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全国卷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全国卷,B B卷)卷)(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分钟,分数:分钟,分数:150150分)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9 9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 ,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 ,并非“交流和融合” ,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主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摘编自何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2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B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B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C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D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答案】1B2D3B【解析】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说法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 项, “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错,青铜时代的全球化是文章提到的一个概念。3(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失 乐 园师 陀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 ,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倘若仍跑到那叫做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我已经不是孩子。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场上一定大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唿哨声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动。 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也不至于都这般凑巧。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瘦小身量,面容枯槁。他昂首眺望着原野,4正悠然地吸着烟。虽然他并不留神四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我们的“天才”呢?哪里去了! 这话离我当孩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 1937 年 3 月版黄花苔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段写乡下人的生活状况,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环境,与下文孩子们在“乐园”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了“乐园”的美好。B第段写“我”失去乐园的原因,表达了人生的哀伤:失去亲人的哀痛,美好童年逐渐远去的悲伤,还有必须按照成人平常地生活的无奈。C文章线索清晰,扣住“乐园”展开,由农村禾场上的乐园写到“我”失去乐园,怀想乐园,再写到失去乐园后孩子们的惨状和作者的忧伤。D文章语言质朴,却善用细节表现思想,如文中写“老鳖晒盖” 游戏,就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及玩乐的天性,也映衬了乡村的热闹。5文章第段 “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概括。 (6 分)6文章标题“失乐园” 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答案】4D5村庄贫穷落后,娱乐生活较少;秋后的禾场适合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玩乐;禾场上的游戏给天真、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带来了快乐。 6对过去美好乐园的追忆;对童真失去、快乐时光消逝的叹惋;对家园丧失的哀痛;对教育现状的隐忧,对儿童命运的关切;对社会环境恶化、今不如昔的感喟;对成年人变得虚伪、平庸的无奈和反省;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向往。【解析】5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第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概括。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原因概括题。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本题。第5节说“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 , “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第节是“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 ”这些有效的答题区域可以概括出“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的原因是:村庄贫穷落后,娱乐生活较少,但是秋后的禾场适合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玩乐。因为禾场上的游戏给天真、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带来了快乐。6点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7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1212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北大今年录取的 4380 名本科新生中,农村学生占 700 余名,这也意味着,每 6 名新生中,几乎就有 1 名是农村寒门学子。而寒门学子人数创新高,得益于北大持续推进的“筑梦计划” 。事实上,不仅是北大,国内著名高校,均将高等教育的阳光,洒向了广袤的农村大地。无论是北大的“筑梦计划” ,还是清华的“自强计划” 、复旦的“腾飞计划”等,名校均提高了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并向农村贫困生倾斜,让人们看到了高等教育走近农村、走向公平的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优秀教育,都有权利享受发达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尤其是贫困孩子起点低、条件苦、上升通道较为狭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