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骨折复位外同定器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疗效分析骨折复位外同定器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疗效分析摘要:目的 分析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80 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复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 4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 AO 钢板固定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骨折复位外固 定器治疗方法。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 AO 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根据患者伤口的情况进行 康复锻炼,并密切观察骨折的复位情况,待复位情况和功能恢复良好后行内固定术取出钢 板。观察组接受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骨折:医护人员首先对患者的伤口进行 清创手术复位,观察伤口感染的程度,适当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收 到良好地控制后开始骨折复位。闭合性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确定需要结合患者受伤部 位的情况以及 x 线螺旋 CT 和三维重建图像结果来制定。在 c 臂下进行复位,确定穿针平 面,分别在骨折的远端和近端插入两条互相平行的固定针,注意进针时要和患者侧肢的冠 状面包吃平行,并与纵轴垂直。保证患者的骨折对位和对线满足要求后固定好装置。手术 后,对所有患者进行 x 线检查确定复位的效果。术后所有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注意摄取足够的营养。手术后 7 d,患者可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在病床上进行适当的功能锻 炼;术后 14 d,患者在下床行走。术后 8 w 左右对患者患肢进行外固定器的动力化。术后 17 w 后,若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可拆除外固定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骨折解剖复位,关节无疼痛和畸形,功能恢复良好。有效: 骨折功能复位,关节有轻微疼痛,活动轻微受限,患侧的肢体和治疗前或健康一侧的肢体 相比较缩短2 cm。无效:骨折对位差,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手术后肢体与健康一侧相比缩 短程度较大,患者生活受到影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记录所得数据采用 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百分率计 数资料,组间比较进行 x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感染和骨折再移位, 其中感染者 6 例(15%) 。骨折再移位者 4 例(10) ;观察组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为针孔感染 和固定钢针松动,其中针孔感染者 1 例(25%) ,固定钢针松动者 3 例(7.5%) 。两组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x2=6.74,P0.05) 。 3.讨论 下肢复杂骨折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主要的导致原因为高能量损伤,包括高空坠落、 车祸、重物击伤等,患者的下肢出现分脆性骨折,局部软组织和局部血液循环收到严重损 伤和破坏,其治疗难度因为软组织条件差而增加。下肢复杂性骨折并发症多且严重,如果 患者没有收到及时且适当的治疗,很容易对下肢骨折复位、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尽管 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骨折治疗的关键依然为固定和复位。传统的 A0 钢板内固定术 主要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和骨折的解剖复位,通常手术切口大,组织暴露范围大,且患者骨 折端的血供会再次受到严重的破坏。坚强的内固定因为应力遮挡忽略了骨的生物学因素, 而导致骨折块丧失活力,容易出现骨坏死,因此患者常会骨折延迟愈或不愈合甚至是再次 骨折的情况。 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是一种介于内固定和外固定之间的独特地治疗方法。骨折复位通 过将钢针穿进骨骼并连接骨,在人体的内部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空间体系。之后在固定器的作用下牵引骨折位置并进行加压以保证固定的效果目。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 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 者(P0.05) 。但在运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下肢复杂骨折时需要注意:手术前需要根 据患者受伤部位情况以及要求确定合适的外固定器材;手术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 进行操作,对患者患者伤口清创彻底;医护人员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外固定器的固定情 况,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骨折复位外固定器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针孔感染和固 定钢针松动,因此使用时需要注意防止皮肤的穿刺点收到感染,并定期对外固定装置进行 调整,结合适当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帮助患者后期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与 A0 钢板固定的治疗方式相比,下肢复杂骨折患者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好,患者的治愈率高,不良反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