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7页
第2页 / 共107页
第3页 / 共107页
第4页 / 共107页
第5页 / 共107页
第6页 / 共107页
第7页 / 共107页
第8页 / 共107页
第9页 / 共107页
第1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慢性病常见慢性病长沙市疾控中心 彭竹漪 培训目标:1、掌握高血压、脑卒中、超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的定义、病因、诊断、危害、发病危险因素、防治策略和处理原则,熟悉病程、分级/型、病变、临表和流行现况。2、熟悉痛风、慢阻肺、常见癌症、V肝炎、结核的定义、病因、诊断、危害、发病危险因素、防治策略和处理原则,了解病程、分级/型、病变、临表和流行现况。方法:自学教材相关章节4课时 面授重点慢病的重点、难点4课时参考资料:1、课件2、培训教材第13章、第24章3、其他资料慢性病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定义:定义: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 且很难药物治愈的疾病特点:特点:常见、多发;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以人为因素为主);一因多果,相互关联,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年轻化趋势;因此慢性病必须采取防治综合措施u 高血压病究竟是个什么疾病?u 高血压病是怎样发生发展流行的?u 人为什么会得高血压病?u 他得的高血压病厉不厉害?u 如何预防、控制高血压?高血压主动脉定义:定义:由于心输出量与外周阻力关系紊乱 导致血流动力学异 常,以体循环动脉血 压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细、小动脉硬化、狭窄主动脉主静脉主静脉原发性:恶性(急进型)占1-5%良性(缓进型)占95%继发性:发病原因明确良性原发性高血压病最常见疾病之一诊断: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未用 药) 高血压诊断的变化史:1978:160/95 mmHg1984: 149/90 mmHg 1999: 140/90 mmHg 正常血压南方;西部东部;东北西南4、中年后多,年轻化趋势5、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6、城市农村 7、常在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发展到晚期发病危险因素发病危险因素: : (多因素综合影响)1、遗传因素:(30-40%)有家族史者达95%,血管紧张素基因缺陷2、环境因素(60-70)1)高钠摄入(北方12-18/南方7-8g 2)超重肥胖(3-5倍)3)过量饮酒(增加40%)4 )缺乏体力劳动(增加20-50%)5 )长期经神紧张综合评估(评估心血管总危险) 危险因素:家族史、年龄、性别、血脂、体重、血糖及不良 生活方式等 心血管病早期标志:血压应激反应、尿蛋白、糖耐量、心、脑、肾损害程度血压指标:一级、二级、三级防治策略防治策略1 1、预防为主、预防为主, , 三级预防并重三级预防并重2 2、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3 3、社区社区综合防治为原则综合防治为原则预防非药物 治疗 控制药物 治疗预防:一级预防对象:一般人群;目的:防发生措施:针对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1 1、限制高钠摄入,每人每日、限制高钠摄入,每人每日南方;西部东部4、中年后多,年轻化趋势5、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6、城市农村 高脂血症的现况危险因素因1、遗传基因缺陷2、脂代谢紊乱 3、多食、糖尿病、饮酒、甲减、肾综、肥 胖、肾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等高脂血症的危害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定义:由于脂质沉积在大、中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物 ,导致动脉壁变硬、狭窄组织缺血的血管疾病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1)斑块内出血:斑块进一步扩大,可阻塞血管/。2)斑块破裂:形成溃疡 继发血栓3)血栓形成:引起栓塞/4)钙化:使血管变硬、变脆5)动脉瘤形成:向管外膨出 易破裂。6)血管狭窄:粥瘤形成阻塞管腔缺血主要A的病变和危害1、主A粥样硬化:部位:主A(腹主A 胸主A 升主A)。表现:收缩压,脉压增宽,可触及博动性肿块,听到杂音。