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0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5页 / 共70页
第6页 / 共70页
第7页 / 共70页
第8页 / 共70页
第9页 / 共7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49-1952 三年恢复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时期1956-1966 十年探索(建设)时期1966-1976 十年内乱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1976-1978 两年徘徊时期1978至今 改革开放时期中 国 现 代 史 分 期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再现:“一唱雄鸡天下白” 开国大典n新中国成立之后,摆在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严峻考 题是: 能否站稳脚跟,能否治理好国家。决定了两大任务: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n为巩固政权,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运动1,新中国的第一声怒吼-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巩固新生红色政权的奠基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不期 而遇、被迫进行的战争,是一场同世界上头号军 事强国决一雌雄的“非对称作战”。但是,战争成为当时惟一的选择,刚从战火中 浴血重生的新中国毅然发出第一声怒吼: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一仗,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重新唤起 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和民族自信心 这一仗,对于新中国来说,它是一个历史拐点, “新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大国”。2,从今再不受奴役苦”土地改革 (书 5052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颂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基本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存富农经 济(和以前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注意:所有制未变- 都是私有制,只是由地主所有变成了由农 民所有。 基本完成: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改。结果: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 地。意义:(1)土改的伟大胜利,彻底废 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 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势力,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 上彻底翻了身。(2),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 民民主专政。(3),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为工业生 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原料和市场 ,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镇压反革命运动(50-51年 ) 政 策: 镇压与宽大相结合;首恶者必办,胁从 者不问,立功者受奖。重点打击对象: 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 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另外还进行了: 三反五反运动:三反: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 在私营工商业者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 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 、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在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在经济上:只能打零分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人 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 础。 二、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 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 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中央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 央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 平衡,现金出纳平衡。 三、合理调整工商业。 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以利于国计民生的私 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饿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n专题:n中共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和建国后在农村进 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结合书)n思路:分时期想。n一、土地革命时期(书 19271937 )n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n影响: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 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n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n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n影响:n1,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 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 极性。n2,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n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51)n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n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n影响: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 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n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n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 1952底)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 发展。 内容:前面笔记 结果或影响: 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 国家的工业化开辟的道路。n以上是中共在历史上的四次土改n专题中的的四五六七是建国后中共进 行的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n1,50年的新解放区的土改n2,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n3,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n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n五、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n原因:n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生产力发 展的本质要求。n内容: 农业合作化运动n通过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 影响:n1,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并充分照顾到 了农民的困难和要求。n2,国家通过这一形式,顺利解决了农村的所有制问题 ,即由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 和集体所有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之 一n(唯一的的一次“改”?)n六、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 )n原因:n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 公有化的程度超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n内容:n建立人民公社,提高公有化程度,提高公有化规 模。n影响:n严重损害的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 的积极性。n七、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n农村经济体制改革n原因: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n内容:n废除人民公社的体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 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n影响:n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n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n(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 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第第1111课课 经济建设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发展和和曲折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二、探索与失误(十年探索时期)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时期)1、背景建国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连年战争的破坏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三大步-恢复,计划,改造(书)(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恢复措施: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1)建国初的经济调整(19491952)(2)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工业化的 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 “社会主义大课堂”(1)方针的内容:一化三改。“一化”工业化;“三改”三大改造 (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方针的 特点:“一体两翼”(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相互促进(3)方针的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4方针的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这是中国共产党采取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来 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善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成就或意义: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 步基础:(1)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n拓展思维:n概括说明 :一五计划实施的有利条件 1,书:,恢复, 2,全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建立,祖国大 陆实现了统一 3,抗美援朝的胜利,赢得了一个相对独立 的外部环境。 4,51页,土改的完成这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镇压反革命使社会秩序得到了前所未有 的好转。1956年中国试制成功的新型喷气式飞机历史再现:“可上九天揽月” “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历史再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探究: 1,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要优先发展 重工业?A、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B、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C、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 里?特点:集中在东北原因: 首先,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十分发达;其次,工业基础好。此外,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n拓展思维:n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原因n1.从外部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中国“一边倒”,学习 苏联,而苏联实施的正是计划经济。n2,从内部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底子薄, 靠市场调节的条件不具备。n简评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n1,初期:n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 业体系n2,后期:n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n(和苏的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一样)n推想:n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兴起的原因和 作用。n原因:n1,反面教材:n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自由放任政策破产。n2,正面教材:n相比较之下,苏联的计划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n3,现实需要:n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为了战时需要,必须实施计划, 才能集中有限的物力满足战争的需要。n作用:1,引进了 现代企业制度n 2,为战争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历史再现:“集体力量大无边” 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天津南郊区三道沟乡民纷纷报名申请加入高级社3.内容 4,实质 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5,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5356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 2,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历史再现:“手工业合作化的春天” 兴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北京市手工业者登记入社历史再现:“亏了我一个,幸福全国人”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方式:赎买政策(这是中共的创举:和平的方式,将生产关系 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将剥削阶级 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 享年73岁。1956年苏共二十大:1, 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秘密报告,批判个人迷信和 斯大林。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这是 好的;二是捅了娄子,全世界都震动。这是苏联自斯 大林时代之后的头等大事,消息泄露,社会主义阵营 阵脚大乱,中苏关系紧张。2,提出了“三和”理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三和”理论背离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国际形势盲目乐观,充满了不切 实际的幻想,引起人们的思维混乱。为什么是探索时期?不是学苏联吗?中共中央派代表团参加了苏共“二十大”。中国方面认为,苏共“二十大”在破除斯大林的个 人崇拜并揭露其错误的严重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又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观点是 不对的。因此,中共中央一方面采取维护斯大林的立场, 一方面开始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中共八大(1956年)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建设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 速度和规模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