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科学基础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1. 生理特点 l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l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2. 病理特点 l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l 具体表现: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l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1.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l1.1.1含义 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气,不 耐寒暑,嫩指嫩弱;形指形体结构,即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等;气指 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脏腑娇嫩是针对小 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不足而 言;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 未臻完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概括了小儿生 理特点之一。 1.1.2历史沿革 l最早见于灵枢逆 顺肥瘦篇l隋.巢元方诸病源 候论.养小儿候l北宋钱乙小儿药证 直诀.变蒸l南宋陈文中小儿病 源方论养子十法l明代万密斋育婴家 秘.发微赋 1.1.3 主要表现 l 脾常不足l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 生化之源。小儿气血、营卫来源,肌肉丰富、 肢体健壮等皆与脾的关系密切。由于小儿生机 蓬勃、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精血津液等营 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相对为多,但小儿脾胃运 化功能尚未健旺,所以相对的感到“脾常不足” ,饮食稍增,即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临床 上常见到婴幼儿食滞、疳积、呕吐、腹泻等症 。 (2)肾常虚l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 ,关系到人的禀赋体质与成长,各脏之阴取之 于肾阴的滋润,各脏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 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 发、耳、齿等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都与肾脏关系 密切。小儿肾气未盛,所以“肾常虚”。而肾阴 肾阳的功能发挥,又需要依赖脾阳运化的水谷 精微不断补充和化生,所以万密斋在育婴家 秘.五脏证治总论中总结为“脾常不足,肾常 虚”。 肺常不足 l 肺主一身之气,称为娇脏,外合皮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生肉,肉生肺”,小 儿健壮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脾胃 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 肺气亦弱,肺气弱则卫外功能不固,外邪容易 乘虚而入。例如,临床上常见婴幼儿易患呼吸 道感染,约占儿科门诊量的70以上,营养不 良、体质弱的婴幼儿更为明显,常可导致反复 呼吸道感染。 (4)“肝常有余”及“心常有余”l 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 ,主要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 全身气机的功能。“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 心火亢盛”,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 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当然,由于小儿脏腑 经络柔嫩,精气未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 动肝风,以及由于肾阴不足,心火易炎,此乃 “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另一含义。1.1.4“稚阴稚阳”学说 l清吴鞠通创立本学说 。l这里的“稚”是指幼小,“阴”指体内精、血、津 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 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与活动 。“稚阴”指的是精、血、津液等有形之质皆未 充实、完善;“稚阳”指的是各脏腑的功能活动 均属幼稚不足和不稳定状态。“稚阴稚阳”学说 ,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 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小儿生理上的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实质是指“稚阴稚阳”而 言,阴阳二气皆处于幼稚的阶段。1.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l1.2.1 含义 “生机”是指生命力,活力,“ 生机蓬勃”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 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 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年龄越小 ,这种发育的速度越快,这是小儿生理 的另一特点。1.2.2 历史沿革 l颅囟经脉法“凡孩 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元气未散” l宣明方论小儿门“ 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 多冷少也” l医学正传小儿科“ 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 ,盖其真水未旺,心火 已炎” l幼科要略总论“襁 褓小儿,体属纯阳,所 患热病最多” l温病条辨.解儿难“古 称小儿纯阳非盛阳 之谓,小儿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也” 历代诸家对“纯阳”学说的理解归纳 l 认为小儿有阳无阴,或阳盛阴微。l 认为小儿患病后多从阳化,易于化热化火。l 是指未婚的青少年和小儿元阳未耗。l 用以概括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 点。 1.2.3 主要表现 l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针对小儿的体 重、身长、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发育情况而言 。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是处于蓬勃发展的势态 ,这种现象体现了儿之初生,犹如春天,万物 向荣,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古代医家把这一 特点理论上用“体属纯阳”或“纯阳之体”来概括 。纯阳学说是以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客观存 在为基础,成为生理特点的理论依据之一。 1.2.4 “纯阳”学说l 高度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 阴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 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 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并非 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或 阳旺热盛之盛阳之体。