫(和十二次中的“每一次”差不 多,三十度)或对照(日月在相对位置),都 叫做“合壁”。到了清代,钦天监改为只以“合 朔”为限,即在夏历每月初一,都叫“合壁”了 。 五星联珠 “五星联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大行 星同时并现于一方的意思。古人也以为这种不 易遇到的天象。后世推广,以五星各居一宫互 相邻接便称为“联珠”。清代钦天监则以五星经 度相距四十五便算“联珠”了。 干支计时 干支即10天干与12地支的合称。10天干: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 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戊、亥。天干与地支依一定的方法循环相 配可组成60个单位,即“六十甲子”、“花甲”、 “六十花甲子 ” 等。特别注意的是“六十甲子” 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单数、双 数相结合。 古代表述时间的特定用法 古代表述时间的特定用法:昏、旦、中、晦、 朔、旬、周、翌、来、昔、夕、明、中日、昃 日、大采、小采、中绳。 昏:黄昏;旦:清晨;中:中天,中午;晦: 每月的最后一日;朔:每月最初一日;旬:十 日为一旬;周:六十为一周; 翌:一旬以内的未来日;来:一旬以外的未来 日;昔:过去的日;夕:晚上;明:黎明;中 日:中午;昃日:下午;大采:朝;小采:夕 ;中绳:昼夜平分。七音十二律 七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后又加 上变宫、变徵,合为“七音”。 十二律:十二律是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律 制,分为六阴律和六阳律。前者称为六律,后 者称为六吕;合称律吕。 运用:利用所学的天文学知识为加点的字作注 。专题二 历史地理 了解: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地域范围及其 依据。 二、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演变。 三、注意古书中记载地名的几个问题。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时期的 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 对象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如地貌、地形、水文、 气候、植被、土壤、动物等)和历史人文地理( 如经济开发、产业分布,城市、聚落、交通、 人口、疆域、政区、文化、风俗、语言、宗教 等)。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 地理状况。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地域范围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地域范围是清朝完成 统一后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版图。当时中 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岸 ,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 岭与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 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 其依据是: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地域范围的依据 首先,中国古文化是汉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 同创造的。因此,历史上无论汉族,还是其它 兄弟民族建立政权的地区或地域,都是中国的 地域范围。 其次,“中国”的概念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步扩 大的,古书中的中国只是中国地域的一部分, 因为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 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 第三,清统一后到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疆域, 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是在这一范 围内的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逐渐融合于中华民 族的大家庭而最终形成的。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演变 从秦灭六国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3年,秦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约800年。称州郡时代。 第二个阶段是道路时代,即隋唐五代宋辽金时 期公元583一1276年,约700年。 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从公元 1276年 至1949年,近700年,其特点是行省时代。 注意古书中记载地名的几个问题 首先,同一行政区划的名称治所和管辖范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看到 一古地名必须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解, 如苏州在唐代就比今天的苏州大几倍。 其次,古人使用的地名有时与存在的行政区 划不一致。如称南京为金陵,其实金陵是先秦 时的名称。 第三,地名用别名,如称泉州为温陵等。专题三 职官与科举 了解: 一、我国职官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九卿与六部。 三、监官与谏官。 四、勋、爵、品、阶的不同含义。 五、汉代选士的途径。 六、科举制度的产生情况。 七、“春闱”与“秋闱”。 八、元代的科举 专题三 职官与科举 掌握: 一、汉代“中书令”与魏晋以后的“中书令”有何 不同? 二、汉代的“守”、“行”、“兼”、“领”、“平”的 含义,唐代的“守”、“行”的含义。 三、“宰相”一官在历史上名称与权限的变化频 繁原因。 四、“博士”在古今含义的不同。专题三 职官与科举 五、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其演变。 六、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 七、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 八、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 九、从汉到清,“秀才”一词的含义有何变化? 我国职官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夏商时期,约一千年。 第二个阶段从西周到春秋,约六七百年。 第三阶段从战国至清末,约两千三百年。 职官是随国家产生才出现的,随国家的发展而 发展。九卿与六部 九卿是为君主及其家室服务的、宫廷事务职官 。秦汉时期九卿的重要特点是,君主的家事与 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同一起。九 卿有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 客 、宗正 、治粟内史和少府 。 魏晋后,尚书省成为中央执政的机关。以后尚 书各曹逐渐变为部,至隋唐为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监官与谏官 古代将监官与谏官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监 官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素有皇帝耳目之 称。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使 其改正。随君主专制的加强,谏官的作用日渐 削弱,至清朝时与监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