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沟通的沟通的“桥梁桥梁”【摘 要】教师在对中学生教育的过程中经常陷入形而上的误区,在社会大潮的 冲击下,学生对待学业与生活也往往抱有比较功利的态度。为了跳脱开这种完全流于表面 层次的师生交流,我尝试对等地看待、认知学生个体,跨过所谓“心灵之间桥梁”,换个角 度处理问题,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桥梁;学生;了解;置换 “桥梁”是一种介质,可以让两片陆地连接,也可以让人与人沟通。所以说,我们需 要桥梁! “桥梁”也是一种象征,说明没有重叠,甚至不够接近 当经历了十几年“教师”之后这是一种意识,而不是一个职业我真的想问, “桥梁”是否疏远了我和那片天地? 作为老师,我经常想:怎样才能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呢?以致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校内谈心、校外家访、民意调查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无疑全都是很好的办法。但当我的“谈 话节目”结束,真正制定方针并付诸实施时,一些想法往往过于一厢情愿而且急功近利了。 在淡化个人角色之前,我还是先来说说曾经在高中学段的语文课上的一段尴尬。 “这就是海子,一位勇敢地爱天下人却无法面对自我的可爱可怜的诗人。哪位同学做 了咱们上次课布置的作业:为大家朗诵一首课外的海子的诗?” 我满怀信心地叫起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没想到他低下了头,与此同时,全班学生 都低下了“高贵”的头 “为什么不做作业?”我有些烦躁 “昨天咱只留了这一项作业啊!”我很生气 “你还写别的作业?!”我一巴掌拍在一个女生的物理作业本上,她吓了一跳,屋里 安静极了。 很久,才有一丝响动, “下节课物理要考试” 我很无奈。这样的理由不只听一位老师课下愤愤不平地批判过,我自己也不是头一 遭遇上。我想,我们可能过分地让学生意识到了分数的重要性。就拿语文来说,它本身具 有工具性,但学生们现在更多地是把它看作提高总成绩的工具。想想自己当初对文学的狂 热,真的脸红,不知道是为学生,是为我,还是为这个时代。 或许我们无力挽住潮流,但这次的经历真的让我想了很多。 自己太不了解学生了!不能以考试的多寡一较高下,也不能埋怨课时太少,所以, 就把语文的精华和主干变成压缩饼干,一股脑塞给学生,渴望他们自己能越嚼越多,开枝 散叶,却严重地忽略了一个过程。想当年,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传经布道,弟子们在 恩师营造的氛围和自我的历练中慢慢吸收着国学的精髓,而如果想越过这个短期看来是无 用功的历程,没有办法不造成学生今日学习兴趣的缺失!不做作业不听课只是一个表面现 象,他们根本是对如何入门很茫然。 学习上,我们号召“搭建一座桥梁”了解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却只留了更 多的作业,教了更多的行话,给了更多的条条框框。这座“桥梁”或许可以免去,不能设身 处地地为一个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孩子多考虑一些,在教学中毕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的培养终究不可忽视。 早在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班上的一个女生曾经拿着考砸的期中试卷,哭哭啼啼地 来找我,问自己的语文还有没有希望,问中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学。她是一个细心的、典 型的理科女生,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平时上课听讲和课下作业情况都很好, 但这时我看着“狼藉”的试卷,再看看满脸泪痕的她,却理不出一点点头绪,最终给她的答 案连我自己都应付不过去。说句实在话,初为人师的我当时的确没有找到引导她的方法, 直到有一天,我打开了另一扇门。 男生平时不认真,但到了考试时总能凭借小聪明混个不错的成绩,我的班上也是有 这么一位。终于有一次其成绩不理想,我可算找到一个借口端正一下他的学习态度,于是 经过家长同意,放学留他在办公室做功课。可看着他大做特做理科试题,我心里的确不是 滋味,打定了主意,把他叫过来。 “你每天做功课时都不做和语文有关的事吗?” “也不是反正语文也不考书上的,不复习也能考得差不多!” “这次差得多吗?” “这次是个例外。 ” “做理科没问题,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学语文那不就是文盲吗?你肯定连这篇 简单的文言文都翻译不出来!” “谁说的,这还不容易!您让我看一遍准没问题!” “好啊,一会儿咱们合上书,你问我一句,我问你一句,看谁错得多!” “那您是老师,肯定比我熟呀!” “和我水平一样也算你赢!” “行!” 就这样,最后他志得意满地把我赢了,我笑着跟他说:“这不是记得挺快的吗?怎么 就是不念书呢?” 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其实也不是不念,就是觉得没劲,不如做理科题有成就感。 ” “那把我赢了就有成就感啦?” “您还真别说,有点,很有!” “行,那我以后专挑难题问你,错了就罚你加做一道题!” “那我有问题能问您不?” “当然,难住了我,你考我一道理科题。 ” “就这么定了!” 自从那以后,我受了很多数学物理之苦,但他也掌握了很多语文知识。由此,我在 课上也增加了很多机会给学生和我讨论、争议,让语文课不再不瘟不火,变得刺激起来。 高兴之余,我也感受到,十几岁的学生有的是求知欲、好奇心,但更有好胜心,希望获得 成就感,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吸引他们。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我和他们之间做了置换, 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他们的感受”,才能“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现在,把自己放到当初那个女孩的位置,我想对她说:用你的细心扎实基础知识, 用你的逻辑思维去推断出题人的思路,用你的恒心去多读文章,加强语感,锻炼能力,成 功就在不远处! 后来,当再次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让班上一个爱接下茬,有极强表现欲的学生 去办一份班报释放过度的热情后,我坚信,学生都是可爱的,但只有当你站在和他“一国” 的情况下才能一窥这种可爱的全貌。不要用你的意志强行左右他们,武断地判断他们的优 劣,给他们也给自己一个机会,用同样的视角去审视他们的世界,去引导而不是指导他们 走出迷惘,作为交流的方式, “置换”比“桥梁”更直接,更亲切,也更有力;作为一个老师, 其实你的收获更大! 上桥下桥, “桥梁”终究不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只有怀了共命运的爱心才能使两个 世界都精彩!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