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3 3 课课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重点)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1)1897 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3)1898 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 ,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 ,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4)1898 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成立地点:北京。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5)1898 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2思维点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多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3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兴办邮政等。(3)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3局限:光绪帝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 、设立制度局等主张。4意义: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1)政治: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2)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文教: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4)军事: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深化理解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史论要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3知识图示主题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史料一 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 19 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 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 。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史料解读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体现了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特点。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提示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2)据史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提示 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史论总结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1)社会条件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维新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个人努力(2)特点从方式上看:变法采用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1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答案 A解析 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 项为最佳答案。2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在这方面的举措有( )A制定宪法 B裁撤闲散重叠机构C设立农工商总局 D设议院答案 B解析 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可采用排除法,A、D 两项在维新措施中都没有涉及,C 项是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3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5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答案 B解析 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同的,故 A、C、D 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意思,故B 项正确。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8 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 ,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答案 (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2)新变化: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答出任意两条即可)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国会议行” “定宪法公私之分”可以归纳“开国会,定宪法”的答案;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原因从维新派自身力量弱小、顽固派力量强大、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借鉴日本体制等角度分析概括。基础达标11897 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 ,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这是基于(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答案 A解析 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6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B 项知识搭配错误;C 项在上清帝第六书后才出现;D 项中的“已充分发展”表述错误。2(2017嘉兴高二检测)19 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1898 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319 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 )A发起“公车上书” 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C组建强学会 D成立保国会答案 D解析 “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是保国。其余各项不符合材料信息。4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鼓励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答案 B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是失业人数增加的现象,这是变法中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的结果,所以 B 正确。A、C、D 不符合题意。5(2017赣州高二检测) 1898 年,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 “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 “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 )A裁汰冗员 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 D设立京师大学堂答案 C解析 “1898 年” “会试举人”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从会试举人对梁启超所“请”的反应判断,梁启超所“请”应与科举制有关,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都是戊戌变法的措施,但都不符合题意。6(2016晋江高二期中)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7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 ,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答案 A解析 依据所学,为减少变法的阻力,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原先所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在变法措施中都没有提出,反映了维新派对旧势力的妥协和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分析选项,A 符合题意。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1)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社会上反对变法的势力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具体表现。(3)这一现象有什么影响?答案 (1)维新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阻挠。(2)主要原因是变法法令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废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一些衙门裁撤后,使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3)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直接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解析 材料的中心思想体现出维新变法危及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解题关键是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论证问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