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一、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 成年男性:(4-5.5)1012/L 成年女性:(3.5-5)1012/L 新生儿(6-7)1012/L 人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是由骨髓中的原始红细 胞经过四次细胞有丝分裂发展成的。红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核 幼稚红细胞到无核网织红细胞再到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红系定向干细胞分化原红细胞分裂早幼红细胞分裂中幼 红细胞分裂晚幼红细胞分裂网织红细胞脱核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在正常情 况下成熟红细胞的寿命平均约为120天,衰老红细胞主要在 脾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无论是生成减少或破 坏增多,即可造成各种贫血,通过对红细胞数量的检查,可 对贫血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生理性变化 增多:剧烈的体力劳动,由于劳动强度大, 氧需要量增加和大量出汗而致血液浓缩,导致红细 胞增多;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缺 氧,红细胞代偿性增高;刚出生的幼畜,由于处 在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精神因 素,如感情冲动、兴奋、恐惧、等均使肾上腺素增 多,导致红细胞增加。 减少: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 料相对不足;妊娠中后期由于孕畜血容量增加, 使血液稀释而致;老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明显减 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病理性变化 增多:. 相对性增多: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体水分丢 失过多。血浆量减少所致。(呕吐、多汗、严重腹泻、大 面积烧伤等)这是暂时性增多,只要适当补充水分,就能 恢复正常。 继发性红细胞生成增多:集体因长期 缺氧,如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 先天心脏病,肺气肿。 原发性红细胞生成增多:机 体并不缺氧,无促红细胞分泌增加而红细胞数量持续增多 ,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缺铁、叶酸、 维生素B12。 . 红细胞丢失过多:各种原因导致的急、 慢性失血,如外伤、溃疡、肿瘤等。 . 红细胞寿命缩短 :各种原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如脾功能亢进、蚕豆病。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减少:如慢性肾疾病所 致贫血。 . 造血功能障碍:鉴于某些药物导致的骨髓造 血功能抑制;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 贫血、白血 病、骨髓纤维化等。异常结果处理 红细胞增多常提示缺氧或血液浓缩,应 给予吸氧、改善呼吸功能,适当补液,并可 作进一步检查,如血液黏度、尿常规等。 红细胞减少常提示贫血,应结合hb、 HCT和Ret综合分析,计算MCV、MCH、 MCHC以区分贫血的表态学分类,必要时可 做骨髓象检查。 MCV=hct/rbc(fl) MCH=hb/rbc (pg) MCHC=hb/hct(g/L) 1L=1015fl 1g=1012pg二、血红蛋白(HGB,Hb) 血红蛋白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由珠 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是红细胞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红细胞赖以携带氧气和二 氧化碳的物质。血红蛋白测定目前采用的方 法有两种:氰化高铁法:取未梢血压20l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取静脉血12ml ,EDTA-K2抗凝。 结果判断 在生理状态及某些病理状态下,血红 蛋白的增减与红细胞数值变化近乎一致。但在某些 贫血,如缺缺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 胞的减少;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减少多于 血红蛋白的减少。 异常结果处理 大部分Hb降低者伴有RBC减少,为贫血的重要指 征,常结合RBC、HCT、Ret综合分析。三、红细胞比积(HCT) 红细胞比积又称红细胞压积(PCV),也 称血细胞比容(HCT),就是红细胞在血液 中所占的体积(L/L)。红细胞比积与红细胞 数量和大小有关,临床上常用于诊断贫血的 严重程度及鉴别贫血的原因,对相对性或绝 对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论断及疗效观察也有重 要价值。红细胞比积测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温氏法:静脉采血12ml,双草酸盐抗 凝。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静脉采血1 2ml,EDTA-K2抗凝。 结果分析 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 呕吐、腹泻和大面积烧伤时。临床上常测定 红细胞比积,其目的是了解血液浓缩程度, 作为补液量的计算依据。 减低 常见于各种贫血。 异常结果处理 在治疗贫血过程中,HCT可作为监测疗效 的重要指标,如治疗过程中逐渐提高,表示 治疗有效,若变化不大,应考虑改变治疗方 案。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 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 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浓度(MCHC)是在同一标本中同时测定红 细胞数、红细胞比积和血红蛋白三个数据后 ,通过间接的计算得出的。然后根据这三个 平均值,对病人的红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有助于贫血的鉴别。 结果判断 MCV、MCH、CMHC数值的变 化,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红细胞的病理改变, 根据它们的变化情况,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 性贫血、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正常细胞 性贫血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其诊断标准及 导致该类贫血的病因见下表。贫血形 态学分 类 MCV (fl )MCH (pg) MCHC (g/l) 常见病因 正常细胞 性贫血80 10026 34320 360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 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 性贫血、白血病等 大细胞性 贫血10034320 360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 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等 单纯小 细胞性 贫血8026320 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 症、恶性肿瘤、风湿性 疾病等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 血 8026320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 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异常结果处理 由于三种红细胞参数平均 值是计算得出的,故与RBC、HB、HCT的变 化相关,主要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血液 中红细胞体积变异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红细 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它 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加 客观、准确。