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F脑血管疾病(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 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疾病。F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 弥漫性脑功能损害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 件。中风的预兆与预防脑血管病变分类F根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分:TIA、脑卒中F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大卒中、小卒中、静息性卒中F根据病理分: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含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和脑栓塞)、出血性卒中(含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FCVD发病率100300/10万, 患病率 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 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F发病率男:女约为(1.31.7):1。F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45多以上明显增 多,脑卒中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 、气候等有关。脑血管病 我国居民健康第二大杀手17.66%17.66%20.36%20.36%2006年全国人口死亡原因统计:城市和农村人口死亡原因第二位均为脑血管病城市人口脑血管病死亡 占死亡总人数的%农村人口脑血管病死亡 占死亡总人数的%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脑卒中是脑血管病最主要的类型1991-2000年北京、上海初发卒中及其亚型的趋势脑卒中 颅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未分类卒中北京上海中国卒中杂志。2006;8:599-602.各型卒中发病情况 (每10万人年)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 60%80%血栓形成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 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中风的前兆在中风发生前的周左右,中风发作有一些前兆:F脸部、手臂或腿部麻木,尤其是身体单侧。 F说话困难或理解困难。 F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呈持续性。 F单眼或双眼视力出现问题,看不清物体。 F行走困难,原因不明跌跤,头晕眼花,失去平 衡或协调能力差。中风的前兆F6、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 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 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F7、精神改变如嗜睡,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 困倦嗜睡现象,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 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F8、流鼻血中老年人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 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可能会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 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脑卒中的识别症状突然发生C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C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C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C 吞咽困难 C 双眼向一侧凝视 C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C 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C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C 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F急性期的治疗原则 F超早期治疗:首先要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力争超 早期溶栓治疗; F针对脑梗死后的缺血瀑布及再灌注损伤进行综合保 护治疗 F要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 F整体化观念:脑部病变是整体的一部分,要考虑脑 与心脏及其他器官功能的相互影响,如脑心综合征、 多脏器衰竭等,重症病例要积极防治并发症,采取对 症支持疗法,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F对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最终 达到挽救生命、降低病残及预防复发的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F1.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发病160 或舒张压 100 mmHg:多数需要两药联合 (通常噻 嗪类利尿剂和ACEI, or ARB, or BB, or CCB)第一步 收缩压 140159 或舒张压 9099 mmHg:多数可选择噻嗪类利尿剂. 还可考虑ACEI, ARB, BB, CCB,或 者联合用药 无强适应症血压未达标 调整剂量或者加用其他的药物直到血压达标。 考虑咨询专家JNC7药物治疗开始后患者的随诊开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治疗疗后达到降压压目标标高危及很高危中危及低危1.3个月随诊诊1次2.监测监测 血压压及 各种危险险因素3.强化各种改善 生活方式的措施1.6个月随诊诊1次2.监测监测 血压压及各 种危险险因素3.强化各种改善 生活方式的措施3个月后未达标标1.无反应应者改用其 他药药物或加用小剂剂 量其他药药2.有部分反应应者可 增大剂剂量或加用另 一种药药物或改用小 剂剂量合并用药药3.更加积积极认认真地 改善生活方式有明显显副作用1.改用另一类药类药 物或加用其他 类药类药 物合并治 疗疗2.减少剂剂量,加 用另一类药类药 物高血压的社区管理建议C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C 监测血压,35岁者至少每年测量血压1次,C 高血压患者应该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C 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C 非药物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者应使用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 二级预防的基础药物C 方案一:阿司匹林 75150mg/QDC 方案二: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 BIDC 方案三: 氯吡格雷 75mg/QD糖尿病的诊断标准F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F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F 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口服降糖药物的选择临临床用药药分类类适应证应证磺脲类药脲类药 物 (格列吡嗪嗪、格列齐齐 特、优优降糖 )胰岛岛素促分泌剂剂,只适用于无急性并发发症的2型糖 尿病格列奈类类 (诺诺和龙龙、孚来迪、 唐力 )主要用于控制餐后2h内高血糖,可单单独或与胰岛岛 素增敏剂联剂联 合使用双胍类类 (二甲双胍)主要用于治疗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者的一线线用 药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剂 (拜唐苹)可作为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线用药药,尤其适用于空腹血 糖正常而餐后血糖高的患者 噻唑烷噻唑烷 二酮类酮类 (罗罗格列酮酮、匹格列 酮酮 )胰岛岛素增敏剂剂,单单独或联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药治疗疗 2型糖尿病,尤其是胰岛岛素抵抗明显显者内科学血糖的控制流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肥胖体重正常 (非肥胖)饮食控制、运动治疗23个月血糖控制不满意二甲双胍或格列酮类或 -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或格列奈类或双胍类或- 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不满意两种口服降糖药合用: 二甲双胍+格列酮类或-糖苷酶抑制剂 或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双胍类或格列酮类 或-糖苷酶抑制剂两种口服降糖药合用: 磺脲类或格列奈类+格列酮类或磺脲类或格 列奈类+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补充治疗:一种/两种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中效或长效制剂每日12次)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治疗:短效、中效或长效制剂间合用,多次注射脑卒中患者的血糖管理建议C 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C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C 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C 改善生活方式治疗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C 糖尿病患者应更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血脂异常增加脑卒中风险TC 5.72mmol/L 220mg/dl TG 1.70mmol/L 150mg/dlHDL- C:3.64mmol/L 140mg/dl脑卒中相对危险度增加40%实用内科学。1997:2207.血脂的控制目标脂质质名称合适范围围 临临界水平需治疗疗水平TC5.72( 220mg/dl)TG1.70( 150mg/dl)HDL-C1.04( 40mg/dl) 3.64( 140mg/dl)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 TC5mmol/L他汀类药类药 物单纯单纯 TC增高或以TC、LDL增高为为主 他汀类药类药 物单纯单纯 TG增高或以TG增高为为主的混 合型贝贝丁酸类药类药 物降脂药物的选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发生肝脏损害、肌纤维溶解症血脂异常的处理原则C 已有卒中或冠心病危险因素(或病史)的患者及家族型高脂血症者应定期(36个月)检测血脂。C 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C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必须贯穿治疗的全过程。C 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房颤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 险性为35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CHADS2评分 房颤患者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方法D (1分) a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S (2分) prior stroke and TIA 既往卒中/TIAC (1分)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心衰H (1分) Hypertension 高血压CHADSA (1分) age75yrs 年龄大于75yrs2006AHA指南房颤患者的治疗建议CHADS评评分及抗栓药药物选择选择 CHADS评评分危险险等级级卒中发发生率治疗疗推荐(依据危险险分 层层) 低.0%/yASA(75-150mg/d)低中.5%/y华华法林INR2-3或ASA(75 -150mg/d) 中2.5%/y华华法林INR2-3高5.0%/y华华法林INR2-3极高7%/y综综合患者意愿、出血风险风险 和抗凝检测检测 条件决定。对对分者,年NNT为为100 ,必需很好的检测检测 INR才能获获益。2006年AHA指南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