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全国卷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全国卷,B B卷)卷)(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分钟,分数:分钟,分数:150150分)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9 9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 ,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 ,展开了它的反面。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 ,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2(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使原作“投胎转世” ,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 “讹” “媒” “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 ,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C林译小说的“讹” ,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答案】1A2C3C【解析】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 C 论证方法归纳错误。3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不值一文的老奶奶德布莱希特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蜥蜴般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地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因此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她一个人。印刷工人给我爹的信才使我对这两年内发生的事有一个粗略的印象。看来,奶奶拒绝印刷工人搬到她那宽敞而现在却是空荡荡的屋子里去住,一开始就使他十分失望。奶奶跟他们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印刷工人沉不住气,在信里大发牢骚。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现在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廖廖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到那边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那边光线黑暗的情侣。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茶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去。她重新把帽子放下,她看上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上去也挺健康。她的新生活方面,只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她不想跟我爹一起到墓地去扫丈夫的墓。“你一个人去吧, ”她漫不经心地说, “他的墓在第十一排左面第三座。我还得去别的地方呢。 ”印刷工人事后又说,她想必是到补鞋匠那里去了。他大发牢骚。4“我和家里人蹲在这几间小房里,只能干五小时的活,挣的钱又少,我的气喘病又发作了。可大街里那间屋子却空着不住人。 ”我爹在旅馆里租一间房间,等着邀奶奶去住,但她置之不理。看来她要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 ,想在某一个星期四到什么地方去远足。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 K 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慌失措了。“现在她替那个怪姑娘买了一顶帽子,上面还有攻瑰花。 ”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别的情况,我是从爹那儿获悉的。旅馆老板向他眨巴着眼睛,悄悄说老太太像大伙儿说开的那样,现在正在寻欢作乐呢。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的是她喜爱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但她瞒着儿孙偷偷在抵押。大家始终不知道她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看来她都给那个补鞋匠了。严格地说,她一生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活。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夏天,她清晨三点钟就起床,在小城空荡荡的街上漫步,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在补鞋匠那儿显然有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她在那儿经常带着自己一瓶红葡萄酒站着,只顾喝自己杯里的酒。某一个秋日早晨,她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活到七十四岁。我看到过她的一张照片,这照片是专为她儿孙们摄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嘴唇狭而嘴巴阔。她的脸很小,但并不渺小。(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多次提到印刷工人“大发牟骚” “惊慌失措”等词语,可以看出作为儿子,他只知索取,并不懂老人的内心,这也揭示出一定的社会何题B “补鞋匠” “姑娘”等人物在文章中虽着墨不多,却给老太太的生活带来一些安慰,这使文章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C儿子來看自己,老太太并没有特别兴奋,甚至不愿意和儿子一起去扫丈夫的墓,可以看出老人在有意和孩子们划清界限。D “电影院” “声名狼藉的小巷” ,老太太和在这里出入的人们的身份并不相同。人物的对比可以让人感觉到老人生活的变化。5 “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 ,这句话是理解老人转变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 分)6文章结尾的语言平实却很有张力,请结合文章分析结尾的妙处。 (6 分)【答案】4C55老人之前抚养子女,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日渐消瘦;丈夫去世后,孩子们不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和需求,老人日渐孤独;这种变化虽带来非议,却可以看出老人追求自由独立新生活的渴望。6老人是一个小人物,却勤勤恳恳地操持着家,含辛茹苦养大了孩子们,从这点来说,她并不渺小,而是非常伟大的,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儿女眼中老人的“不值一文”形成对比,更能突出老人的“不渺小”;相比于生活,老人内心的孤独更需人们关注,深化了小说主题。【解析】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结尾,注意从丰富人物形象和凸显注意以及对比的手法的角度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1212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就是已走近普通大众的共享产品。 “共享+”百花齐放,这是好事。然而,也有一些所谓的“共享” ,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 。 比如,有人把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