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遗视野下的侗族大歌传承非遗视野下的侗族大歌传承摘要:侗族音乐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有着极高的赞誉,侗族大歌是集真、善、美 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本文通过在从江县小黄村的实地调查,对 小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采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阐述小黄村侗族音乐的传承方式,并对此作出相P 的思考。 关键词:小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侗族大歌 贵州省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三个核心区,2008 年 9 月 30 日, 侗族大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受到世界 各国人的青睐,知名度逐渐提升,至今名声响誉国内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小黄村 坐落于高增乡北部,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小黄村侗族大歌曾多 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得极高的荣誉。小黄侗寨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依山傍水,静 谧中彰显着对音乐的执着与奔放,寨中可随处看见鼓楼与风雨桥,鼓楼上绘有侗族人们长 期以来古香古色的居住环境、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蔚为壮观的节日节庆等徇丽多姿的生 活图景,造就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侗族有句谚语叫”饭养身,歌养心”,小黄村 在青山环抱气候温和舒适的生态环境下,培育了侗族人使人叹为观止的天籁之音,没有规 定任何人必须要唱歌,必须要跟从歌师学歌,但是每个人从出生到会说话都会唱侗族大歌。 在国家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小黄村的侗族大歌在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的过 程中得到良好的传承。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一)学校传承的方式 学校教育是汇聚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域,侗族大歌的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 施。小黄村唯一的一所小学:小黄小学在 2010 年 3 月正式挂牌命名为“小黄小学侗族大歌 传习基地”,小黄小学常年开设侗族大歌教授课程,专门聘用一批民间歌师、歌手、各级传 承人到学校教唱侗族大歌。学校每个星期每个班都会安排一至两节课的侗族大歌课,歌师 会教唱各类大歌,没有教材,全靠歌师口传心授。歌师通常会将歌词一段一段的教学生唱, 一个班一个学期大概可以教一首鼓楼大歌,学生在歌堂学歌,唱好了便可以去鼓楼中唱歌, 所以,为了能去鼓楼唱歌,学生在学习侗歌时非常积极。在学唱的过程中,歌词以及歌曲 的情绪强弱均由歌师教,歌师会让学生相互听彼此的声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声音融合到 一起,歌唱的声音会更好听。除侗族大歌课以外,学校还开设了以教科书为教材的音乐课。 小黄小学的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没有侗歌教材而觉得学习侗族大歌厌烦或疲劳,反而很喜欢 学习侗族大歌,并且每个学期都将歌师教唱的侗族大歌背下来,每逢过节便去鼓楼唱歌。 这种学校传承方式是保护侗族大歌最好的渠道,现今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灭绝和变异,应当 加强学校教育。 (二)歌师口耳相传的方式 小黄村拥有多位国家级、省级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别有吴仁和(已 逝) 、潘萨银花、潘萨立鲜、吴世雄、吴秀光、贾福英等多位优秀传承人。本次田野调查中 与侗歌传承人潘萨银花的交谈中深受许多启发。潘萨银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传承 人,1943 年出生于小黄歌师、戏师世家,8 岁开始同其爷爷、奶奶、母亲学侗歌,后又拜 当地老歌师吴哈常以及其徒弟吴萨库为师,能熟唱 300 多首侗歌,多年来获得各种荣誉数百项。1961 年 17 岁时到到黎平肇兴“吃相思” 开展对歌活动, 连唱了三天三夜的侗歌打 败了当地多位高手, 从此周边侗寨的歌手经常前来对歌, 来者大都以失败而告终。侗族 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无法用文字侗歌记录下来,全靠歌师口传心授。传承人潘萨 银花在自己家中开设了侗歌课程,村民闲暇之余,便前往传承人家中学唱侗族大歌,教唱 的过程中,传承人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学习侗歌的唱法,多年来潘萨银花培养出了不计其数 的侗歌歌手与歌师,一代传一代,使侗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为侗歌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另外,侗歌传承人不仅在家开班教学,还常去学校传授侗族大歌。小黄小学的学生们 也不仅仅只在学校学习侗歌,放学也会去到潘奶奶家学习侗歌。在小黄村,不管是儿童、 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喜爱学习侗歌,仿佛这是小黄侗族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一般。 传承人对拯救和传承侗族大歌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传承人是侗族大歌的守护神。 侗族大歌传承人在小黄村受到人们的尊敬与传诵,她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延续、 发展和创新起着超乎寻常人的作用,她们的歌声突出的代表了侗族大歌的美,侗族大歌这 种群体的社会传承都赖于传承人才能够传承和延续下去。 (三)家庭传承的方式 在小黄村会常见到一种现象,许多孩子和老人都不会说汉语,也不识汉字,孩子还 没进学堂前,父母都是教孩子说侗话。家庭是这个社会不可分割的最基本的单位,小黄村 的家庭都有着相似的共性,就是家家户户都会唱侗歌,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因此, 在小黄侗寨中,即使不会说汉语,唱侗歌依然非常动听,而这种影响便是一种传承。实际 上这种家庭传承的方式在小黄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在小黄没有不会唱侗歌的人,一代人影 响一代人,便将侗歌代代相传下去。虽然现今家庭的传承不是侗族大歌传承得最好的途径, 但也为侗族大歌更好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及歌师的培养 (一)国家政府的经济补贴 国家为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出相应的补贴, 国家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歌师给出相应的补偿。至 2008 年开始,政府开始对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传承人给予相应的补助,从最开始的每年每人八千元 补助逐渐增加,文化部在 2016 年文化部例行发布会上宣布,自 2016 年起,中国 1986 名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提高至两万人民币。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不止 是金钱的补贴,当地政府理应关心传承人的平时生活,在小黄村,传承人得到了当地政府 的关心与爱戴,并获得当地人的尊敬和支持,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国家、政府理应重 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