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第二代支付系统 技术总体方案简介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 张清明 2010年10月2第一代支付系统在技术上的主要特点(一)分步建设 先建设了清算账户管理系统和大额支付系统,再逐步建设了小额支 付系统、支付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 作为第二代支付系统应用系统之一,先行建设了IBPS。 混合结构 账户管理系统:核心数据和核心应用部署在主机;辅助数据和主要 业务逻辑部署在开发系统; 大额、小额:数据和应用部署在开放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部署在开放系统 高可靠性保障 主机:冷备份(Active/Cold Stanby) NPC 开放数据库服务器:群集模式(Active/Active) NPC/CCPC 开放应用服务器:热备模式(Active/Warm Stanby) NPC/CCPC 报文标准 CMT/PKG3第一代支付系统在技术上的主要特点(二)参与者适当集中接入 参与者主要以省级分行作为直接参与者接入当地城市处理中心; 部分参与者(如国债、银联、TCBS)通过NPCFE一点接入NPC。 一定的备份等级水平 逐步建设完善了应急备份系统,实现了NPC站点备份; 主要应用系统备份水平达到Tier 5 (RPO1分钟,RTO2小时); 建设了XCCPC,能实施对特定CCPC数据实时备份; 部分CCPC建设了同城备份系统。 一定的监控和运维管理水平 在NPC/CCPC部署了CA监控系统,能监控部分系统软件和硬件。 实现了应用软件自主开发,逐步建立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4 4第一代支付系统在技术上存在的主要不足 分布实施,总体架构设计不够; 数据及应用在NPC和CCPC的分布不尽合理; 应用系统耦合程度较高,不能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 缺少先进完善的灾难备份系统; 缺乏应用监控手段; 系统接入方式不够灵活; 报文标准未采用国际标准。5 5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金融业务系统发展趋势 重视系统架构设计,提倡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 注重应用系统整合及信息共享; 数据及核心应用逐步集中; 加强系统备份能力建设,保障业务连续性; 使用开放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和行业标准; 采取纵深防御的策略,按等级保护要求强化信息系统 安全; 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改进运维管理; 注重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 6 6第二代支付系统需求概述:总体需求第二代支付系统应在支持已有业务类型的同时, 主动适应支付业务的创新和发展,使系统未来能以较 小的代价快速适应业务需求的变更以及发展。本次不改造7 7第二代支付系统需求概述:非功能性需求 业务容量需求 HVPS:2016年日均446万笔,峰值128万笔/小时 BEPS:2016年日均1148万笔,峰值242万笔/小时 约合328万包/日,峰值业务量为82万包/小时 IBPS:2011年日均300万笔,峰值75万笔/小时 合计的峰值轧差处理需求为157万次/小时 小额按包进行轧差处理、网银按笔进行轧差处理 可靠性要求 系统的可使用率应保持在总运行时间的99.9%,故障平均修复时 间不超过20分钟。8 8第二代支付系统需求概述:运维需求系统运维需求 建立和应用系统有机整合的运行监控系统 建立符合信息化系统管理规范的运行维护系统 建立先进的客户服务系统 9 9第二代支付系统需求概述:系统切换要求 第二代支付系统采取“支付系统统一切换、各参与者分步 切换”的上线方案,系统在功能上可兼容第一代支付系统 的报文标准。 在第二代支付系统上线当日,国家处理中心(NPC)及 各CCPC切换到第二代支付系统,同时停止第一代支付系 统的运行。 已完成二代系统接口改造的参与者可通过新版接口接入 第二代支付系统; 未完成二代系统接口改造的参与者可通过原接口程序接 入第二代支付系统,待完成系统改造后再通过新版接口 接入第二代支付系统。 人民银行根据管理需要设置统一的切换期。 10第二代支付系统需求概述:主要变化 与一代系统的主要变化 更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功能 支持新兴电子支付 灵活的接入和清算模式 人民币外币的PVP 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 业务标准与报文格式 支付信息管理1111建设目标和原则:总体目标立足第一代支付系统的成功经验,引入先进的支付 清算管理理念和技术,满足业务需求,解决原系统中 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丰富系统功能,加强运行监 控,完善灾备系统,建设适应新兴电子支付发展的、 面向参与者管理需要的、功能更完善、架构更合理、 技术更先进、管理更简便,以上海中心建设为起点, 以北京中心投产为建成的新一代支付系统。 12建设目标和原则:基本原则 要有利于高标准履行职责,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建设风险可控:要充分吸收一代支付系统的成功经验;要确 保所选择的技术必须是成熟可靠且有发展前景的,并在国内 外类似的关键业务系统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体现二代支付系统的先进性:要优化系统架构,完善系统功 能,改进运维管理,方便运行维护,提高处理效率;要结合 未来几年的技术业务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未 来支付清算业务发展和创新需求; 统筹规划:要通过借鉴吸收其他系统建设经验,统盘考虑各 应用系统的备份系统建设,避免资源浪费。