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脑、间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小 脑一、小脑的位置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 中枢,位于颅后窝,前面隔 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上方 隔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 邻。小脑小脑幕二、小脑的外形小脑半球,小脑蚓上面稍平坦,下面隆凸 (小脑扁桃体)小脑蚓上面略高出小脑半球, 下面凹陷于两半球之间小结、蚓垂、蚓锥体、蚓结节 、绒球、绒球脚上面小 脑 蚓半球半球原裂下面蚓垂小结蚓结节小脑扁桃体后外侧裂绒球脚蚓锥体绒球 原裂 后外侧裂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三、小脑的分叶 (形态分叶)前叶原裂以前的半球和小脑蚓后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上面小 脑 蚓半球半球原裂下面蚓垂小结蚓结节小脑扁桃体后外侧裂绒球脚蚓锥体绒球小脑体LobsPrimary fissurePosterolateral fissureFlocculonodular lobeAnterior lobePosterior lobecorpus of cerebellar根据小脑皮层梨状细胞轴突的投射规律,可将小脑分为3 个纵区:内侧区、中间区和外侧区。内侧区(蚓部)顶核,部分至前庭外侧核。中间区(蚓旁部)中间核(球状核和栓状核)。外侧区齿状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绒球小结叶根据纵区的传出、传入联系 ,可将小脑划分为3个主要的功能 区:(1)前庭小脑:即绒球小结叶 ,主要与前庭N核和前庭N联系, 在进化上出现最早,也称原小脑。(2)脊髓小脑:前叶,由小脑 蚓(内侧区)和半球中间区共同组 成。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传 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传出 。也称旧小脑。(3)大脑小脑:后叶,即半球 外侧区。接受大脑皮质脑桥核 大脑小脑,传出纤维经齿状核 中继传出也称新小脑。四、内部结构小脑皮质-神经元高度集中于小脑的表面 小脑核-深埋于髓质内的灰质核团 髓质- 皮质深面的纤维灰质白质1、小脑皮质小脑皮质由外向内分为 分子层、梨状细胞层和颗粒 层。(1)颗粒层主要由大量密集的颗粒 细胞(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和Golgi细胞(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构成。传入纤维为苔鲜纤维 。(来自脊髓、脑桥、网 构的兴奋性纤维)颗粒细胞的树突和Golgi细胞的轴突与玫瑰结(苔鲜纤 维的末梢膨大)形成小脑小球。颗粒细胞的轴突进入分子 层,呈“T”分支,形成平行纤维(2)梨状细胞层由一层排列整齐的梨状 细胞(又称Pukinje细胞, 抑制性神经元) 构成。梨状细 胞树突分子层平行f攀缘f前庭神经核多数小脑核 少数篮细胞、 星形细胞 梨状细胞轴突 是小脑皮质唯 一的传出通路攀缘f对梨状细胞有很强兴奋作用,由于梨状C为抑制性神经 元,故它可调节来自苔鲜f的兴奋性影响,在运动的学习、记忆 中起关键作用。 (3) 分子层此层神经细胞少,有大量 无髓纤维(梨状细胞的树突、 颗粒细胞的平行f和攀缘f)。 神经元主要是篮细胞和星形细 胞,这两种细胞的轴突与梨状 细胞树突形成抑制性突触。2、小脑核小脑核有4对,顶核、球 状核、栓状核、齿状核。 按位置可划分为:内侧核:顶核,属原小脑 中间核:包括球状核、栓状核,属旧小脑 外侧核;齿状核,属新小脑3、小脑髓质小脑皮质与小脑核之间的往返纤维小脑相邻叶片间的联络纤维(3类纤维)小脑与小脑以外其他脑区的传入、传出纤维小脑下脚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齿状核(3对小脑脚)(1)小脑下脚又称绳状体,与延髓相连,由小脑的传入纤 维和传出纤维组成。(2)小脑中脚又称脑桥臂,与脑桥相连,以小脑的传入纤 维为主,传出纤维非常稀少。(3)小脑上脚又称结合臂,连于小脑和中脑之间。其主要 成分为小脑传出纤维。小脑脚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传入f传出f 脊髓小脑后束 楔小脑f 橄榄小脑f 前庭小脑束 网状小脑f小脑前庭f 小脑网状f脑桥小脑f 脊髓小脑前束 三叉小脑束 红核小脑束 顶盖小脑束小脑丘脑f 小脑红核f小脑下脚小脑上脚小脑中脚五、小脑的纤维联系1、前庭小脑(原小脑)接受纤维-同侧前庭神经初级 平衡觉纤维和前庭神经核经小脑下 脚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经同侧前庭神核, 在此中继后发出前庭脊髓束和内侧 纵束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和脑干的 一般躯体运动核。作用: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 动,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脑干的一般躯体运动核作用: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动,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2、脊髓小脑(旧小脑)接受纤维-脊髓小脑前、后束经 小脑上、下脚传入的本体感觉冲动。发出纤维-主要投射至顶核和中 间核,中继后发出纤维到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再经前庭脊 髓束、网状脊髓束及红核脊髓束来影 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作用:调节肌张力。作用:调节肌张力3、大脑小脑(新小脑)接受纤维-皮质脑桥束在脑桥 核中继后经小脑中脚传入的纤维。发出纤维-主要投射至齿状核 中继后经小脑上脚进入对侧的红核 和对侧背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 ,后者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 躯体运动区,最后经皮质脊髓束下 行至脊髓。作用: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 细运动。作用: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六、小脑损伤与临床表现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1. 