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8 8 课课 素芭素芭新课入门须知作者档案姓名泰戈尔简历1861 年 5 月 7 日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从 13 岁开始诗歌创作,14 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 。1878 年,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 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901 年,在尼克坦创办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 年,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写出大量爱国诗篇。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 年,他因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 10 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24 年,泰戈尔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访华。1930 年,他访问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1941 年积劳成疾,病逝于加尔各答市。作品代表作吉檀迦利 飞鸟集 。评价印度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背景扫描在印度,有 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须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抚养父母的义务,于是父母千方百计地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于是成为家庭的包袱。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例如强调菜肴都是女儿亲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2妆。如果男方的条件好,嫁妆就要多一些;如果女方的条件好,嫁妆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她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常识积累1 吉檀迦利泰戈尔 1912 年发表的诗集。 “吉檀迦利”是梵文的音译,意即献给神的诗。诗集充满对神的歌颂,表现了泛神论的哲学思想。诗人所歌颂的神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与诗人“泛神论”观点相联系的是他的“泛爱” 。这种“泛爱”源于印度的传统精神,是东方的雍容和谐和西方的平等博爱的混合体。诗集有它的独特风格,想象丰富,抒情色彩浓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泰戈尔的人生哲学。2泰戈尔名言(1)生当如夏花之绚烂,死当如秋叶之静美。(2)绿草是无愧于它所生长的伟大世界的。(3)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4)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5)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6)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3泰戈尔的中国情结泰戈尔一贯强调中印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 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5 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新青年)第 2 期上发表他译的赞歌 4 首。作品中“信爱、童心、母爱”的思想,博大仁慈的胸怀,独具魅力的人格,赢得了无数中国读者的敬仰。1916 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1924 年 4 月 12 日,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之邀访华, “泰戈尔热”进入高潮。他在徐志摩家乡时, “观者如堵,各校学生数百名齐奏歌乐,群向行礼,颇极一时之盛。 ”4 月20 日在南京大学(时称国立东南大学)发表讲演,南京城为之轰动。他说:“近世文明,专尚物质,并不为贵。中印自有最可贵之固有文明,发扬而光大之,实中印两国之大幸和全世界之福。 ” 。他会见了梁启超、沈钧儒、梅兰芳、梁漱溟、齐白石、溥仪等各界名流。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 。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31956 年,周恩来总理回忆说:“泰戈尔是对世界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他熏陶了一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第一人,称自己文学生涯的“第一阶段是泰戈尔式的” 。冰心是中国新文学女性作家第一人,她早期的创作受到了泰戈尔的明显影响,特别是诗集繁星和春水 。她说:“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 ”郭沫若、冰心等人又以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评介著作为数很多。1961 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10 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诅咒(z) (2)疵点(c)(3)黑眸(mu) (4)胚胎(pi)(5)静谧(m) (6)伫立(zh)(7)毗邻(p) (8)弥补(m)(9)沮丧(j) (10)牝鹿(pn) (11)休憩(q) (12)沉浸(jn)(13)瞥见(pi) (14)蜷缩(qun)(15)簌簌(s) (16)修葺(q)(17)犄角(j) (18)海市蜃楼(shn)2多音字(1)奔Error! (2)泊Error!4(3)畜Error! (4)槟Error!(5)数Error! (6)解Error!二、写准字形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三、用准词语1词语辨析(1)熟悉 熟习辨析例句一些没有资格的生活美容院的“美容师”由于不熟习解剖学,注射瘦脸针部位不精确,或使用浓度、剂量过大,经常出现眼睑下垂、局部肿胀、眉下垂等现象。忙忙碌碌每一天,无论你是在上班、上学、家中、或是在路上、旅游,都是一个地点一个地点间穿梭,这些熟悉、陌生的地方时刻都有匪夷所思的故事,有各式各样的话题,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一定有你感兴趣的。(2)捉摸琢磨(zu)琢磨(zhu)辨析捉摸:揣测,预料,通常只用于否定。琢磨(zu):反复思索。琢磨(zhu):雕琢、打磨(玉石),比喻对诗文反复加工,精益求精。