严重者易形成动脉瘤2、冠状A粥样硬化冠心病 3、颈A及脑A粥样硬化 部位:颈内A起始部、基底A、大脑中A、Willis环。表现: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管腔狭窄闭塞供血不足(慢性)脑萎缩 记忆力减退、痴呆供血中断(急速)脑梗死A瘤破裂脑出血。4、肾A粥样硬化部位:肾A开口、主干近侧端、叶间A、弓形A。表现: 肾血管性高血压; AS性固缩肾。 肾实质萎缩间质增生5、四肢A粥样硬化部位:下肢A表现: 疼痛(间歇性跛行) 萎缩 干性坏疽/。6、肠系膜A粥样硬化表现:肠梗死、梗阻。流行特点 发病率趋势逐年上升;最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北方高于南方;中、老人多,有年轻化趋势;发达国家:为主要死因我国:尸检40-49岁:冠状A 58%; 主A 88%;动脉粥样硬化的现况动脉粥样硬化的现况危险因素 1、 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VLDL LDL、HDL与AS发病率正相关 2、高血压:引起动脉管壁损伤 3、吸烟:引起动脉管壁损伤 4、致继发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甲减、肾综5、遗传:基因的突变影响脂质摄取、代谢和排泄6、其它:年龄、性别、多食、肥胖概念概念冠状动脉狭窄50%导致的心肌缺血或中断的心脏病 分型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猝死 病变 心壁侧偏心或新月型狭窄、可伴痉挛 分级:75%/冠心病_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重量:男300g女250g心房壁厚:0.10.2cm左室壁厚:0.91.2cm右室壁厚:0.30.4cm成人正常心脏解剖好发于左冠脉前降支,次为右主干、左主干、 左旋支、 后降支各类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心绞痛冠状A供血相对不足使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临床表现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压榨感,常向左肩、左臂放射、休息或冠脉扩张剂可缓解 类型 1 稳定型 活动加剧时发作 2 不稳定型 进行性加重,常伴复合病变 3 变异型 无明显诱因,多在休息时发作诊断 稳定型心绞痛体征-心率、血压、心脏杂音、第二心 音分裂或交替脉 x线-心影、肺淤血 心电图-ST段0.1mV以上(静息时半数正常) 、有时T波倒置。负荷实验、连续检测 可提高发现率放射性核数检查-可准确评估心肌活力冠状动脉造影-可估计动脉狭窄部位和程度其他-二维超声心动、冠脉内超声显像不稳定型心绞痛(含变异型心绞痛) 与稳定型心绞痛比较为:(进行性加重) 诱因阈值、发作频率 疼痛时间延长 休息或冠脉扩张剂缓解作用心肌梗死冠状A血流中断,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至的坏死,90%见于冠状动脉狭窄 75%。临床表现 剧烈持久疼痛,休息、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伴发症14 类型1、心内膜下心肌梗死:2、透壁性心肌梗死(区域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诊断 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病理性q波、T波倒置。动态观擦察有助评估 部位:梗死多为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检测有早期诊断价值) wbc 24-48h 肌红蛋白12h高峰肌钙蛋白11-48h高峰CPK(肌酸磷酸激酶)GPT(谷一丙转氨酶) GOT(谷一草转氨酶)LDH(乳酸脱氢酶)心肌梗死合并症及危害1、心衰:心脏收缩失调2、心脏破裂/ :(313%)最严重,猝死;3、室壁瘤:(1030%) 瘢痕向外膨出/4、附壁血栓:(左室多,可机化脱落)5、心源性休克:梗死面40%,心排量骤减所致 6、急性心包炎/1530%)透壁心梗所致 7、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室颤,猝死流行流行8.6%/年递增;3555岁发展快;60岁前:男女 危险因素危险因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高脂血症3、高血压病4、吸烟5、糖尿病6、肥胖冠心病的现况冠心病的评估预后干预稳定型心绞痛一般无心梗和致命心律 失常负荷、动态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不稳定型心绞 痛可发展为心肌梗死住院观察治疗低危组判断 发作时ST段0.1mV,持续时间20分 中危组判断 发作时ST段0.1mV,持续时间20分 (一月内发作数次) 高危组判断 静息时ST段0.1mV,持续时间20分 ( 24h内反复发作) 心肌梗死与梗死面积和有无并发 症有关住院抢救治疗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的预防心肌梗死的预防1 1、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2 2、定期查心电图、定期查心电图3 3、定期定量服药、定期定量服药4 4、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原发病5 5、注意低脂饮食、注意低脂饮食6 6、适量进行有氧运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概念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血糖、尿糖增高,继发血管和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慢性疾病。病因1、遗传因素2、病毒感染破坏胰岛细胞3、自身免疫主要为1型4、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减低5、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结构缺陷糖尿病(DM)血糖血糖80120mg血管食物 中糖小肠葡萄糖脑分解供能分解供能 肌糖原储存脂肪细胞储存肾排出分解供能 肝糖原储存肝糖原分解脂肪 细胞糖异生血糖的去路血糖的去路血糖的来源血糖的来源血糖的调节及动态平衡耐糖现象进食血糖 2h后血糖恢复正常当血糖胰岛素分泌降血糖 当血糖胰高血糖素分泌 升血糖其他使血糖上升的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素、(甲状腺素)血糖不衡定的影响血糖过低-脑功能 血糖过高-糖尿病胰岛 胰的内分泌部散在于胰腺实质内,尾多,头少分泌: 胰岛素60-70%; 胰高血糖素15-25%;生长抑素5-10%; 胰多肽2%;胰岛素生理作用1、糖代:促细胞摄取和G分解利用促G肝糖原、肌糖原,脂抑制糖异生(脂、AA)2、脂代:促肝合成脂肪酸入脂C促G入脂肪C抑脂酶,脂解3、蛋代促AA入C抑蛋分解抑肝糖异生血糖血脂合成 分解病变1、胰岛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2、大、中动脉,微血管变性、坏死、硬化、狭窄3、肾、视网膜、神经系统等病变临床表现主要: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三多一少可伴腰痛、视物模糊、外阴瘙痒、龟头炎、尿痛、乏力、多汗、心慌、手抖、饥饿、低血糖、皮肤感染等糖尿病的诊断 (WHO 1999)1、患者:符合下列标准之一,且次日仍符合者(1)临床表现随机血浆血糖11.1mmoI/L(2)空腹血浆血糖7.0mmoI/L(8 h未进食)(3)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h11.1mmoI/L2、过度状态(高危状态)(1)空腹血浆血糖5.6mmoI/L7.0mmoI/L(IFG)(2)h7.8mmoI/L 11.1mmoI/L(IGT)附: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分型 (WHO 1999)1、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遗传为主)占5% 、青少年、急、快、重、须胰岛素治疗2、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遗传+环境)占90% 、成年、老年、胖、轻、慢(环境:不运动、能量过剩、肥胖)3、妊娠糖尿病4、其他特殊类型(少见)危害 1、急性并发症:死亡率高达40%酮症酸中毒(1型多)高渗性昏迷(老人多) 2、慢性并发症:亦可死亡、或致残 血管病变(冠心、高血压、脑卒中、下肢坏疽糖尿病足) 微血管病变(致盲、肾衰) 神经病变 代谢综合症(TG、HDL、BP、FPG)糖尿病的现况流行特征1、患病率高:2.6%/2346万 (02年18岁以上)1,715万空腹血糖受损者2、发病率逐年增高趋势:10-15年后可能出现高峰3、城市明显高于农村4、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年轻化趋势5、体力活动少者高于体力活动多者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遗传2、超重、肥胖3、体力活动不足4、膳食不平衡防治策略及措施三级预防并重 1、一级预防对象:一般人群;目的:防发生措施:危险因素干预1、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2、适当运动3、合理膳食4、戒烟限酒2、二级预防对象:高危人群1、IFG、IGT、A1C 5.76.1%2、家族史(双亲或同胞) 3、超重、肥胖4、分娩巨大儿的妇女(出生体重4kg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