结果判断 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 体积分布宽度(RDW)两项指标的变化,可将贫血 的分类更加完善。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地中 海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 ,RDW增大,如缺铁性 贫血。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正常,如再生障碍 性贫血、急性失血。 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 铁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慢性再生 障碍性贫血。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增大,如巨幼细 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异常结果处理 常需结合MCV结果综合分析,以确定贫 血的形态学分类,指导正确纠正贫血。 常需同时检测血常规、血小板、网织红 细胞等项目。六、血小板计数(PLT,PT,BPC ) PLT来自骨髓巨核细胞系,在血液循环中, 血小板不与其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 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完整性,它具有黏 附、聚集、分泌、促凝血和血块收缩功能。 当血管局部受到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不 机械性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的黏附,聚集作 用。 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可发生血栓或血栓性并发症;骨髓增生性 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骨髓纤维化症等;争性大出血、急性 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手术后。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骨髓造 血功能受损而致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碍 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和放射治疗、化疗后 ,骨髓纤维化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见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 斑狼疮(SL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 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体外体循环手术等; 服用某些药物可使血小板减少:如氯霉素、链霉 素、青霉素、磺胺类药、阿司匹林、氯丙嗪、抗甲 状腺药物等。 异常结果处理 PLT显著增多,必须警惕发生血栓,应在 医师指导下降低血液黏度。 PLT显著减少,必须防止出血,应在医师 指导下输血或输注血小板,尽可能避免手术 治疗。七、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 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儿童:(5-12)109/L 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它们通过不同 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和参加机体的免疫反应, 产生抗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的健康。白细胞计数方法目前使用的有 两种:显微镜目视计数法:取未梢血20l,于定量白细胞稀释液 中。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取静脉血12ml,EDTA-K2抗凝。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总 数变化,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八、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目前在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 的分类结果,只能起到筛选作用,不能完全 代替将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于显微镜下, 按白细胞形态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类 白细胞所占百分比的目视计数法。结合白细 胞分类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液中各 种白细胞的绝对值。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细胞类型大小( um)外形细胞核细胞质核形染色质着色颗粒中性杆状 核粒细胞10-15圆形弯曲呈腊肠 样,两端钝 圆深紫红 色 粗糙淡橘 红 色量多,细小, 均匀布满胞质中性分叶 核粒细胞同上同上分为2-5叶, 以3叶为多同上同上同上嗜酸性 粒细胞11-16同上分为2叶, 呈眼镜样同上同上量多粗大,颗粒排列整齐 ,圆而均匀,充满胞质, 鲜橘色嗜碱性 粒细胞10-12同上因颗粒遮盖 核结构不清 ,分叶不明 显粗而 不均匀同上量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匀 ,常覆盖核上,蓝黑色淋巴细胞6-15圆形 或 椭圆 形圆形或椭圆 形着边深紫红 色 粗块 状透明 淡蓝 色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粒, 大淋巴细胞可有少量、不 均匀、深紫红色颗粒单核细胞10-20圆形 或不 规则 形不规则 形, 肾形,马蹄 形,或折叠 形淡紫红 色,细 致疏松 呈网状淡灰 蓝色量多细小,灰尘样 紫红色 颗粒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一)中性粒细胞(N)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0.500.70(50% 70%)。 结果判断 生理性变化 正常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 白细胞数量一日之内也有波动,早晨较低下 午较高,可相差1倍;饱食、情绪激动、剧烈 运动、高温或严寒状态下,新生儿、月经期 、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都可见白细胞增高 。 病理性变化 增高: 急性感染或炎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 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常见疾病有中耳炎、脓肿 、疖痈、阑尾炎、肺炎、扁桃体炎等; 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 手术创伤等; 急性大出血:常见于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等; 急性中毒:常见于化学药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时,如安眠 药、有机磷中毒、昆虫及蛇毒素等;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 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恶性肿瘤:如某些肝癌、胃癌等。 减少: 感染性疾病:某些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流感、肺 结核、脓毒血症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伤寒杆 菌感染时,也可使白细胞数降低; 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 细胞病等; 慢性理化损伤:如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应用某些化学药物 ,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