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测评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何谓“精神”?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君臣、父子、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独立人格。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周易大传认为,健是阳气的本性,顺是阴气的本性,在二者之中,阳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为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俯拾皆是。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2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文学艺术题材而言,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之类,也都体现着这种精神。以制度风俗而言,只要翻一翻历史,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农民起义、变法革新何其多,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作变革和革命的理论根据的又何其多。厚德载物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北宋哲学家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可以说为中国的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诠释。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域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大力搜求,广泛吸收。从名马到美酒,从音乐到舞蹈,从科学到宗教,无不兼容并包,其气度之宏放、魄力之雄大确实令人赞叹。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的表现。(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精”的意思是细微,“神”的意思指能动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既是其文化创造的结果,又是该文化思想的基础。B.中国文化种类繁多,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自成体系。“刚健有为”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总纲而处于该体系的核心地位。C.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的两个方面。D.“刚健有为”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着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从孔子到周易大传,刚健有为思想逐渐发展成熟。解析 B 项,原文第二段中“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因此选项中“自成体系”和“刚健有为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总纲而处于该体系的核心地位”说法错误,属于偷换概念。答案 B2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体现出的独立人格精神,与周易大传中“刚健”所具有的“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含义相同。B.天体运行永不停止,君子效法于天,故提倡自强不息;大地包容万物,君子效法于地,故提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是对君子的要求。C.周易大传认为,在“健”和“坤”二者之中,阳健处于主导的地位;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代表着立人与立己,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D.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物、制度、风俗等之中。文学作品中的愚公、大禹身上都蕴含着这种精神。解析 C 项,由原文第四段的内容可知,“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代表着立人与立己”说法不当。答案 C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3A.“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三种基本思想都是以“人”为中心,解决人与周围事物关系而形成的思想,它们与刚健有为思想一起构成统一体系。B.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咏松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看似无关,但如果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则它们都体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C.我国传统的山水类画作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体现,程颢“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为该类题材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阐释。D.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域外和少数民族文化时,表现出了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闳放的气度和雄大的魄力,这在历史上的汉唐时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解析 A 项,原文第二段中说的是“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解决人与周围事物关系而形成的思想”说法错误。答案 A(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这里是新诗的故乡谢 冕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4,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选自文汇报2012 年 3 月 13 日 11 版)4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B.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年和诗潮见证了他们的热情。C.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D.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大校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解析 D 项,“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不正确。答案 D5 5.导学号 96914038 本文是以怎样的结构方式选材组材来说明北大是新诗的故乡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5 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结构的分析。根据文中“先前”“随着时光的推移”“现在”等词语可以看出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作,同时又列举了很多引领新诗潮流的人物,这又是横向选材的。参考答案以纵横结合的结构方式来进行说明。以时间顺序从纵向说明北大新诗发展的历程。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横向列举各个不同时期北大引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说明他们为北大新诗的故乡做出的贡献。6 6.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这样的语言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对这样的启示作出探究。(6 分)解析赏析语言特色,可着重从用词、修辞等角度进行,关于启示,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要自圆其说。参考答案语言特色:形象生动,饱含情感,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北大描绘成一个盛开着诗歌之花的美丽的花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这个美丽花园的喜爱与自豪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北大校园的浓浓诗意,激起了读者阅读的深厚情趣。启示:(示例)我平时的作文语言偏重辞藻与文采,忽略了自我情感的表达,本文第一段充分表现出北大诗歌创作的浓厚氛围,自然流露出对北大诗歌园地的热情与钟爱,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样5的语言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好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富有情感,要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看法和真实感受。(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材料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 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 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相关报导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 90%的网站存在征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