1313建设目标和原则:方案设计原则 1. 满足业务需求 2. 系统平滑过渡 3. 提升系统安全性 4. 提升系统整体可用性 5. 灵活可扩展的应用架构 6. 提升系统可维护性 7. 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 8. 国际化的业务标准 1414应用系统设计:设计思路设计思路: 集中化、平台化、组件化、标准化 以支付报文传输系统为支撑,支付业务处理系统为核心 遵循原则: 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的理念和技术 业务流程化原则 模块可重用原则 子系统松耦合原则 子系统内聚性原则 15应用系统设计:支付业务处理 子系统划分:综合安全性、应用组件功能相似性、子 系统内聚性、独立性等因素,将应用组件划分为10个子 系统。 支付业务处理子系统(大额,小额,网银); 支付账务处理子系统; 公共管理子系统; 计费子系统; 统一用户认证授权子系统; 明细查询与数据管理子系统; 监控子系统; 统计分析子系统; 行名行号子系统; 参与者业务管理子系统。1616应用系统设计:总体结构报文传输与业务处理分离1717应用系统设计:支付报文传输 业务功能: 传输安全 报文校验 智能路由 主要特性 : 与业务系统无关 兼容多种报文格式 高可用性 18应用系统设计:支付报文传输部署集中交换网关 支持水平扩展方式部署,单台服务器宕机不会影响到报文传输平台的连续 运行 对经过的报文同时进行本地和异地集中存储,确保灾难情况下支付报文传 输平台业务数据的完整性 区域接入网关 区域汇聚、安全检查 智能路由和报文转发 支持水平扩展方式部署 参与者接入端 负责接收商业银行行内系统向支付报文传输平台提交的各类报文 负责接收区域接入网关向本接入点发送的报文,并转发至参与者行内系统 支持采用水平群集方式部署,同一接入点的报文传输平台接入服务器可并 行工作,单台服务器失效,不影响该接入点其它服务器的继续运行 支持AIX和Linux操作系统,MQ与TLQ中间件181919应用系统设计:应用功能分布 国家处理中心NPC 支付业务处理子系统(大额,小额,网银) 支付账务处理子系统 公共管理子系统 统一用户认证授权子系统 计费子系统 明细查询与数据管理子系统 监控子系统 统计分析子系统 行名行号子系统 集中交换网关子系统 城市处理中心CCPC 区域接入网关子系统 参与者业务管理子系统(根据实际需要) 支付系统参与者 参与者接入端软件 参与者业务管理子系统(间联参与者)20应用系统设计:与一代支付系统的主要变化 实现报文传输和业务处理分离: 方便参与者的灵活接入; 简化业务系统的处理逻辑; 业务处理划分为业务处理子系统(含大额、小额、网银)和 账务处理子系统: 层次清晰,提高系统整体处理效率; 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和业务监控平台: 为支付系统的业务人员提供单一入口,通过用户身份认证后按各自授 权分别操作、监控和管理各业务系统; 增加应用监控子系统: 可随时了解系统运行情况,提前发现系统故障或异常,有助于提高运 维水平; 改进对参与者的支持: 通过报文传输平台可支持参与者的灵活接入需求,降低前置机复杂度 和维护难度; 建设参与者业务管理系统,支持中小参与者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低 成本接入、业务收发和业务管理。 2121数据管理设计:设计思路 按数据重要性进行区别存储和保护,关键数据应集中 在NPC; 满足业务处理性能的要求; 注重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用性,统一数据的定 义、变更等管理; 建立有效的数据备份和归档机制。 2222数据管理设计:字符集与数据编码 为更好的适应国际标准,并适应第二代支付系统的国 际化趋势,第二代支付系统数据交换和存储格式统一采 用UTF-8编码集。 UTF-8是Unicode的一种最常用的变长字符编码,可以 根据不同的符号自动选择编码的长短。在UTF8中, 字符以8位序列来编码,用一个或几个字节来表示一个 字符。 UTF-8编码集包含全世界所有国家需要用到的字符, 字符集大;同时是国际通行的编码方式,得到了几乎所 有系统软件的支持,通用性强。UTF-8编码的文字可以 在各国支持UTF8字符集的浏览器上显示,而无需下载 IE的中文语言支持包。 23数据管理设计:数据交换 查询库 联机交易数据库的实时数据镜像库; 方便对在线数据实施查询、统计、分析以及采集、监 控等功能; 简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 减少重要业务系统对数据库的压力。 主要的数据交换方式: 准实时数据复制 准实时数据采集 联机报文类数据交换 批量处理类数据交换 参数数据交换 2424数据管理设计:数据归档与检索 各业务系统中将超过联机数据保存期的数据按照规定的接口 要求导出为XML格式的文件,通过网络将归档文件送给归档 与检索系统,归档系统对归档数据进行分级存储,建立索引 支持检索。 归档数据保存期为15年,归档系统应支持数据的分级存储功 能,5年内的数据保存在联机存储上,超出5年的数据自动迁 移到低速率的存储介质上,以降低存储成本 。序号数据类型归档需求备注1业务数据归档子系统+数据异地存储2报文数据归档子系统+数据异地存储25数据管理设计:与一代支付系统的主要变化 建立查询库 减少业务管理、查询、监测、统计等对交易系统 的影响; 建立统一的数据归档和检索平台 为今后支付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利用提供基础设施 和技术条件 字符集、数据编码和报文标准 支持国际标准 数据集中在NPC2626计算机方案:混合平台方案 基本思路 借鉴一代支付系统的成功经验,根据应用系统设计和数据分布 设计的结果,通过区分计算资源,将联机交易系统的核心处理逻辑 (例如轧差、记账)、关键业务数据(包括清算账户信息,参与者 交换的报文信息等)部署在主机平台,而将计算复杂且对CPU资源 消耗过高的处理逻辑,例如XML报文的解析、业务流程的控制、业 务数据核对等逻辑部署在开放平台,实现联机交易系统数据集中、 应用分布的混合平台架构。统计分析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