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6页
第2页 / 共126页
第3页 / 共126页
第4页 / 共126页
第5页 / 共126页
第6页 / 共126页
第7页 / 共126页
第8页 / 共126页
第9页 / 共126页
第10页 / 共126页
亲,该文档总共1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第一节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部门发展战略选择第二节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地区发展战略 选择第一节 平衡与不平衡:部门发展战略选择 平衡增长 (balanced growth)要求同时在国民经济各部按同一比例进行 全面投资,即通过“临界最小努力”(critical effort),改变 LDCs 经济落后局面, 实现经济起飞。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认为 LDCs 面临严重资源匮乏,不可能按 同一比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面投资,只能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少数重要部门,通过这些 重要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发展。两种投资决策选择:(1)“替代性投资选择”(substitution choice) 投资于A,还是投资于B,即 “二者必居其一” 式的 投资选择。(2)“延时性投资选择”(postponement choice ) 先投资于A,还是先投资于B,即 “孰先孰后” 式的 投资选择。 赫尔希曼(Albert O. Hischman):关于部门发展的不平衡理论【基本思路:】首先,将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两类,并加以比较,提出 “不平衡增长” 主张;其次,通过论证 ”引致投资最大化“ 原则,提出优先发展 直接生产部门 。最后, 通过阐述 “联系效应” 和 “需求弹性”,提出在直接生产部门内部,应优先发展联系效应大、需求弹性大的部门。(一)社会两大经济部门 : 发展顺序“ 社会分摊资本” 与 “直接生产活动”( SOC - Social Overhead Capital ) ( DPA - Directive Production Action )【 投资特点:】投资规模: SC DPA ;投资周期: SC DPA ;投资效益: DPA SC ;DPA - Private; 投资主体: SC - Government“引致投资最大化原则”(Principle of Induced Investment Maximization):- 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优先发展的原 则。(或) - 让能带动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优先发展 的原则。 由于投资于 ”直接生产部门“ ( DPA ),可产生 “引致投资(决策)最大化效应” ,因此, 应优先发展 DPA。赫希曼指出,就理论而言,一国经济发展要求平衡 发展。但由于 LDCs 资源匮乏,不能提供平衡发展所需要的“临界” 或 “最小量” 投资。因此,必须对各部门发展的先后顺序做出选择和安 排。(图)【该图说明:】(1)等产量线凸向原点,- 表明 SC 的投资及其可利用程度越高,DPA 的总成本将越节省(即 呈“此消彼涨”关系);(2)然而,随着 SC 投资的增加,DPA 总成本的节省呈递减;(3)在任一给定的 DPA 产出水平,均必须有一个“临界” (即 最小量)的 SC 投资。(4)既然 LDCs 资源十分匮乏,不能提供各部门平衡发 展所需要的 “临界最小量” 投资,因此,必须对不同部门 发展的先后 顺序 作出选择,即优先发展(SC) - “超能式发展路径”;优先发展(DPA )- “短缺式发展路径”。赫希曼指出,从理论上 判断 两种发展路径的 优 / 劣 十分困难,因为, 优先投资 SC 或 DPA 均可能产生良好效应,即前者可 节省 DPA 总成 本, 后者可产生“引致投资效应” 。实际决策除受可投资资源约束外,还取决于两种力量 对比 : 公众 企业家进一步地,由于SC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服务于生产的和生活的SC,所以,在SC的 投入中,优先投资于服务于生产的还是生活的,可体现政府对生产和生活 的看重程度,也是政府对上述两种社会力量影响的反应程度。【结论:】优先发展 SC 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根据 “引致决策最大化原则 ”,应 优先发展 DPA。(二)DPA 内部 的 发展顺序:赫希曼指出,DPA 内部各部门发展的 先后顺序,应遵循 : “ 联系效应最大化原则”。前向联系效应总联系效应后向联系效应“总联系效应” (linkage effect):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所产 生的最大 刺激 和 诱因。“前向联系效应” (forward linkage effect): 一种产业 与 吸收其产品的 其他产 业之间的联系。即总产出中用作其他产品投入品的部分总产出 “后向联系效应” (backward linkage effect):一种产业与向该产业提供投入品的产业之间 的关系,即总产出中从其他产业购买的产品部分总产出”联系效应“ 的 度量: “需求弹性”即 ”需求弹性“ 愈大,”联系效应“ 愈大。结论: 在 DPA 内部,应优先发展 ”联系效应“或 ”需求弹性“ 较大的部门。【总体结论:】(1)各部门发展应采取 不平衡发展 战略;(2)在 SC 和 DPA 两大部门,应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DPA)(这样将产生“引致决策最大化效应” );(3)在 DPA 内部,应优先发展 “联系效应” 或“需求弹性” 较大的部门。【评论:】赫希曼在主张DPA 优先发展的同时, 承认DPA 的增长也必须以某个“临界最小 努力” 的投资为前提,但他并未说清这个 最小量的投资究竟是多少。如果这个“最 小量”也相当大,那与优先发展SC , 并无 差别。【相关观点】 (1) (美)吉利斯 帕金斯 等:平衡发展 “直线式”(或“稳定式”)不平衡发展 “波浪式” (或“突击式”)尽管两条路线不同,但终可殊途同归;一定条件下,不平衡可能比平衡增长能更快 达到预定目标。 图(2)斯特里顿:“手段 -目标论” 平衡增长 目标不平衡增长 手段;短期内,可能存在某种不平衡长期看,应当保持平衡。(3)张培刚:“如果认为平衡增长仅仅是一种静态均衡, 那么,在工业化过程中,并无这种平衡。如果 将平衡理解为某种变动关系,那又使这个名词 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只有在研究了工业化进程中部门间的相 互影响之后,我们才能比较客观地回答这个问 题,才能判断这些问题在根本上是否成立。 ”(见:发展经济学通论,湖南出版社,1990,p 2 )第二节 平衡与不平衡: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选择一般而言,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尤其大国) ,会 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究其原因,既有 客观 原因(即 自然条件差异 引起) ;又有 主观 原因(即 政策倾斜 所致 )。(一)佩鲁(F. Perroux):“发展极理论”(1955 )“发展极” (growth pole) -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产 业(部门),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 在某 个地区集聚,从而形成 K、T、和 高素质 Lr 高度集中,拥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发展迅速、并 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 活动中心。“发展极” 的功能: (1)生产 中心(2)贸易 中心(3)交通运输 中心(4)金融 中心(5)信息 中心(6)决策 中心 等吸引(absorb) “发展极”具有 作用,表现为 :扩散(spread)(1)资本 集中与输出;(2)技术 创新与扩散;(3)凝聚经济 效应;(4)规模经济 效应 政策含义:在大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让少 数地区优先发展,然后, 通过 “扩散效应“带 动 其它地区发展。“发展极”:形成途径市场力量政府政策影响(二)缪尔达尔:“地理二元结构论”即 一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先进地区(favorate region)长期并存的格局落后地区(backward region)先进地区 对 落后地区 将产生 两种影响:“ 扩散 效应 ” (spread out effect)“ 回波 效应 ”(backwashed effect)一旦 “回波效应” 在相当长时期占主导,就会形成 LDCs特有的 “地理二元 经济结构” 现象。 “回波效应” 与 “区域二元结构” 的形成: 先进地区 较高的 工资水平 和资本回报率 在相当长时期 吸引 落后地区 劳动 和 资本 持续向先进地区流动,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作用下,形成先进地区不断发展、落后地区日益衰 败的“区域二元结构” 格局。(figues)缪尔达尔 vs 新古典思路比较: 1. 新古典:【首先】 A 地区较高的工资率和资本回报率吸 引 B 地区 Lr 和 K 流向 A 地区;【其次】 A 地区 Lr 、K 过剩, 收益率下降,A 地区 K、Lr 回流到 B 地区;【最后】A、B 两地区实现平衡发展。2. 缪尔达尔:由于 A 地区具有 “集聚经济效益”,A 地区 K、Lr 报酬率 长期 高于 B 地区; B 地区 K、Lr 持续流向 A 地区,形成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地理二元结构”。政策含意: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因此,需要政 府及政策干预,以扶持、帮助落后地区 发展,才能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消除“区域二元经济结构”。【Home Work】(1)回顾我国工业化(1949)以来,区域 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或改变的历史及其原 因。(2)分析并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 其效应。(3)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缓解我国区域经 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第三节 地理因素 与 经济发展“地理因素决定论” 与 “地理虚无主义” “地理因素决定论”产生:18 世纪代表:亨利波克尔(英);M. P.托达罗(美);P. 克鲁格曼(美)基本观点: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决定一个人、乃至民族的 性格特征,进而决定其经济发展的成就和社会 地位。“地理因素” 包括:(1)以 经纬度 表示的 数理 地理位置;(2)以 河流、山川、陆地、海洋 等表现 的自然 地理位置;(3)以 资源分布 和 储量 表示的 经济 地理位置【Case 1】:几乎所有 LDCs :都在 南纬 30度 北纬 35度 地区;而绝大部分 DCs :分布在 这个地区 之外。【该地区的 地理/气候 特征:】要么 雨量太少 不适合于 农作物 生长 和 人类 生存; (如:中东 和 北非地区)要么 雨量过多、且高温、高湿 (a)土地含氮量低,只适合热带雨林生长,不适合农作物生长;(b)容易繁殖有害微生物,引起各种 农作物 及人体疾病;(c)劳动者 体内热量 释放过快,人体生态系统处于 “入不敷出” 状态,劳动生产率下降(如:拉美 和 南部非洲)。【Case 2: 】 (1)内河流域 与 古代农业文明:埃及尼罗河;巴比伦(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印度 印度河、恒河;中国 黄河 、长江(2)海洋 与 近现代工业文明:人类历史经验 表明:海岸线长短、海上交通便利与否,是影响一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 】英国、日本 岛屿 国家 ;美国 东、西两侧濒临 大西洋 和 太平洋;中国 东部 濒临大海,中、西部 处于内陆。(3)资源禀赋 决定 一国参与 国际分工的基础 。(对大国而言,它同时也是国内 区域分工 格局 形成的基础)例如, 同为 LDCs,中东、北非 国家富裕,因为其拥有丰富的 石油资源;而 孟加拉、乍得、海地 等国家所以 赤贫 , 是因为 其 土地 和 资源 极其贫瘠和匮乏。“地理虚无主义”产生:19 世纪末、20世纪初 观点: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地理 因素的影响不重要,它完全可以被人的 主观能动性加以抵消和克服。【例如:】“人定胜天”、“世间一切事务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 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人 与 自然 关系的正确理解:首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