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A A 卷)新人教卷)新人教版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6060 分)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影响深远。中国现在以下哪个省的简称源于分封制A. 湖南省 B. 山西省 C. 湖北省 D. 浙江省【答案】B2 “秦王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加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总结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 “材料中的”中央政府机构“是指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丞相制度【答案】B【解析】秦朝设立三公九卿来管理中央事务,故 B 正确;A 高于三公九卿制度;C 属于地方制度;D 属于 B项内容。3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 ) 。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后又将泉陵国改为泉陵县。材料表明A. 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 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君主专制得到有效的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 ,可知是实行“推恩令”的结果。根据“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后又将泉陵国改为泉陵县” ,可知侯国归郡或县管辖,郡县受中央管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C 正确。郡县是朝廷依靠的主要力量,A 错误。材料未体现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B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非皇权与相权的关系,D 错误。24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这一制度的执行机构是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行中书省【答案】C5对下表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推荐自由报考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察举制表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C.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可知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A 正确。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不能表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B 错误。科举制“以文取士” ,不注重科技素养, C 错误。察举制下可以“自由报考” ,使出身寒门的子弟也可以做官,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D 错误。6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 ,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 “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A. 宋朝监察地方官 B. 明朝巡查地方政令贯彻情况C. 汉朝巡行监督郡国 D. 唐朝巡视检查地方法纪【答案】A【解析】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B、 C、D 与题无关,故 A 项正确。7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与“它”相关的是A. 内朝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是军机处,故 D 项正确;内朝是汉武帝时期的中枢机构,故 A 项错误;中书省是元朝时期的中枢机构,故 B 项错误;内阁是明朝时期的中枢机构,故 C 项错误。8公元前 6 世纪末,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这次改革A.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B. 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C.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 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而衰【答案】B【解析】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雅典民主国家开始建立,故 B 正确;A 是梭伦改革;C 是伯利克里时期改革;D 项不符合题意。9罗马法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标志是A. 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C. 公民法的形成 D.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答案】D10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 ,英国在政治上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了议会主权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答案】D【解析】材料叙述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正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政治上权力分配出现问题,才导致了议会改革,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时间有误,此时已经完成了光荣革命;B 选项时间错误,权利法案早已颁布实施;C 选项错误,内阁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确立。411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增强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联邦制是美国独立后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地方权力,很好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从而也就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所以选 C。12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答案】A【解析】 “中世纪”指的是封建社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符合材料“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故 A 项正确;BCD 均不符合史实,故错误。13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三民主义【答案】B14某条约签订后, “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A.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 增开天津为商埠C.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 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法、英、俄三国对于中国领土的瓜分符合中日战争之后的时局,C 是马关条约内容,故 C 正确;A 是 1900 年;B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D 属于5辛丑条约之后。15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这主要是由于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沉重打击了外国反动势力C. 彻底瓦解了自然经济 D. 推翻了二千年的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答案选 A,排除 D;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势力,但不能说沉重打击了,所以排除 B;近代中国经济占主导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 C。16周恩来曾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党成立【答案】C17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主要原因是 起止时间191519181919192219231926“革命”出现的频度078%245%2514%A. 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C. 国民大革命推动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答案】C【解析】国民大革命中 1926 年的北伐战争促进了民众“革命”思想发展,导致新青年中登载“革命”频率的提升,故 C 项正确;十月革命的影响是 1918 年之后,故 A 项错误;1926 年前,毛泽东思想正在形成中,不会得到广泛传播,故 B 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 1927 年之后,故 D 项错误。18美国记者斯诺说:“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6A. 二万五千里长征 B. 开展游击战争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发动三大战役【答案】A19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战首先发生在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华东地区 D. 华南地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战首先发生在东北地区,故选 A。20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指挥的重大战役是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1940 年下半年由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抗战胜利的信心,D 正确;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都是国民党组织的战役,排除 A、B、C。 21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形势图。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 平津战役 B. 淮海战役 C. 辽沈战役 D. 渡江战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津战役发生在天津,而不是长江等地,故 A 项排除;淮海战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也不是在长江等地,故 B 项排除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等地,故 C 项排除;题干地图中有“合肥” “南京” ,而且是发生在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判断应该是渡江战役,故 D 项正确。22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7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巩固苏维埃政权【答案】A23.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A. 分别颁布于 1912、1949 年、1954 年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C. 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