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饮酒饮酒知识梳理知识梳理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常识】: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 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 西省九江市)人。 【思想内容】饮酒(其五),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名句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 富贵荣华之念,远离官场的黑暗、尘世的喧嚣浮华而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炼字炼词】见“见”字之妙,主要在于无心、不经意,幽美的自然和自由平静的心灵融为一体; 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原诗注释译文【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集的地方。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尔】这样。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佳】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日夕,傍晚。【相与】相伴。(傍晚南山)山气氤氲(yn yn )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2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 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 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 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 ;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 自偏”。心静,境自静。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 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 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 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 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 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 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本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 洁自然,婉曲含蓄。诗人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和所要追求的蕴藏在镜像之中,给人以很深的启示。 一、 【五年试题】 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他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两句诗写诗人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寂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的不甘心。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与征人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 诗人对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做了大胆改造,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答案】B(2 分) 【解析】B 句,陶渊明写自己身处“人境”而无“车马喧” ,是用来表达自己虽外闹市但能恬淡安适地生 活,这正符合作者的精神追求,绝不是矛盾心理。 2. 诗中的“结庐” “日夕”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构筑房舍;傍晚; 3.“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 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4.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和“ ”。 心远 悠然 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3 分)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3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评分标准:有描绘性的语言,且表意正确,给 2 分;按句子进行翻译性的表述,给 1 分;不符合语境或 表意不正确,不给分。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 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 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 ,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 ,请用诗中句子作答。心远地自偏 8. “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9.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喜悦状态。与 作者恬静闲适的心境更吻合。 10.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 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 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 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 “真”即人的自然本性, “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 可言传。 B(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恬静、悠然、愉悦的心境) 1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 “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 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12.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厌弃官场世俗。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3 分)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1 分)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2 分) 。 14下面对饮酒(其五) 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15.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 “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的“心远” 、 “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16.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答案示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 俗的思想感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 在的思想情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 忘我的境界。二、1、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两句诗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4、诗中展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 “南山奶粉”的广告巧妙套用诗中佳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诗中车马喧几个字暗写官场的污浊。 8、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的心境。 9、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 “看”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或改成“望”好不好? 为什么?) “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得的心情(或心境)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 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 ,而是无意中所“见” ,把人与影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处了 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10、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隐居或田园生活, “真意”是指人生的真谛或 自然纯真的情趣。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融写景、抒情、 说理于一体。 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家。 12、诗人归隐之后,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悠然自得(或闲适惬意)的心境。 1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诗中蕴藏的几幅画面。 秋景晚霞图、远望南山图、徜徉篱下图、慢摘菊花图、飞鸟回巢图、晚霞掩映图、悠然自得图等 14、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