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C C 卷)卷)考试范围:(必修二全册) 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6060 分)分)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30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意的)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A. 统一货币“半两钱”B.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C. 出现了纸币“交子”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答案】C【名师点睛】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2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A. 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 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 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 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可以得出汉代农业生2产工具呈标准化、系列化的特点,B 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主要为满足皇室和官员需求,不是以农具生产为主,A 不正确;C“开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农具完备成熟的信息,D 不正确。 3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 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 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 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 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答案】A4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C【解析】 “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都说明是男耕女织的结合模式,C 正确;材料没有明确提出铁犁牛耕技术,A 错误;精耕细作属于耕作方式,B 错误;D 是战国时期已经确立。35下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造成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丝绸之路的演变B. 新航路的开辟C. 工业革命的影响D. 全球化的推进【答案】B6唐晋在大国崛起中说:“过度依赖外界的经济和各行其是的地方政权使荷兰受制于人,这是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 ”以下有关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 英国崛起挤占了荷兰海外市场B. 荷兰缺乏自由宽松政策支持C. 经济基础脆弱与中央集权缺失D.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影响小【答案】C【解析】 “过度依赖外界的经济和各行其是的地方政权使荷兰受制于人,这是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 ”说明荷兰失败的原因是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中央集权力量缺失,C 正确;英国并没有挤占荷兰的海外市场,A 错误;自由宽松属于荷兰经济政策,B 错误;D 中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影响。 7下列关键词中,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是A. 重商主义/朝贡贸易/手工工场B. 商品输出/殖民扩张/现代工厂4C. 资本输出/全球扩张/垄断组织D. 自由放任/国家垄断/跨国企业【答案】C【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开始输出资本,实现了全球扩张,生产组织是垄断组织,C 正确;A 是前资本主义时期;B 是工业革命时期;D 是经济大危机时期。81650-1749 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 33%.工业品价格下跌 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 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 “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 。这表明此时的英国A. 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B. 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C. 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D. 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答案】D点睛:解题的关键材料“工业品价格下跌 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 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 。9下面为 1873-1903 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单位:%) 。该表反映出晚清半制成品制成品年份手工生产机器生产手工生产机器生产187337.4-58.31.7189328.40.158.42.5190317.214.732.98.0A. 传统手工业急剧衰败B. 经济正处于转型期C. 已形成合理经济布局D. 经济受到列强掠夺【答案】B【解析】表格显示晚清时期手工业制造正在向使用机器生产转变,说明传统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B 正确;5A 中衰败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经济布局不合理,C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受到列强掠夺,D 错误。10 (题文)下表旧式商人朱其昂若由官设商局招徕(富商投资) ,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官局洋务官吏盛宣怀筹国计(办轮运)必先顾商情试办之初,必先为商人设身处地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泰西轮船、机器、火炮之精以此致强,以此致富,若中土仿而行之,势必雄跨四海表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派别人物关于办洋务的意见,他们都主张A. 不同程度上发展民族工商业B. 主要形式是实行官督商办C. 主要目的是抵御西方经济侵略D.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答案】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中不同派别的主张,注意提取三者的共同点:旧式商人、洋务官吏、早期维新思想家都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生据此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答案。1119 世纪中后期,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很少种植棉花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 ,“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 ”这表明在这些地区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 传统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受棉花出口的刺激” ,说明江苏等地的农民“改禾种花”或“改桑种花”是为了将棉花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表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答案为 D 项。A、B 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 C 项。6点睛: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12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在起步之际,许多重要项目均由各地方督抚分别推动。这一状况A. 起因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B. 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均衡发展C. 根源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D. 加强了晚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点睛: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被清朝镇压了下去,但却使清王朝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后来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汉族地方官僚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分别担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达数十年之久,并左右清廷的内政外交,成为清政府最为持重的地方实力派。13 “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A. 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 有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C.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D. 标志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开始【答案】C【解析】由材料“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结合所学,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体现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故选 C;一五计划的背景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排除AB;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国家机构的改革,排除 D。14141953 年 9 月 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 。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7作。据此可知当时A. 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B. 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C. 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D. 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答案】A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15下面为 19581960 年安徽省太和县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表。其变化的结果是1958 年1959 年1960 年面积(公顷)24.84 万19.14 万18.34 万每亩单产量(千克)81.8589.9064.40总产量(千克)304.97 万258.10 万177.16 万A. 对外贸易遭受严重损失B. 农业落后粮食单产逐年下降C. “大跃进”强调大炼钢铁D.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困难【答案】D【解析】表格显示 1958 年1960 年安徽省太和县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下降,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经济规律苦难,D 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外贸信息,A 错误;粮食单产量不是连年下降,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大炼钢铁信息,C 错误。16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通现出来,有流通领城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8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A. 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B. 弱化了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C. 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D. 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所有权有偿转让【答案】A17下图所示为中国近代一则自行车广告,中有“同昌飞马牌女车,注册商标,谨防假冒。乘脚踏车有益体育,女体育家宜提倡之。电报(有线号码、无线号码)电话(号码)”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A. 自行车已成国人的主要代步工具B. 自行车成为女性锻炼身体的首选C. 自行车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D. 19 世纪末广告宣传方式日趋多样【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自行车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主要代步工具、锻炼身体的首选等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 A、B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自行车广告而未体现出广告宣传方式的多样性,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点睛:本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观察图片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918下图是民国初年“剪辫子”的历史场景,两幅照片中主人公的服装、神态和动作反映出A. 国人普遍认同剪辫易服B. 西式生活成为国民共识C. 剪辫易服运动一呼百应D. 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并存【答案】D【解析】根据“新派人士接受剪辫” “路人被警察剪辫”看出,前者自愿,后者被动,体现出当时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新旧并存,D 正确;AC 不符合“路人被警察剪辫”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共识” ,排除 B。191918 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