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4 4 课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两极格局的结束目标导航 1.了解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2.了解冷战结束的过程。3.掌握 20 世纪 80 年代的苏美关系,认识苏美关系变化的影响(重点)。4.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以及美苏关系变化带来的启示(难点)。一、 “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2)政策:新“遏制”政策。(3)军事措施:提出“灵活反应战略” ,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4)意识形态措施:号召对苏联进行讨伐。支持政党和组织,资助电台活动。2苏联的“新思维”(1)提出者:戈尔巴乔夫。(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 ,不主张进行核战争。(3)美苏关系的缓和签订“中导条约” ,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军备。双方交流合作取得进展。思维点拨20 世纪 80 年代, “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体现了美苏两国根据国家实力的变化而采2取的对外政策。美国更多利用“缓和”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转变:一是利用经济和科技优势拖垮苏联,二是利用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瓦解苏联。归纳总结1 “星球大战计划”既是美国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针对苏联的全球扩张战略进行的反击,也是美国在前一阶段的缓和后态度再度强硬、处于攻势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2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提出,直接目的是改善同东欧盟国的关系,以适应苏联改革和加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二、冷战的结束1背景(1)美国: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2)苏联:经济改革不能扭转经济下滑颓势,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各种危机全面爆发。2表现(1)东欧剧变:1989 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2)德国统一:1990 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重新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3)苏联解体标志:1991 年 12 月,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签署。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持续了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对人类社会:美苏争霸曾经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2对国际局势不利方面造成亚洲、非洲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缓和就成为美苏相互制约与达成协议的可行方法有利方面美苏两国签订的“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中导条约”成为战略稳定的基础3对人类环境: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4冷战思维的继续发展:目前,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深化提升戈尔巴乔夫的“全面收缩”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长期的争霸使苏联的经济被拖垮,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所以苏联已经不具备与美国在全球争霸的能力。3易错提醒苏联解体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思维点拨 美苏关系是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突出特点,要在特定的阶段分析两国的关系。总体来说,国家的实力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知识图示主题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史料一 1982 年 6 月里根在国会的演说中说:“自由民主事业在向前挺进途中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抛进历史的垃圾堆,就像过去已经把别的扼杀自由、禁止人民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暴君们抛入历史的垃圾堆一样”史料二 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史料解读(1)说明美国开展了对苏联意识形态上的宣传战。(2)说明东欧国家受苏联模式的束缚,长期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最终剧变,社会性质根本改变。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里根政府为达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史料二,分析东欧剧变的本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答案 (1)开展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号召“十字军讨伐” ;资助“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 ,加强宣传攻势。(2)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不是。苏东剧变只能说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受到了挫折,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启示: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要建设有中国特4色的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全力发展;要抵制和反对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史论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2)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影响标志着战后持续了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主题二 全面理解美苏争霸史料一 图一 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图二 尼克松(左) 图三 1991 年独与勃列日涅夫在 联体各国领导人1972 年限制进攻性 在阿拉木图会晤战略武器协议上签字史料二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史料解读(1)图一反映了美苏冷战加剧,核大战一触即发;但从双方表现看优势在美方。图二美苏签署限制进攻性武器协议,表明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推行“缓和”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苏关系从对峙走向缓和。图三说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2)说明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之间美苏对抗是时代主题。问题思考(1)图一反映出哪些历史现象?概述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指出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2)如果你是史料二中该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5答案 (1)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剑拔弩张,核大战一触即发;当时美苏对抗的优势在美国。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美苏推行“缓和”外交,在限制和裁减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奠定了美苏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使美苏关系从对峙走向缓和,成为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阿拉木图会晤意味着苏联已彻底解体,随之两极格局、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2)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和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美苏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史论总结美苏争霸的特点及实质(1)美苏争霸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竞争,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也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体现。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当时的美国经济一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然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而苏联的经济在战后也迅速发展。冷战也是军备竞赛方面的竞争,体现双方科技实力的较量,而苏联的落败也证明了其在经济与科技上比美国落后。(2)美苏争霸的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及美国要称霸世界,是大国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是强权政治的体现。两国之间的争夺再次使世界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同时也使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1 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的签署,说明了( )苏联推行“新思维”外交 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美苏在战略武器上的竞争重点发生转移 标志着美苏关系更加紧张A B C D答案 A解析 可用排除法。 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故错误。2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争霸活动全面收缩,这表明( )A苏联要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B苏联与美国一决雌雄定出胜负6C苏联军事力量缺乏相应的经济支撑D苏联社会矛盾尖锐,国家濒临瓦解答案 C解析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困难,难以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得不转入全面收缩。3戈氏新思维“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导致( )A美国放弃核战略B用人性论麻痹了西方国家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D缓和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答案 C解析 理解戈氏新思维对苏联乃至东欧各国的影响是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冷战本身就是一场宣传战:各方都以一种绝对而坚定的方式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前苏联坚信,只有以战争的手段消灭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才能赢得胜利;而美国相信,只有前苏联的共产制度崩溃后,这个世界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正是受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的驱使,这两个超级大国踏上了冲突之路。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材料二戒备森严的柏林墙 苏联解体(1)材料一是否完整地揭示了美苏冷战对峙的主要目的?说说你的理由。(2)根据上述图片和文字材料,归纳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客观性是衡量历史材料价值的主要标准,上述图片和文字材料中哪些最具客观性?试说明理由。答案 (1)没有。不仅是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问题,更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2)演变: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了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两极对峙导致德国分裂和国际关系紧张;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结束。材料二中的图片。理由:属于实物图片,最具客观性。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从材料的信息中作出判断。第(2)问根据图片信息,还须结合所7学知识回答。基础达标1.1983 年,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如图),其主要目的在于( )A保证欧洲盟国的安全B扩大美国的影响C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D从经济上拖垮苏联答案 D解析 美国企图通过“星球大战计划” ,把苏联拖入高科技军备竞赛,达到从经济上拖垮苏联的目的。2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撰写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 。在对外政策上,其“新思维”主张( )人类生存高于一切 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利益 不同社会制度难于共存 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A B C D答案 C解析 戈尔巴乔夫在对外政策上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 ,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基于此,他对美国采取了“缓和”战略,故符合题意。3下列四幅图反映出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基本特点是( )美苏坦克在柏林墙检查站“怒目相视” 81972 年美苏签署反弹道导弹条约1983 年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 1987 年美苏达成部分销毁核导弹协定A既相互妥协又激烈争夺B政治上妥协,军事上对抗C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缓和D美国一直处于主动地位答案 A解析 四幅图片都反映了军事活动,依次体现了“对抗”“缓和”“对抗”“缓和” ,因此,正确答案为 A 项。4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 )图一 图二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斯大林答案 C解析 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新思维”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德国人意味着( )9拆毁柏林墙A欧洲将从此出现和平局面B德意志民族即将再度统一C东西德经济差距将迅速缩小D影响德国分裂的苏联即将解体答案 B解析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背景下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其拆毁意味着德国即将实现国家统一,故 B 项符合题意。6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