例句该战略可以提高自身威慑力,令周边邻国和美国捉摸不透,并认真对待中国有关维护南海和岛屿主权的声明。读书有用心和不用心之分,我读书的时候,有时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经意地翻一翻;有时我会逐字逐句地琢磨(zu)体会,有时我也会囫囵吞枣地读书。2.成语积累(1)浑身解数: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2)炯炯有神: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3)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4)流言飞语: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或挑拨离间的话。(5)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对某事物极端轻视鄙夷。(6)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5(7)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8)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9)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一、了解行文脉络二、赏析文本指要1素芭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提示 (1)自然环境: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有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2)人文环境:父母对素芭很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和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关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村里人似乎把这个哑巴女孩看成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唯一的朋友帕勒达帕也并不是真正关心她、理解她。素芭没能从她的乡亲,甚至是她的父母、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她只能从动物朋友那里寻找安慰,得到温暖,只好扑倒在人类无言的大地母亲的怀里哭诉。素芭生活的这6个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2素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 (1)是个哑女,但有着比常人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用眼神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2)是个孤独的人,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只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3)是个善良的人,对于牛、羊、猫等施以真诚的友情。(4)是个不幸的人,不仅受到外人的指点,还受到自己父母的鄙弃,费尽心力嫁人,却最终又被丈夫抛弃。素芭就是当时时代背景下一个被歧视、被侮辱的女性形象,出嫁用尽心机,破费钱财,在素芭身上都有体现,她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女性的缩影。3作者是如何塑造素芭这一形象的?提示 哑女素芭虽不能用语言来说话,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颗晶莹剔透的心,这归功于作者高超的描写方法:首先,刻画了素芭的眼睛(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和嘴唇(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尤其是眼睛,作者用了饱满的、诗意的笔墨去描绘它:“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从这双眼睛里,我们看出了那掩饰不住的热情和渴望、忧郁与伤感。其次,刻画了素芭的动作。特别是将要动身去加尔各答时,素芭坐在他脚旁,盯着父亲的脸,哭泣着。 “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亲手喂它们饲料,用手臂搂着它们的脖颈,两眼泪汪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簌簌落下。 ”一系列动作表现了素芭惧怕远离家乡的心理,使我们认识了她的纯朴善良,忍不住为她的命运担心。写法阐释1诗化的语言无论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还是场景的描写,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诗意:“他们的眼睛语汇却是无比丰富,无限深沉,就同大海一般深沉,就像蓝天一般清澈。从日出到黄昏,从黎明到黑夜,又从黑夜到清晨,自由嬉戏的阴影世界和孤寂大地是那么庄严,那么静谧”“当素芭钻进牛栏,用双臂抱住萨劳的脖子,把自己的脸颊紧紧贴在它的耳旁,亲热地磨蹭,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嘴舐她的身子” 。读到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人们的心不由得被深深感动,一种诗意的美透过悲哀与同情涌上我们的心,从而诱发我们对生活中弱者的关注与理解。2独到的结构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情节单纯,开头、结尾既各有特色又朴实动人,显示了匠心独到、7别具一格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文章开头说:“这个姑娘被起名为素芭茜妮时,谁会料到她竟是位哑巴呢!”名字和实际恰恰相反,这是怎样的一种巧合呢?结尾处“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这段话引起人们的思索:素芭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3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泰戈尔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从而更加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譬如:“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在此,作者通过对素芭眼睛的描写,特别是对其嘴唇的细节描写,将“素芭的哑”与“嘴唇的灵动”进行对比,形象地揭示了素芭美好的内心世界。又如:“一天,月圆的深夜,素芭缓缓地打开自己闺房的窗户,惶恐地探出头,朝外窥望。她似乎感到,月圆时节的大自然,像她一样孤寂地坐在熟睡的大地上,觉醒着。她也仿佛全身充盈着青春的欢乐、激情和忧伤情愫,抵达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超越了那边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