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 人口、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我们时代的中心问题最后可能是世界如 何对待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展经济学本章内容人口与生活质量 中国人口问题 教育与人力资本 中国的教育状况 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 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发展经济学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生活质量一、基本问题:迅速的人口增长是否会对全人类的福利带来严 重后果。包括:人口的社会服务质量就业食物与营养贫困与生存环境尊严与选择的自由特别关注:“泡沫”困扰京沪人均GDP数值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01月12日日前,北京、上海两地相继传出消息,北京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上海 为4500美元,这标志着其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有关专家指出,不要对这个成绩过于乐观,对这个数据要打折扣,因为 京沪两地人均GDP的计算都没有考虑数百万外来人口,造成实际上的人均 GDP含有大量水分,这里面泡沫有多大呢?来看看京沪两地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 ,外来人口数量与本市户籍人口数量之比,北京约为21.5,上海约为 29.3,如果加上相当大一部分人没有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北京人均 GDP的“水分”将达到30,而上海可能接近40。除了北京、上海以外,我国其他大城市如深圳等,也存在这个问题。二、人口转变1、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1950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中国的人口转变三、人口结构分析1、人口年龄金字塔人口年龄金字塔是用来描绘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构成 的示意图。图中性别按男左女右排列,年龄按单岁或 年龄组分、由底部向上排列,由人口数的多少和构成 比例的大小画出相应的柱型或由连线连接,形成的图 案类似金字塔,故称人口年龄金字塔。人口年龄金字塔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学方法,可以反映 出丰富的人口信息。它不仅可以直观地反映人口的年 龄、性别构成;同时如树木的年轮一样、反映人口增 长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从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中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十年来 人口发展浓厚的历史印记从45-50岁年龄段的扩张可以发现其正是50年代前期新中国 第一次生育高峰的结果,它由很高的出生率和迅速下降的 死亡率形成。而在40岁左右年龄段的急剧收缩,则是三年 “自然灾害”导致的急剧上升的死亡率和较低的出生率所 形成的。此后形成新中国第二次生育高峰,这一生育高峰 随7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的迅速展开而明显收缩,此后由于 人口惯性等作用影响,导致8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第三次生 育高峰从金字塔底部收缩的趋势看,我国人口增长的动能已经大 大减缓,而老龄化的压力将不断加大。由于我国人口年龄 结构的急剧波动,相应带来升学、就业、婚育、退休、人 口老化的急剧变化,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2、老龄化、抚养系数重要的年龄分组:0-14/15-64/65+老龄化:65岁以上7%中国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 ,2025年左右达到14 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 0-14/15-64老年抚养系数:65+/15-64 专栏:我国劳动力供给趋势预测我国劳动力供给态势老龄化趋势老龄化系数 高龄老人数量 城乡老龄化动态 抚养系数变化-少儿、老龄3、性别结构性别比(sex ratio) = 100 Pm / Pf奇妙的性别平衡机制:104-107人为选择性别与性别比失调中国:missing girls4、人口分布人口空间分布描述性指标:人口密度、集中度、劳伦斯曲线等人口分布地图专栏:中国人口分布图5、城乡结构与城市化进程城乡人口构成与城市化城市等级规模:首位度等城市体系三次产业及其结构变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四、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原因死亡率降低的原因国民收入提高直接相关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微观理论模型)Cd= f ( Y, Pc ,Px ,tx )Cd存活儿童的需求Y收入水平PC孩子的净价格PX其他商品的价格TX对其他商品的偏好家庭收入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大;孩子的价格越 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小;相对于孩子而言,其他 商品价格越高,对孩子的需求量也就大;对其他商 品偏好程度越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低。发展中国家情形孩子是资本品,预期收益过高,而不完善的社会保 障制度使孩子成为父母生老病死的惟一依靠。培养孩子的成本比较低,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少,就 业机会低,在家育儿的机会成本低在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低下的生活水平条件 下,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费用低,这种高收益、低成本导致了孩子的净价格低。出生率过高,除了传统习俗外,发展中国家经济水 平低是根本原因。五、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1、马尔萨斯的自然人口法则(1)人口增长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 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 著的抑制力量的阻止;(3)这种抑制全部归纳为道德的抑制、罪 恶和贫困。2、人口陷阱理论3、人口增长不是问题人口增长不是问题,欠发达才是问题人口增长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富裕国家的代理人为 了使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不发达和依附地位所蓄 意制造出的虚假问题。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增长正是他们想要 的结果。六、关于人口的政策建议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具体措施: (1)提高妇女教育与就业水平 (2)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改变养儿防老观念 (3)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降低儿童死亡率 (4)提倡晚婚,计划生育,为节育、绝育、人工流产提供医疗条件 (5)利用税法等措施奖励子女少的家庭第二节 教育与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 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知识 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力资本投资能有效地 增加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 效益。 2、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的形成是通过投资来实现的。