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研究摘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集中表现及作为国家建设的前沿群 体所应具备的道德基础。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明确,社会责任感从意识到实践的断樱自我责任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效能感低等问题。在充分分析了上述现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改革教育体制,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拓宽 大学生社会参与渠道,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多维度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提出了相应 的解决对策,以期不断增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策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基于道德心理范畴的内驱性个人情感,集中体现在个人对国家、 社会、公民群体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和义务履行的意愿。自 1985 年素质教育提出 以来,我国各阶段各层次教育都以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出发点与立足点,使社会责任 感潜移默化成为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内涵产物。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 全球化影响的多维度渗透与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使当代大学生逐渐发生价值取向认知异 化,社会责任感弱化现象不容忽视。因此,如何结合当代主流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照发 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引导对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 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为彻底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在问卷设计方面,主要围绕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态势 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表达途径三个维度设置问题。2015 年 1 月,在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石 油化工大学随机抽取样本并发放问卷 6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559 份,调查结果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上呈 良好态势,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 响应国家与社会的政策理念,并能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也存在 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对于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明确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表达社会关注行为发生时,往往存在盲目性,究其原因,通常 可以得出一种类医学的行为条件反射结论。经常是在社会暴力、权力渎职、经济分配不合 理、法制弱势等刺激发生后的一种应激性行为,缺少认知背景和知识背景的支撑,属于感 性层面情绪,而非理性层面思维。在问卷调查中,针对“你是否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和范 畴?”这一问题中,有 52.3%的同学选择了“不了解”,有 37.2%的同学选择了“比较了解”, 有 10.5%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见表 1) 。 1.2 社会责任感从意识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断裂 目前,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责任感缺失的事件,许多大学生都会通过各种媒体积 极了解,多数大学生还会借助媒体进行评论,谴责事件中表现出的“负能量”现象,激发自 身高度社会责任意识。但当事件发生在身边,尤其对自身带有一定威胁情况下,绝大多数 大学生却选择了视而不见。暴露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从意识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断裂。 针对“公共场所内看见小偷扒窃你会怎么做?”这一落实到具体实践观上的问题中时,有 40.5%的大学生选择“装作没看见”,38.3%的大学生“偷偷提醒受害者”,只有 21.2%的大学 生选择“立刻站出来制止”(见表 2) 。 1.3 社会责任感取向具有趋利性,自我责任意识强于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表达社会责任感时更侧重于自我责任的实现,更加注重 个人或家庭等小范围义务的履行,突出强调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进而忽视了国家利益,导 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国家倡导理念与个人实现的矛盾。这一现象在大学生人生目标规划 方面表现明显。针对“在对人生目标的规划上,你是如何设计的?”这一问题,有 45.9%的 学生选择了“获得优越的经济条件”,有 28.2%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个人 理想”,有 19.7%的学生选择了“致力于国家建设、科技学术研究”,有 6.2%的学生选择了 “暂时没有人生目标规划”(见表 3) 。 1.4 主人翁意识欠缺,社会责任效能较低 社会责任效能是指行为人在自己履行社会责任时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这一领域特定 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动机与行为,支配个体对行为的控制 与调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对社会责任感意识的提高。当前,大学生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表达社会责任,但表达途径往往存在平民化参与趋势,很少发挥主人翁意识在此过 程中的作用,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效能较低。针对“你经常通过哪些途径表达社会责任?” 这一问题,选择“参加学生会组织或社团举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传递爱心”和“参加社会 实践活动”的学生分别占 67.3%、48.2%和 32%,而选择“参与地方人大代表选举”“参与民主 监督、民主参政议政”和“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的学生只占了 12.1%、25.8%和 6.2%(见表 4) 。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转型时期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国内的臻于完善化发展,使部分大学生无法正 确判断经济增长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之间的关系,逐渐陷入了被 利益所掩盖的责任驱使误区,社会责任被个人责任逐渐取代。另外,加之 20 世纪后半段多 元文化主义和西方思潮的不断入侵,也使我国大学生不断面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文化的侵蚀,出现了个人功利色彩浓烈的价值取向异化,导致 我国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 2.2 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 理念和教育方式。随着考试竞争压力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我们普遍认为,现存教育模 式明显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应试教育环境下,升学率、录取率、就业率成为学校教学 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导致教育主旋律偏重于知识灌输与业务实践,人文教育、德育教育、 法制教育边缘化趋势明显。使得社会责任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概念化、孤立化、透明化。 加之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存在授课方式单一、理论模块陈旧等弊病,使得在校大学生社会 责任意识模糊,社会责任感普遍缺乏。 2.3 家庭教育的惯性影响 唯亲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浓厚色彩,而 21 世纪以来,中国式家庭教育开始步入隔代抚 养时代,更加使唯亲理念突出作用于教育客体价值观形成这一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家长 往往过度强调血缘与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忽视引导对于个体与社会依存关系这一 科学论断的认识。导致青少年根深蒂固的认为责任感是建立在家族血缘之上,而非社会成 员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独生子女较 为普遍,长期生活条件的优越性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严 重阻碍了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 3 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路与对策 3.1 改革教育体制,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确立奠定基础 良好的教育体制是大学生确立责任意识的基础。目前,我国各阶段学校教育偏重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所谓的素质教育完全被异化成为掩盖减负和增加实践环节的纯概念。因 此,全面提高大学生责任感,必须以改革教育体制为前提。首先,确立政治理论课在高校 教育中的先导地位,切实实现高等教育先育德、再育智的功能,为广大青少年开辟社会责 任意识认知渠道;其次,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优化高校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 使理论引导更易吸收,更易被学生接受;最后,落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将大学 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贯穿始终,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保驾护航。 3.2 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境界,形成强烈社会责任感观念 当代大学生代表了集中体现了我国主流思想文化,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大局观考虑问题,明确自己 作为社会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生活中,彻底摒弃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树立远大目 标,时时刻刻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拓宽大学生社会参与渠道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更要借助政府和学校这两大媒介之力。一方面,政府要大力 开门纳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活动平台,通过完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等渠道开通大学生参与社的大门,深化社会责任感内涵,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多措并举,努力拓宽大学生落实社会责任的渠道,鼓励大学生从事义工、 志愿服务等形式活动,积累社会责任感,升华社会责任意识。 3.4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多维度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效阵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和有效 推动作用。因此,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可利用因素,加大正能量宣传力度, 选树先进典型,打造社会责任感主流意识;同时,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基本取代原有传 统媒体作用的今天,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开设政治参与门户网站,引导大 学生参政议政,升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多维度营造崇尚社会责任感的浓郁氛围。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不仅在教育学领域具 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也在社会学领域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随着此方面研究的深入与加深,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必将迎来崭新局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