l“稚阴稚阳”学说和“纯阳之体”学说l前者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 较幼稚不足;而后者指小儿这种幼稚不足并非 停滞不前,而是时刻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 ,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 、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即是生机蓬 勃,发育迅速,同时又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 这是从小儿本身阴与阳对比来说),更需要营 养物质的不断补给、充实,从而才能阳生阴长 ,使阴阳到达一个新的平衡,小儿生长发育也 就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病因特点l(一)先天因素l先天因素即禀赋胎产因素,是指小儿出 生之前已作用于胎儿的致病因素。遗传 因素是小儿先天因素中的主要病因,父 母的基因缺陷可导致小儿先天畸形、生 理缺陷或代谢异常等。l(二)外感因素l 外感六淫邪气与疫疠之气,均易于 伤害小儿而致病。l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 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 变化。若“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的改变 ,非其时而有其气,便成为导致人体患 病的原因,称为“六淫”。l(三)乳食因素l小儿“脾常不足”,且乳食不知自节,又有家长喂养不当,易为乳食所伤。诚如 幼科发挥小儿正诀指南赋所说: “肠胃脆薄兮,饮食易伤。” l(四)情志因素l 导致小儿为病的情志因素与成人有着 一定的区别。l小儿心神怯弱-惊恐。l长时间的所欲不遂,易导致忧思,损伤 心脾,出现厌食、呕吐、腹痛、孤独忧 郁等病证;l溺爱、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 ,都易产生精神行为障碍类疾病。l(五)意外因素l 小儿年少无知,没有或者缺乏生活经验,以及对周围环境安全或危险状况 的判断能力,不知利害关系,因而容易 受到意外伤害。l(六)环境因素l环境及食品污染或残留农药、激素含量 超标等,是当前普遍关心的致病因素。 放射性物质损伤,包括对胎儿和儿童的 伤害,需引起广泛的重视。 l(七)医源因素l 进入现代社会,医源性损害,包括治疗、护理不当及院内感染等,有增多的 趋势,需要特别引起儿科工作者的注意 。 2.1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l2.1.1 病理基础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的病理特点是由其稚阴稚阳这一生理特点所决 定,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变迅速,年 龄越小则显得更为突出。发病容易是指小儿容 易感染病邪而发病,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 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 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l清代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指出“稚 阳体,邪易干”。l儿科辑要曰:“小儿为稚阳之体,初 生之际,最易感受外邪,然旋感旋出, 而使其它脏腑经络受病,或则伤及元气 ,而病变出焉。”l温病条辨.解儿难说:“脏腑薄,藩篱 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志怯,易于 感触”。2.1.2 主要表现 l 发病容易的主要表现 从小儿的常见疾 病来看,除了先天禀赋不足(如解颅、 五软、五迟等)和初生特有疾病外,由 于其对病原抵抗力差,加上对寒热不能 自调,乳食不能自节,一旦调护失宜, 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因此最容易罹患外感时病、脾胃疾病和 肺系疾病。脾胃疾病 l 广义地说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疾病。胃主受 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对于气血的 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起着重要作 用。由于小儿时期的消化系统未臻完善,运化 功能尚未健全,反映了生理的“脾常不足”。 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说“胃主纳谷,脾主 消谷,饥则伤胃,饱则伤脾,小儿之病,多过 于饱。”因此,小儿时期脾胃疾病以积滞、呕 吐、泄泻和疳症等常见、多发。肺系疾病l 肺为娇脏,居于胸中,外合皮毛,上连咽 喉,主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宣发萧降和卫 外功能,由于小儿时期肺脏娇弱,卫外不固, 外邪最易乘虚侵袭,邪气不论从口鼻吸入或由 皮肤侵袭,均能影响肺的功能,肺失宣发萧降 ,所以易患肺系疾病,在临床上出现感冒、咳 嗽、哮喘、肺炎等疾病。故有“形寒饮冷则伤 肺”,“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和“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 时行疾病l 小儿时期所以容易发生时行疾病,与生理 上的元气不足密切相关。内经早就提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认识到人体内在元气的充足,可以抵御外 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小儿体禀“稚阴 稚阳”,阴阳二气均属不足,“稚阳体,邪易干 ”,所以最易罹患各种时行疾病,如麻疹、风 疹、丹痧、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小 儿麻痹症和流脑等,都是小儿容易罹患的急性 传染性疾病。心肝疾病l 小儿脏腑经络嫩小,内脏精气不足,感邪 以后邪气易于枭张,从阳化热,由温化火,同 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则谵语 、昏迷;邪热内蕴,则壮热烦躁;引动肝风, 则手足抽搐;肝风心火交相煸动,炎热炽盛, 内陷厥阴,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 则见壮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颈项 强直。古代医家把这一特点归纳为“肝常有余” 和“心常有余”。 肾脏疾病l 小儿生长发育有赖肾阳以生,肾阴以 长。若先天肾气虚弱,加上后天脾胃失 调,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则可见解 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先天禀赋不 足的疾病;若肾阳虚亏,下元虚寒,膀 胱闭藏失职,不能制约小便则发生遗尿 等。传变迅速的主要表现 l 小儿患病之后变化迅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疾病的寒热虚实容易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上, 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小儿“脏腑柔弱,易 虚易实,易寒易热”,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的 病理特点,寒热是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是辨 别正气的强弱和病邪的盛衰,病理变化虽然表 现为多种复杂因素,但最基本、最主要的变化 却只有寒热虚实四大类,所谓“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是也, 其特点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 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 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l例如小儿肺炎喘嗽初起可见发热,咳嗽,气急鼻煽,涕泪俱无之 实证;后期可以出现面白肢冷,大汗淋漓,唇紫,心 悸等症,表现为正虚邪陷、心阳暴脱之虚证。“易寒易热”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则 易伤阴,易呈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候,又由 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容易阳虚衰脱,表 现出阴寒之证。如患风寒外束的寒证,邪可郁而化热,热极生 风,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的热证;而急惊 风患儿在高热抽搐、风火相煸的实热内闭的同 时,也可因正不敌邪,转瞬出现面色苍白,汗 出肢冷,脉微欲绝等阴盛阳衰的危证。 2.2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l 小儿感染疾病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