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5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5页 / 共55页
第6页 / 共55页
第7页 / 共55页
第8页 / 共55页
第9页 / 共55页
第1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肝炎病毒q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q已知的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己、庚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q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生物学形状q属肠道病毒72型 q形态:呈球形 q结构:直径2732nm,单股正链RNA,无包膜 q动物模型:黑猩猩对HAV易感 q细胞培养:原代猕猴肝细胞、猴胚肾细胞,一般不 产生细胞病变 q抗原型别单一 q抵抗力:抵抗力强,对乙醚 、酸、热等较稳定致病性与免疫性q传染源:病人 q传染方式:粪口途径 q致病机制:在肝细胞内增殖,不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免疫病理作用导致肝细胞损伤q免疫性:刺激机体产生抗HAV IgG和IgM抗HAVIgG对再感染具有免疫力微生物学检查q免疫电镜检测病毒颗粒 q免疫学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q检测抗HAVIgM是确诊甲型肝炎的依据方法:ELISA法和放射免疫测定 q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q检测抗HAVIgG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防治原则q特异性预防:接种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活疫苗 q紧急预防: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q一般性预防:加强饮水和食品的卫生监督管 理乙型肝炎病毒q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q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乙肝 q乙肝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q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0以上生物学形状形态与结构 q大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是完整的HBV q小球形颗粒:是病毒组装后过剩的衣壳蛋白q管形颗粒:由小球形颗粒串连而成乙肝病毒的基因q短链:为正链,长度是长链的50100 q长链:为负链,含HBV全部遗传信息S区:编码HBsAg和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C区:编码HBcAg和HBeAgP区:编码DNA 多聚酶X区:编码HBxAg(可能与肝癌发生有关)乙肝病毒的复制方式吸附、穿入肝细胞脱壳转译外衣壳蛋白转译内衣壳蛋白前基 因组复制子代核酸组装释放HBV的抗原组成HBsAg:q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血清中 qHBsAg亚型的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并与种族有关 q血清HBsAg是感染HBV的重要标志 q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是中和抗体,对机体 有保护作用 q关于前S1和前S2抗原HBcAg q存在于Dane颗粒中 q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q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q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q血清抗-HBcIgM的检出,表明病毒在肝细 胞中复制HBeAgq存在于Dane颗粒中 q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q是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q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q突变株可不产生HBeAgHBV其他生物学性状q培养:黑猩猩是HBV最敏感的动物模型细胞培养已获成功 q抵抗力:强能耐受低温、紫外线、干燥和一般消毒剂 10010分钟、高压蒸汽灭菌、0.5过氧 乙酸 等能使HBV灭活传染源与传播途径q传染源:乙肝病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q传播途径:血液、血制品等途径传播母婴垂直传 播 q临床表现:无症状携带者急性乙肝 慢性乙肝暴发性肝炎肝外表现:发热、皮疹、血管炎等致病机制q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 q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q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 q病毒变异:逃逸免疫免疫性q抗-HBs:一般于感染后45月阳转,持续6 个月或数年,是保护性抗体 q抗-HBc:一般于感染后35周阳转,无保 护作用,IgM可作为急性一干的诊断指标, IgG是HBV既往感染的指标 q抗-HBe:一般在HBeAg消失时出现,是病 情开始恢复的征兆HBV诱导免疫应答对机体的双重作用q免疫保护作用抗HBS和抗前S对病毒的中和作用CTL对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作用q免疫损伤作用肝细胞损伤肝外损伤机体免疫状态与HBV感染的转归q免疫功能正常隐性感染或急性乙肝, 病毒被清除 q免疫低下慢性乙肝 q免疫过强暴发性肝炎 q免疫耐受HBV无症状携带HBV与原发性肝癌q流行病学方面 q动物模型 q病毒分子结构微生物学检查q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 qHBV五项指标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抗原抗体检测的应用q乙型肝炎的诊断 q判断传染性 q判断预后 q筛选献血员 q检测疫苗接种效果 q流行病学调查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分析 HB 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 急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 急慢性乙肝(大三阳) 趋于恢复(小三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防治原则q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q人工自动免疫: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q人工被动免疫: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丙型肝炎病毒(HCV)q球形,有包膜,属RNA病毒q传染源:病人、病毒携带者 q传播途径:输血、注射、性接触等 q引起丙型肝炎 q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 q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q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丁型肝炎病毒(HDV)q属缺陷病毒,由HBsAg构成其外壳q经输血等途径传播 q只感染HBsAg阳性的人 q与HBV协同或同时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q球形,无包膜,属RNA病毒q传染源:病人 q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q病情较重,孕妇感染死亡率高乙肝病毒感染经过与免疫反应关系(隐性感染)HBsAg抗HBs抗HBc(IgG)抗HBeHBeAg0 3月 5月 8月 1年 5年乙肝病毒感染经过与免疫反应关系(慢性持续性肝炎)HBsAg抗HBc(IgG)抗HBe0 3月 1年 10年 20年 30年HBeAgHBV基因结构环状双股不完全闭合 的DNA长链有4个开放读码 框架,分别为: S区 C区 P区 X区长链短链DNA聚合酶乙肝病毒的复制乙肝病毒的三种颗粒Dane颗粒核心:双股不完全闭合的DNA和DNA 聚合酶内衣壳:20面立体对称外衣壳:相当于病毒的包膜Dane结构HBV感染的分布甲型肝炎病程HAV体内过程HAV电镜图HAV病毒结构逆转录病毒q逆转录病毒是一组含有逆转录酶的 RNA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q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 病原体 q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qHIV有HIV-1和HIV2两型生物学特性q形态结构:球形,RNA病毒,双层衣壳, 有包膜 qHIV的复制 qHIV的培养:黑猩猩和恒河猴是HIV感染的 动物模型 q抵抗力:不强传染源和传播途径q传染源:患者和HIV无症状携带者q传染途径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致病机制q主要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细胞(如TH细胞) qHIV对CD4+T细胞的损伤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相对增多CD4+/CD8+比例倒置 qHIV造成单核细胞损伤 qHIV造成神经细胞损伤HIV引起的免疫应答qHIV引起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不能有效的 清除HIV qHIV的免疫逃逸 qHIV感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qHIV整合于细胞染色体 qHIV变异 qHIV损害各种免疫细胞微生物学检查qHIV抗体检测初筛试验确证试验 qHIV抗原检测q核酸检测防治原则q广泛的宣传教育 q建立检测系统 q加强检疫 q切断传播途径 q治疗:AZT、3TCRNAP24衣壳蛋白P14内膜蛋白Gp120Gp41包膜蛋白逆转录酶HIV结构示意图HIV复制+ssRNA+ssRNA:-ssDNAssDNA:+ssDNA+ssRNAHIV的Gp120与 细胞表面的CD4结合病毒包膜与 细胞膜融合病毒 进入细胞病毒脱壳转译 病毒蛋白装配释放HIV复制示意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