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章 日本90年代的萧条学习目标 了解日本十年萧条的背景,掌握十年萧条 的特点 分析日本20世纪90年代长期萧条的原因 探讨日本为走出萧条所采取的措施3本章内容 日本的十年萧条 萧条的原因 走出萧条隧道 4第一节 日本的十年萧条一、泡沫经济及其崩溃 背景日本经济之所以陷入十年萧条,其重要原因就 是泡沫经济的破灭。1985年9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协调 其经济发展失衡达成了“广场协议”,联合干预汇率。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因素导致泡沫经济开始逐渐形成 : 降低贴现率,同时,日本银行持续买进美元卖出日元 ,造成货币量供应膨胀,大量游资充斥市场,金融缓 和导致利率长期低迷 日本政府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综合保养地 域整备法” 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加速金融自由化步伐,银行不仅直接投 资于股票和债券,而且通过信托投资方式进入股市;金融机构 也积极地进行融资,特别是对不动产等领域的融资急剧增长; 民间企业也进行所谓“财务技术革新”,对股票、办公楼、厂 房及机械设备进行过度投资;一般炒股者也争相购入股票,以 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股票、土地的价格被越炒越高,一股 空前的投机狂潮席卷日本。不管金融泡沫(过度的股价和地价)还是实体泡沫(过 剩的楼宇)迟早是要破灭的。当1989年日本银行为抑制经 济过热而开始紧缩金融,将法定利率提高到3.25%,并推 出对不动产融资的限制措施时,股价便于1989年底开始反 转,而地价也于1990年6月涨势开始减缓,1992年转为下 跌,日本经济也从“平成景气”转为“平成萧条”,日本 由此进入了长期萧条。二、萧条期的四个阶段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在泡沫经济之前,虽然也出现 过若干次不景气,但也都是与上一年相比增长率略微下 降,除1974年因受石油危机的外部影响出现过一次1.2% 的负增长外,其他年份并没有出现过负增长。但泡沫经 济崩溃以后的日本经济却和以往不同: 第一,出现了(1998年度和1999年度)连续两年的负增 长。 第二,平均增长率显著下降。 第三,萧条特征明显。 第四,萧条持续时间长。78萧条期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4)为泡沫经济崩溃期 这一时期由于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下跌给企业和国民经济造 成了重大损失,经济陷入萧条。910第二阶段(19951996)为伴随不安的短暂景气期 l 这一期间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经营状况稍有好转。这两 个年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2.0%和2.7%。总体经济形 势也向恢复方向发展,恰似严冬的“小阳春”。但各种 潜在危机在这一期间也都开始显露。l各类企业,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中小企业深受其害 ,因短期资金不足而倒闭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大企业 为了提高竞争力,积极推行企业改革,大量裁员,失业 问题开始显露。第三阶段(19971999)为经济萧条深化期l 这一时期金融危机、消费疲软、失业等矛盾同时喷发 ,经济状况陷入战后以来的最坏状态。11第四阶段(20002001)为景气起伏期l 为了防止经济陷入通缩萧条怪圈,当时的小渊内阁采取 了稳定金融秩序、救助中小企业、扩大就业等一系列紧急 政策使急剧恶化的经济得到控制,到2000年经济出现复苏 的迹象,2000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2.9%。然而好景不长, 2000年秋季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减速,日本经济也开始 滑坡,重新跌入冰川。12三、萧条期的特点(一)萧条持续时间最长 对于市场经济国家而言,经济活动的水平总是呈现为上升过程与下 降过程的交替往复,表现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四种状态的循 环。这种经济活动水平的波动,称作“景气变动”或“经济波动” 。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经历了11次景气变动。 