主要投 资形式有: 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 个人和家庭用于迁移的费用二、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教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 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形成的状态,从 而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 1、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知识效应”和 “非知识效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收入水平提高1961年印度不同教育水平的年龄-收入曲线妇女受教育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人口控 制2、教育的类型:正规教育(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短期教育培训、家庭教育)不正规教育(随机学习)2、教育的成本收益一个家庭是否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 取决于贴现收入和贴现成本的关系。如果贴现收 入大于贴现成本,投资就是有利的。测定某一项教育投资是否值得进行,是要计算投 资的内部收益率,即贴现成本之和与贴现收益之 和相等时的贴现率。它可以通过下列方程求出。Et/(1+i)t=Ct/(1+i)t个人和家庭教育投资年龄-收入曲线收入国家教育决策模型国家教育决策模型国家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存在很强的外部 性效应,即私人收益以外的社会效益,所以 国家应当增加教育投资。教 育 成 本收益私人收益社会收益总收益小学中学大学个人成本曲线个人预期收益曲线个人收益和成本接受教育年限(a)社会收益和成本小学中学大学社会收益曲线社会成本曲线接受教育年限(b)教育投资的个人和社会收益成本三、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公共教育费用增加多,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低辍率高,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文化普及率低社会不平等加剧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智力外流此外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师资水平、教学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知识失业:它是教育深化伴生的现象。由于人们都追求高学历 和就业部门追求受高教育程度的就业者,导致受高教育程度的人口 增多,相对受低教育程度的知识劳动者失业增多。智力外流: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 迁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还有发展中 国家的内部智力外流。针对智力外流不同的发展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教育深化:知识劳动者倾向于现 代部门就业,而现代部门又倾向于 雇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去 做原来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做的工 作,这种现象成为教育深化,或者教 育过度。四、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对促 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要素水平 2、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吸收 力 3、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增强人们的现代意识,促 进社会进步。 4、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国家竞争力。第三节 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一、失业与劳动力利用问题 1、劳动力闲置自愿失业:提前退休、沮丧的劳动者、隐蔽性失业非自愿失业:磨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 业 2、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打零工:并非每天工作季节性工人:只有一定的季节才有工作低度就业:形式全日制工作,其实只做半天工作 3、劳动力的低效利用多余劳动力学非所用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利用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公开失业率高于发达国家各种隐蔽性失业和低度就业也比发达国家严重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中一般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中的公开失业有普遍增加的趋势实际工资不断提高,甚至比劳动力的增长快 6. 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供应长期大于需求,就业问 题日趋严重 7. 受过教育的人口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 8. 失业大军的年龄构成又远低于发达国家三、人口流动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刘在其二元结构模型中说明了城市与乡村在收入上 的差距促使这些人走上了通往城市的道路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原因 (1)城市工资与乡村收入的差距大大地扩大了 (2)进城市实现自己丰厚薪水的梦想 (3)发展和福利集中于城市,使得城市更具有吸引力针对刘把农村看成为城市输送劳动力的单一功能, 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农村经济自身发展也是国民 经济发展的基础。九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九十年代中国人口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分布2、哈尼斯托达罗模型解释城市失业和农村人口进城市的矛盾现象(1)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动机分析预期无论是现实流动人口,还是预备流动人口,都 是把农村的现期收入与进城后的预期收入作比 较,决定其行为。影响他们预期的因素有二:一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距二是在城市谋得工作机会的概率例:设一个农村劳动者,在农村年收入5000元,进 城年收入1万元,则城乡现实工资差距为5000元。若进城找到工作的概率为20%,则不进城若进城找到工作的概率为60%,则进城结论:只要未来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大于未 来预期乡村收入的现值,人们从农村流向城 市的流动就会继续。(2)哈托模型的四点含义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 考虑是预期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使人们作出移 入城市的决策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 反比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是可能的, 也是合理的,这反过来必然导致城市的高失业率哈托模型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政策意义第四节 中国劳动力供求与就业状况一、中国人口状况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2000年11月): 人口总数为129533万(其中港澳台2950万) 增长率为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人口 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绝不能超过17亿。 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 国总人口已达到13.07亿人,比2000年底时增加了4050万人。 16亿,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沉重的人口压力,高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二、劳动力供求态势195219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