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其他网站上看到的,很实用转来分享样品制备:变性条件SDS LB 直接裂解:用常温或者高温预热过(预热更有利于阻止蛋白水解或者磷酸酶去磷酸化,但容易遗忘,LB 久煮某些性质会改变)的 1*SDSLB(或者略高 1.5*)直接加到细胞或者组织上并煮样。通常 6 孔板细胞 80%以上密度,需 200ul,其他按平板面积比类推。通常条件下,SDSLB都是过量的(因此不一定要严格参考 SDS LB 稀释比) ;如果 SDSLB 不够,样品核酸、蛋白浓度过高时,煮样后会发现 tip 吸不上来,非常粘、一砣一砣的,很容易堵住 tip。这时候常规做法有两种,1.再煮 5min。常规煮样时间 3-5min,样品过浓时就煮 10min;2.如果10min 煮样后,仍然吸不起来,才适当增加 SDSLB,继续煮;也可以对样品进行超声。煮样时间若过长,蛋白会凝固,此时以失去继续 WB 的意义,请丢弃(判断标准:出现明显的蛋白沉淀和水分层)此方法的缺点,SDS LB 煮过的样品如果用来做 IP,需要特殊方法,因此,这种制备方法制备的样品有使用局限。非变性裂解法(不讨论诸如核抽提、亚细胞器分离等等了,其实类似)裂解细胞请尽量冰上操作,减缓酶解作用。俺前 boss nature 文章上的裂解液配方是:20mM Tris/HCl, pH7.6, 100mM NaCl, 20mM KCl,1.5mM MgCl2, 0.5% NP-40 and protease inhibitors (20g/ml leupeptin,10g/ml pepstatin A and 10 g/mlaprotinin)(此裂解液可用于抽提核蛋白) ,其中蛋白酶抑制剂很复杂也很贵,其实用 0.5mMPMSF 替代这三种就好了;如果还要做磷酸化蛋白,加 1mM Na3VO4(现加现用) ,10 mM NaF, 1 mM Na3VO4, 50 mMbeta-GP。此方法的优点:NaCl 浓度略低于生理状态,保证裂解细胞的方式较为温和,便于随后的 IP等试验。其他 Na 盐浓度的细胞裂解液也很常见,诸如 0.15M(生理盐浓度) 、0.3M、0.6M (高盐系列,裂解细胞时染色体会析出,细胞碎片和沉淀非常粘稠)及 0.8-1.2M;0.3M 及以下适合 IP 试验,0.6M 及以上适合纯化蛋白,尤其相互作用较强的复合体,要得到纯化的一些复合体的组成蛋白一般采用极端的高盐裂解细胞。用于核蛋白的裂解的原因是 0.5% NP-40,用于破坏核膜结构;可用到 1%,但此时染色体会析出,沉淀粘稠。组织块裂解:组织块较大用匀浆的方法最合适,现在有不少转头很小的匀浆器。当组织超微量的时候,比如 50mg 新鲜癌组织,我采用的方法是1. 低温(剪)搅碎,成肉糜状。2. 锡箔纸包裹好,放入少量液氮,快速敲击(控制力量,尽量避免弄破锡箔纸) ,进一步破碎;反复多次。3. 用上述细胞裂解液回收。分泌型蛋白富集: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收集上清液用于 WB 检测;如果含量过低,需要用 TCA沉淀富集。理论上,从普通培养基中收集分泌蛋白,此时对细胞生长条件的影响最小,是最佳的实验条件;但是这存在隐忧。因为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含有非常丰富的 BSA(牛血清白蛋白)之类的蛋白质,除非你进一步分离纯化,否则直接用这种样品去 WB 会有非常大的麻烦,尤其当你的蛋白在 60-46kDa 之间的时候;用 “任何”抗体去检测这一区间的蛋白,会有一片非常强的信号。因为此区间蛋白(主要是 BSA)浓度过于富集,会非特异性粘附“任意”抗体,从而最终被识别。同理,采用 SDS LB 裂解细胞制备样品前,通常要用 PBS 洗涤,其目的之一是去除培养基中的 BSA。采用无血清培养基收集细胞上清除了改变细胞的生理状态外(可能激活未知信号途径,诸如 AKT 等) ,还会出现的问题是:1. 