按照日本经济企划厅对经济波动阶段的界定,从1991年4月到1993 年10月为战后日本第11次景气下降过程,即平成萧条时期。按此计 算,这次萧条期为2年零6个月,但是从实际情况和统计结果来看, 经济真正开始有所恢复的时间应是在1995年10月以后。照此计算, 这次经济衰退和萧条的时间实际达到了4年零3个月。 不但如此,而且刚刚经过2年短暂的复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 击下,1998、1999年度日本经济竟然连续2年出现负增长,这在战 后还是第一次。因此可以说,从1991年4月开始到21世纪初,日本 经济一直处于景气下降的过程,经济复苏仍然任重而道远。13(二)股市大幅度缩水 在20世纪90年代的钟声敲响以后,日本股市的上涨趋势戛 然而止。从1990年起,日本股票价格开始下跌。股市走低 无疑对日本银行造成更大的经营压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日 本经济的复苏。 日本银行界之所以在19971998年实行惜贷政策,当然有 其自身的难处,但股市收益剧减,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14(三)地价下降日本地价从1991年9月以来一路走低,每半年一次的统计从来就没 有出现过反弹,哪怕是幅度极为有限的微弱反弹。从1992年开始, 到2004年房地产价已连续14年下降,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 济史上的空前纪录,这也打破了日本土地价格“不灭的神话”。 只要日本的地价的下滑势头尚未止住,日本经济的基本面是根本无 法看好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地价下跌必然造成房产价值的缩水, 也就使购房者的包袱越背越沉。无论日本政府出台怎样的刺激消费 的措施,消费者都只会将钱包越捂越紧。因为在收入增长极为有限 的情况下(况且还有不少人的实际收入呈下降趋势),每年都有相 当部分的收入变成为银行无偿打工(偿还银行贷款)在支付了 首付款以及偿还了多年的银行贷款后,原先所购买的住房,目前其 房价竟低于所剩的住房贷款,人们又怎能放心去消费呢?15(四)金融危机爆发16银行出现巨额不良债权 出现不良债权的原因由于大量资产降值的损失,企业 向银行的借款无法偿还,于是银行出现巨额不良债权 在90年代,危及日本金融命脉的不良债权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伴随着泡沫的破裂而产生的不良债权”; 其二是在泡沫破裂之后“日本金融机构对问题企业追加融资而造成 的新增不良债权”; 其三是由于经济长期衰退、低迷而形成的不良债权 “伴随泡沫的破裂而产生的不良债权”指在80年代,日 本的商业银行对那些以土地为担保的不动产业、建筑业、 金融中介机构,也即“泡沫三产业”所作的大量融资因为地 价和房地产市场的暴跌而变为不良债权的部分。 MM线斜率银行相继倒闭 在巨额不良债权的压力下,日本一些实力单薄的金融机构 从1992年起相继走向倒闭。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呈现出“多发性”、“大型化”、“连锁 性”的特点。银行的破产引发了社会上的“恐慌心理”和“提 款风波”,而且,“提款风波”由破产银行波及到一般银行。 面对这种局面,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加“惜贷”,信用进一步 萎缩,使得金融系统的中介机能几乎麻痹,从而开始动摇 日本金融系统的根基,使日本的整个经济系统面对前所未 有的危机。(五)企业存在“三项过剩” 经济泡沫破裂后,经济衰退型的破产倒闭浪潮开始袭击 日本企业。由于市场萎缩、银行惜贷、贷款无法回收等 原因,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的境况。企业利润下降,使企 业倒闭增加。 在泡沫时期,日本企业轻松筹措的庞大资金在泡沫破裂 后变成了“债务过剩”,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变成了“设备过 剩”,扩大的雇用变成了“雇佣过剩”。 日本企业的“债务过剩”实际上也就是日本的银行等金融 机构的不良债权。在泡沫破裂时发生的不良债权由于经 济长期停滞低迷和资产紧缩而不断膨胀。18 经济长期停滞低迷又使得企业的经营业绩恶化,资产紧缩 反而使得债务的实际值上升,以至于企业更加难以偿还债 务;债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设备投资,日本企业的设 备过剩与债务过剩有相当大的关系。 判断企业的设备过剩程度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在资本与劳动的开工率相同的条件下,从供给与需求之差 计算出闲置的设备的金额。按照这个方法计算,在1998年,日本 企业的设备过剩大约为35兆日元。 