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中国人剪掉辫子、停止裹脚是在( )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后 C. 辛亥革命后D. “戊戌变法”后2.1902 年的一天,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老人在聊天。张三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六说:“我读过申报。”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他是( ) A. 张三 B. 李四 C.王五 D. 赵六3.下列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照相术传入我国B. 1905 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C. 革除了官场中的“大人”“老爷”称呼,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君”D. 穿西装的人遍及城乡各地4. 下列社会生活现象中,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 强令男子剪发辫 B. 新礼服代替翎顶补服 C. 欢庆新中国成立 D. 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有( ) 经济条件好转假期的延长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普遍拥有私家车 A. B. C. D. 6.下列现象说明了人们开始追求提高生活质量,进入更高的生活水平的是( ) 注重精神充实自费旅游举行各种文娱活动坐飞机、买私车使用手机、电话注重健身美体 A. B. C. D. 7.当阅读湄洲日报时,我们能够联想到的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 A. 民报 B. 新青年 C. 申报D. 万国公报28.中国社会在某一时期对于穿什么、怎样穿各行其是、五花八门,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新旧土洋、千奇百怪。如下图,这种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的并行不悖现象应该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9.1898 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仅坐一次便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 ) A. 慈禧的盲目自大 B. 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C. 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 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10.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三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一反映的是创办于北京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B. 图二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C. 图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D. 三幅图都反映了历史的进步311.(2017海南)2017 年 2 月 11 日,上海市举办了 “起步中国现代出版”专题展,以纪念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 120 周年。下列图片中,适合展示的是( )A. 土地改革房产证 B. 商务印书馆褒奖状 C. 小岗村“生死文书” D. 中共七大代表证12.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京张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B.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C.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D. 电影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13.政府发布“剪辫令”,废除清朝入关后强迫人们“剃发留辫”政策下,拖在身后的长辫,是在( ) A. 辛亥革命后 B. 新文化运动后 C. 国民党成立后D. 抗日战争胜利后14.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社会习俗也朝着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下列符合这种趋势的习俗是( ) A. 见面行跪拜礼 B. 女子缠足 C. 见面称呼“老爷”、“大人” D. 学校开始招收较多女学生15.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代旧有的跪拜礼是在(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新中国成立后D. 辛亥革命后16.19 世纪后半期,人们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由半年缩短到几天,主要是使用了( ) 火车轮船飞机汽车 A. B. C. D. 17.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 B. 李鸿章通过网络发布马关条约内容4C. 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 D. 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18.下列有关物质文明传到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首家出租汽车公司诞生在上海 B. 中国最早采用的近代交通工具是电车C. 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成立于上海 D. 19 世纪 40 年代,照相术传到中国19.下面是 20 世纪初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方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 B. C. D. 二、材料题二、材料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上海时报曾发新陈代谢一文,称:“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拜礼兴,跪拜礼灭。” (1)材料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社会永远在无声无息中进步,你认为当代人应该怎样应对社会的进步? 21.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5国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人是谁?请再举一家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了什么口号? (2)材料二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丰功伟绩”?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型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2. 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劳动生产、娱乐社交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定历史时期各个阶级、民族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以下从服装的视角,来考察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结合材料并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宋时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南宋时有记载“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下图的中山服成为中国官方的礼服,这是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化中的一例,这些变化与哪一场革命有关?当时社会习俗还有什么变化?(3)下图是 1978 年底北京街头的场景。国际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身穿大衣风度翩翩地走着,满大街身穿灰蓝色中山装和老棉袄的中国人纷纷侧目。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服装上的反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的服装发生了什么变化?6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答案】C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国人开始剪掉辫子、停止裹脚。故选 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1902 年历史史实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张三叙述的是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历史,戊戌变法发生在 1898 年,他能够看到,所以说的是实话;李四叙述的是参加过义和团,而义和团运动发生在 1898 年,所以也是实话;王五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因此,他不可能居住在东交民巷;赵六说读过申报,1872 年 4 月 30 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改变了报纸不发表评论的传统,因此也可以看到。所以本题选 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几个历史史实的辨别能力,解答此题就是要对题目中叙述的历史史实一一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辨别出正确答案,此题考察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才可以。3.【答案】D 【解析】【分析】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开始有人穿西服,但并没有普及。【点评】考查服饰的变化。4.【答案】D 【解析】【分析】A、强令男子剪发辫发生于辛亥革命后B、新礼服代替翎顶补服发生于辛亥革命后C、欢庆新中国成立发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D、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发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社会生活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5.【答案】B 【解析】随着经济条件好转、假期的延长、交通条件的改善,我国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选 B【点评】考查我国外出旅游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