即使采用了无血清收集上清,仍然有大量杂蛋白,但相对好很多。2. 选用了上清,由于蛋白浓度太稀,通常要采用 TCA 沉淀富集,再重新溶解。a. TCA 沉淀对半定量操作要求非常高,因为很容易沉淀不充分或者离心操作丢失,尤其在离心过程,离心管的摆放非常讲究,要 180 度翻转离心两次。b。重新溶解时,由于蛋白需要在一定的盐离子条件下才能重新溶解,你要摸索充分溶解的条件,相对麻烦。实际上,如果你不是非常强调蛋白的分泌有什么生理功能,一般不建议检测上清,尤其半定量的 WB 实验检测不同样品间的差异。这里面有实验操作细节的麻烦经验之谈,我曾经参与的 cancer cell 文章所研究的蛋白就是分泌型蛋白,但 90%的数据是 celllysis;偶尔用到上清,也只是作为富集纯化该蛋白的原料,为进一步分析做准备。样品制备完,应立即低温保存(-20 度短期(几天) ;-80 度长期;例外,IP 用样品应直接进行 IP,避免冻融破坏蛋白质间弱的相互作用) 。SDSLB 煮沸过的样品冻融会存在另一个问题,SDS 沉淀;SDS 4 度就会沉淀,何况 -80 度。上样前应加热充分溶解,否则从加样口向下拖带(SDSLB 不够,样品未充分溶解也会出现类似拖尾;上样过大也会)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从样品制备的起始阶段就要注意定量问题;WB 本身系统误差有 20%,太细微的差别经常忽略不计。细胞样品可以先计数再接种,短时间内即使细胞生长有差异也不会对 WB 结果影响太多。组织样品,从肿瘤组织的大小(称重)开始,裂解液的体积都是精确定量的,操作过程也尽量避免蛋白损失。有人会说可以电泳前蛋白定量,我将下一节讨论蛋白定量的不科学性,以及裂解液成分对定量的干扰。蛋白电泳:电泳胶的制备、配方、缓冲液配方,请参考分子克隆。经验之谈,8%胶最底边约36KDa,10% 最底边约 25KDa,12%最底部约 12KDa。8%胶可以跑 300KDa-36KDa 之间的任意蛋白,转膜效率对 WB 结果的的影响都问题不大。12%,180KDa 左右,转膜效率对WB 结果的影响都问题不大(300KDa 蛋白如何,没有尝试过) 。电泳一般采用恒流,45mA-55mA (应根据电泳仪器适当调整,要注意仪器最高限压;此条件适合 gibco modelV16 型,胶宽 20cm) 。采用恒流的优点,保证最快速度完成电泳(电压会逐渐增大) ,省时且减少扩散;但是由于电泳速度过快时会发热而溶胶,所以你必须想办法散热。散热不好,条带出现波浪状。注意事项:1聚丙烯酰胺的 30%母液会降解,要 4 度避光保存。2APS 会失效,10%APS 一般保质期才一个月左右。-20 度分装长期保存。3注意 Tris buff 的 PH 值,以及平时所用的水的 PH 值。PH 值改变会使带型非常怪异,所有蛋白和溴酚蓝压成一条细线(即便在分离胶中) ,如果溴酚蓝前有红色染料,那么此染料彗星式拖尾从溴酚蓝一直延伸到胶底部(溴酚蓝此时涌动极缓慢,位于胶中上部)4上下层式电泳装置若漏液,哪边漏液,电泳条带往哪边倾斜。内外式电泳装置漏液,则装置处于短路状态,液体会过热。SDS-PAGE 胶可能局部自溶,条带扭曲、变形。5配胶用玻璃板和边条应及时洗净。玻板未洗净的坏处很多。尽管玻璃看似平滑,但是一些细微的凹陷处会凝结肉眼无法分辨的胶颗粒(摸上去疙疙瘩瘩) ,其坏处是,在该部位极易导致不均匀的胶块,样品经过该处或电泳散热不好,条带变形。如果是 RNA 的超薄胶,胶板的颗粒会导致局部巨大气泡,非常难于清除;蛋白胶也会导致一些小气泡的产生。玻板没洗净的另一个坏处是,由中学物理知识可知,玻璃表面越光滑粘附越牢,未洗净的玻板会削弱和胶体间的粘附力,拔梳子或边条时会产生微小的错动,胶体下部出现大量气泡(夹在玻板和胶之间,这个关系不大) ;严重的错动会使上样时,样品从胶和玻璃之间的间隙漏光,或者甚至胶和玻板分开。为避免拔梳子时的错动,可在电泳缓冲液中拔梳子(比水更好,有 SDS 润滑) 。判断玻板是否洗干净,用手摸一下有没有疙疙瘩瘩的;最好用洗洁精之类,洗衣粉、肥皂都不好用。