小脑的损伤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更没有一般 感觉障碍。2.一侧小脑半球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 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间 脑一、间脑的位置:间脑位于脑干与端脑之 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间脑中间有第三脑室, 分隔间脑的左右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二、间脑的分部: 背侧丘脑 又称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 团块组成,借丘脑间粘合相连。外侧借终纹与尾状核分隔。内侧面借下丘脑沟与下丘脑分界 。终纹下丘脑沟核团分群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前为丘脑前结节后为丘脑枕内有“Y”形白质(内 髓板)内侧核群前核群外侧核群板内核群 中线核群 网状核群 丘脑前结节丘脑枕内髓板前核群丘脑间粘合外侧核群内侧核群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板内核内侧核群 丘脑前核 后外侧核 板内核腹前核 腹外侧(中间)核腹后内侧核 枕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后外侧核背外侧核 背侧组腹侧组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外侧核群按进化程序的先后,背侧丘脑又可分为3类核团: 原丘脑 旧丘脑 新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原丘脑)原丘脑又称古丘脑。包括中线核群、板内核群、 丘脑网状核。均属进化上比较古老的结构。 传入纤维:嗅脑、脑干网构与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有往返联系脑干网构原丘脑上行网状 激动系统广泛大脑皮质(维持清醒)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外侧核群腹侧组,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小脑齿状核、 苍白球、黑质腹前核、腹外侧核躯体运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三叉丘系孤束核味觉纤维腹后内侧核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躯体感觉中枢联络性核团(新丘脑)包括前核、内侧核、外侧核的背侧组与大脑皮质之间有丰 富的纤维联系,参与高级神经活动,汇聚整合躯体及内脏感觉 信息和运动信息,伴随情感意识的辨别分析,参与学习记忆。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papez回路)扣带回 后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 盖的上方。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接受由下丘臂传来的听 觉传导通路的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的 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 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听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 上丘脑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的周围,是背 侧丘脑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 。松果体 缰连合缰三角丘脑髓纹后连合为内分泌腺,16岁后钙化缰三角内有缰核,接受经丘脑髓纹内来自隔核等处的纤维 ,并发出纤维组成缰核脚间束投射至中脑脚间核,缰核被认为 是边缘系统与中脑之间的中继站。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 含底丘脑核。黑质、红核 、苍白球底丘脑核 (参与锥外系功能)一侧损伤,对侧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 底丘脑 丘脑核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两者借 下丘脑沟分界。 下丘脑 视交叉 漏斗(与垂体相接)灰结节乳头体 视交叉视束灰结节垂体乳头体下丘脑的分区视前区:终板、前连合、视交叉 连线之间(视前核)。视上区:视交叉上方(视上核、 室旁核、下丘脑前核)。结节区:漏斗上方(漏斗核、腹 内侧核、背内侧核)。乳头区:乳头体及背侧灰质(乳 头体核、下丘脑后核)。由前向后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区。各区又 被穹隆柱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各区外侧部内有一边界不太明显的下丘脑外侧核视前内、 外侧核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下丘脑后核下丘脑前核下丘脑的纤维联系1、与垂体的联系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垂体后叶 (神经垂体 )结节垂体束正中隆起垂体门静脉垂体前叶 (腺垂体 )2、与背侧丘脑的联系乳头体核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3、与边缘系统的联系下丘脑终纹杏仁核穹隆海马前脑内侧束隔核 嗅区海马旁回海马穹隆乳头体核丘脑前核扣带回Papez环路4、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脑干内脏感觉下丘脑脑干内脏运动核脊髓中间外侧核重要的是与自主神经核 群相联系下丘脑的功能神经内分泌中心内脏神经活动高级中枢体温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心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调节机体昼夜节律. 第三脑室位于两侧丘脑与下丘脑之 间的矢状间隙间脑中间的第三脑室,分 隔间脑的左右部分。丘脑下丘脑室间孔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侧脑室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