其二是在闲置设备的基础上,加上未来的需求以及相对价格的因 素,以企业的设备过剩感为基础,测算出过剩设备。 设备的过剩又与雇用的过剩紧密相关。在这一时期,许多 日本的大企业发表了大规模的裁员计划,这些计划大都是 针对中高年龄的白领阶层的。 失业人口的增加是经济萧条的必然产物,而失业人口的迅 速增加又会加重经济萧条。其道理很简单,失业人口增加 ,个人收入减少,必然会引起个人消费减少,进而引起企 业生产减少,效益降低,甚至倒闭。没有倒闭的企业为了 生存,也必须提高效益,进一步裁员。其结果是失业人口 又复增加,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22(六)消费疲软、需求不足 在日本,个人消费要占到GDP的60%左右,消费是否上的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宏观经济的走势。因为日本堪称世 界头号生产大国,生产能力对它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只 要有足够的市场,生产量是随时可以提高的。但这些年来 日本经济之所以连年萎靡不振,很大程度上就和日本消费 者的消费行为发生的变化有关 消费疲软、需求不足是这次大萧条的重要特征,而且这必 然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23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主要表现为以下的 恶性循环: 由于需求的下降而使企业的开工率降低,从而使企业的效益受到 影响,这当然又会反过来影响到职工的收入。收入的降低无疑会 减少人们的支出,这就又压抑了需求。如此周而复始,使得日本 经济迟迟无法走出衰退的阴影。 由于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太少,他们不得不实行惜贷这样一种自 我保护的政策,但由此使企业的设备投资需求受到严重制约,再 加上地价的下滑造成金融机构的坏账急剧增加,从而使得金融机 构的自有资本状况更加恶化,这形成了金融部门的恶性循环。 由于一些中坚金融机构也相继倒闭,从而在银行和企业掀起一股 重组的风潮(主要是削减冗员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在这种动荡 不安的局势下,日本的消费者无法看好未来,纷纷采取节省开支 、增加储蓄的未雨绸缪对策,由此使得日本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 经济对策效应大打折扣。24第二节 萧条的原因一、周期性的经济因素及泡沫经济的后遗症 周期性的经济因素是这次长期萧条的背景之一 泡沫经济的崩溃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原因。 泡沫经济崩溃后,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严重 地抑制了个人消费和企业设备投资,其结果是内需疲软, 经济开始萎缩。同时在泡沫经济时期金融机构贷出的大量 融资无法回收,成为不良贷款。因不良贷款处理不力,从 而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反作用于实体经济,金融危 机、失业、需求消费不足等恶性循环交织在一起,终使经 济陷入大萧条的边缘。可以说,“泡沫经济”的产生和破 灭是导致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它开始了日本经 济的长期衰退阶段。25二、政策失误 (一)政府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 日本政府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以 致日本在经济停滞与低迷中整整失去了10年的大好时光。 90年代初日本政府对泡沫经济崩溃后所产生的恶劣影响看得过轻 。 1996-1997年错误判断形势,过早提高消费税,急于推行财政结 构改革。26(二)不良债权处理的拖延搁置 不良债权指因企业的经营恶化而无法回收的风险系数 较高的债权 许多研究日本问题的经济学家都一致认为,“不良债权”是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良债权的影响不良债权的增加不仅使借方企业倒闭 破产,导致企业的雇用与设备投资的收缩,而且使银行“ 惜贷”,出现信用收缩,进一步引起金融机构的倒闭,危 及整个金融系统,从而打击实体经济27 日本的不良债权的处理被长期拖延搁置的原因 日本政府对不良债权及其危害性的判断出现明显的失 误 日本大藏省“护送舰队式”的金融行政的失败 日本银行在经营上的失败 (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失败 综合经济对策 1992年,也就是在日本经济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