6上样时,不要把 tip 深入胶孔过深(或者采用细的尖端拉长的专用上样枪头) ,可能会错开胶和玻板,样品会泄露。7未加样的孔应添加高浓度 SDS LB 平衡,否则最外侧条带会拉宽变形。通常 20ul 样品(含 5ul 4*SDS LB) ,可用 8-8.5ul4*SDSLB 平衡。同理,点 marker 的 lane 也要加入同样体积的 LB。LB 若在室温放置太久和新鲜的在比重上会有差异,在新旧 LB 靠近的地方,条带会拉宽或挤压变形。因此,同一块胶上,煮样及填空白所用 LB 应一致。LB 应-20 度保存。8增加上样量不一定会提高荧光信号强度。增加上样量的后果通常只能是让你的内参粘连,所有的蛋白条带都扭曲变形。因为增加上样量最多只能提高几倍,而 WB 灵敏度是以 10的几次幂量级的,所有目的蛋白信号的唯一方案就是 IP 富集(可特异提高目的蛋白浓度数百数千倍,并去除其它杂蛋白干扰) 。增加上样量的另一个坏处是,本来高表达的蛋白,诸如内参,在同样 WB 条件下,可能出现荧光灼烧式粹灭(一晃而灭)或者条带中空。仍以 6 孔板 80%以上汇合度为例,细胞裂解液和 SDSLB 通常都是投入 200ul(最少 80ul,这样面积的培养板如果裂解液投入太少,回收时的损失就太大,上样就很难做到一致) ,而这种浓度条件下制备的样品,电泳时上样量要控制在 5-6ul,最少 2.5ul,最多 10ul,10ul时内参基本已经开始粘连成一条线,带型出现波浪纹;当然并非不可以多上样,再多对WB 结果影响不大(没有的仍然没有) ,且条带都很丑。9.不同样品上样时,可考虑将样品体积调成一致或类似。如果一组 IP 样品和一组细胞裂解液样品,前者通常洗脱体积为 15ul,刚好+5ul 4*SDSLB 达到常规 20ul 上样体积;后者第8 点提到只上 5ul,同样+5ul SDS LB(比重同,不会互相挤压) ,最好补加 10ulDDW 使总体积一致。通常这样不同条件获得的样品,中间最好用“空白”泳道隔开(空白仅指无蛋白,仍应加入 8-8.5ul 4*SDSLB) ,这样才能确保每条带都很美观。10. SDSPAGE 胶配好暂时不用时,需用电泳缓冲液灌满空间(拔去梳子和底边边条后的间隙) ,用保鲜膜包裹防止液体蒸发,短期室温或稍长期 4 度保存。个人习惯为,灌好分离胶用饱和的正丁醇灌满上层,保鲜膜包裹,次日再灌堆积胶。两种方案都可以。所以如果预计次日工作量较大,可以提前灌好 SDS PAGE。样品是否一定需要定量再上样?不是的,这是浪费时间的一个操作。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蛋白定量的科学性。蛋白定量首先需要一个参照系(标准蛋白) ,参照蛋白通常选择 BSA,也就是说你所谓的定量是对应于 BSA 的浓度的一个参照值。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即忽略了蛋白折叠和空间构象对光吸收、折射的影响;不同的蛋白折叠和构象还会影响颜料分子的嵌入。因此你其实默认将所有的蛋白等同于 BSA 在溶液中的折叠状态、光吸收情况下,然后做出的一个相对判断,这就存在一个“系统误差”还不算上测量误差等等,就已经很不准确了。其次,裂解组织或细胞的时候,那些裂解液中,某些溶剂本身会使 CoomassieG250 或者Bradford 法(实际也是 Coomassie 染色)显色,尤其是去污剂之类;例如 NP40,就会使Coomassie 显蓝色,可以完全覆盖掉蛋白与 Coomassie 作用产生的蓝色。因此,如果你的裂解液里面含有这类物质,所谓的蛋白定量实际是 NP40 颜色和蛋白染色的叠加,根本不会符合标准蛋白曲线的线性规律,自然定不准。 【需要说明:我目前只知道 NP40 会这样,因为我们从来不去定量,没有做过更深入的研究。 】实际上保证你的内参一致,是从样品制备开始的,上节末尾有提到,不赘述。如果你从制备样品时就注意过定量问题,实际上通常内参差别不会太大。如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