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3 3 课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目标导航 1.了解战争后期两大阵营的变化。2.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力量对比等方面认识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重点)3.正确认识战争期间两大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难点)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1)原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 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使得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2)标志: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3)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2中国的参战:1917 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3俄国退出(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2)标志:1918 年 3 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退出帝国主义大战。2思维点拨1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它的参战大大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影响和带动了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达到了最大,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美国在一战中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能否保持其“利益线” ,即在战时利用战争形势,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额利润,并趁机向全世界扩张;在战后能收回战争贷款,进而以仲裁员身份取得国际事务的支配权。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线被突破,于是只能以参战去获取中立国不再能得到的利益。易错提醒正确认识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从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其社会性质的改变。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德国西线的攻势(1)契机:苏俄退出一战。(2)目的: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3)简况:1918 年 37 月,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1)准备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开往前线。(2)反攻1918 年 7 月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1918 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的“兴登堡防线” 。(3)结果: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3德国投降:1918 年 11 月 11 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1经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远比同盟国占有优势。2战略失误(1)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2)战场形势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3内部矛盾(1)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3(2)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 ,推翻了帝制。4国际力量(1)战争初期,日本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3)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史论要旨1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使其在战争期间普遍发生了革命运动,即“战争引起了革命” ,这些革命运动在同盟国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革命运动的爆发加速了大战的结束,即“革命制止了战争” 。2德国在西线进攻的失败,协约国集团的胜利反攻,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也加剧了德国政治危机,引发了德国革命。知识图示主题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史料一 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史料二 福煦车厢史料三 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41916 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 1918 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英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史料解读(1)说明美国标榜参战的目的是世界和平,表达了参战的意愿,但背后的真相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2)这节车厢见证了一战的结束,标志着协约国的胜利和同盟国的惨败;同时也给同盟国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埋下了二战的祸根。(3)说明了协约国在经济实力方面更强大,协约国与美国之间紧密的经济关系,也为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提供了理由。同盟国方面生产受到破坏,经济实力下降,加速发展军事生产使经济更加恶化。问题思考(1)美国是何时参战的?美国参战对协约国有什么影响?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为什么?(2)上述场景发生于何时?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有何标志性意义?(3)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请从经济和国内国际力量对比角度分析德国失败的原因。答案 (1)1917 年(或答:一战接近尾声时)。美国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世界的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美国参战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2)1918 年 11 月。协约国发起总攻,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投降,德国爆发基尔港水兵起义推翻帝制,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3)经济上德国消耗大,国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实力下降,而协约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从力量对比看,协约国力量增强,而德国发生国内革命推翻帝制;国际上同盟国集团也居于劣势。史论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优势的逐步丧失(1)战争主动权转移。德奥等国经过充分准备以后发动了世界大战,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由于长途行军作战、初期作战失利等因素的影响,主动权逐步转到协约国一方。(2)作战计划落空。德国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施里芬计划” ,但由于没有估计到协约国的力量强大等因素,致使计划落空。(3)内部统治。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内部统治更加不稳定。5(4)力量对比变化。开始时双方力量对比并无多大悬殊,但是后来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协约国阵营逐步扩大,越来越不利于同盟国。11917 年 4 月,美国参议院以 82 票对 6 票,众议院以 373 票对 50 票,通过了参战案。美国参战的借口是( )A反对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B支持英法等国的反侵略行为C制止侵害人类安全的罪行D维护欧洲各地区的民主制度答案 A解析 1916 年 2 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立场。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 )美国对德宣战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打击A BC D答案 A解析 美国参战,带动了一些国家参加对同盟国的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后,各交战国的人民革命运动威胁着资产阶级统治,迫切需要结束战争。31918 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该和约有利于苏俄( )A清除国内反动势力 B恢复国民经济C向社会主义过渡 D巩固新生政权答案 D解析 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一战并得到喘息的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1914 年 8 月 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材料二 到 1914 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 。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6材料三 (1917 年)4 月 2 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我国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国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联系材料二,用一句俗语或成语概括美国在大战初期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采取的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答案 (1)保持“中立”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2)美国的借款对象主要在协约国,不希望同盟国获胜,即美国与协约国的利益关系太深。(3)无论初期“中立” ,还是后期参战,均是为了其自身利益,即大发战争横财、掠夺战利品和战后称霸。解析 材料一的信息是“中立” ;材料二的信息是美国与协约国间有生意可做,并发了横财;材料三的信息是美国参战。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不难答出,第二问要结合材料二的信息,提炼答案。第(2)题只需要根据材料二提炼即可。第(3)题考查深层次分析能力, “实质”应围绕利益回答。基础达标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美国宣布“中立” 。但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美国同协约国日益接近,主要是因为( )A同盟国一方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B协约国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C美国同协约国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D美国与协约国在历史上关系密切答案 C解析 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交战双方做生意,但从 1914 到 1916 年,美国对协约国的出口增加了三倍,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这种联系导致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财源滚滚,达到了“涨破上衣”的程度,这主要是由于( )A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B本土远离战火避免了战争的破坏C美国利用和平的国内环境发展经济7D美国的大量科技成果运用于工业生产答案 A解析 美国利用中立国的地位,同交战双方都保持贸易关系,从而大发横财,故 A 与题意相符。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材料主要说明了(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中中国劳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及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对中国劳工的高度评价,可看出 B 符合题意。而 A、C、D 三项均与史实不符。4(2015天津高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 ;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中日本声称对德国宣战的目的是“永保东亚和平” “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和“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 ,实质是要和德国争夺对中国山东地区的控制权,故 B 正确。5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 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 1918 年德国的崩溃。 ”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国内矛盾的激化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答案 C解析 材料表明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但导致德国经济的崩溃,并最终导致德国战争的失败,故正确答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