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都是德国挑起的战争 B. 中国都是战胜国之一C. 都是以德国、日本的失败而结束 D. 两次战争的性质不同2.假如你是一位一战期间的战地记者,每天要向自己的通讯社发回战场消息,你的经历中不可能有( ) A. 每天都要向通讯社拍发无线电报 B. 拍摄到英军新式武器“tank”的照片C. 使用移动电话报导德军飞机轰炸的消息 D. 不幸被炮弹的弹片炸伤3.某板报中有如下文字:“这项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如果给这段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标题,下列最合适的是( ) A. 信息时代的到来 B. 理性时代的到来 C. 蒸汽时代的到来D. 电气时代的到来4.下列关于下图 B 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19 世纪 70 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话、电脑等新发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A. B. C. D. 5.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截图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示意图的是 ( ) 2A. B. C. D. 6.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包括( )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A. B. C. D. 7.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事件是( ) A.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B. 法俄同盟的建立 C. 英法协约的签定 D. 英俄协约的签定8.到 19 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得益于( ) A.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 火车机车的发明 C. 瓦特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D.电力的广泛运用9.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为解决交通运输工具的动力问题而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发明是( ) A. 内燃机 B. 珍妮机 C. 蒸汽机 D. 发电机10.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引爆这只“火药桶”的“火星”是( ) A. 三国同盟的形成 B. 三国协约的形成 C. 亚洲的觉醒D. 萨拉热窝事件11.1931 年 10 月 21 日,在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举行葬礼时,人们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又恰当的方式停电 1 分钟,以悼念他,这位发明家是( ) 3A. 牛顿 B. 本茨 C. 爱迪生D. 爱因斯坦12.下列图片代表了工业文明进步、发展的历程。按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13.第一次世界大战从 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开始,到 1918 年 11 月 11 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止,历时 4 年零 3 个月,战火燃遍了( ) A. 欧洲 B. 亚、非、拉美 C. 欧亚两洲D. 欧、非、亚三洲14.小华的同学列举了一些人物,你知道没有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做出直接贡献的是( ) A. 卡尔本茨 B. 史蒂芬孙 C. 瓦特D. 莱特兄弟15.下图是同一地点,同一车厢,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件情节几乎相同的事件,但主角位置却颠倒了。第一张是一战后法国的福煦将军接受德国投降,第二张是二战期间希特勒接受法国投降。你认为最贴切的照片主题应该是( ) A. 联合的轴心 B. 冷战的对手 C. 竞争的对手D. 亲密的伙伴二、材料题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4国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材料二:1942 年,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议,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而到了 1945 年 5 月 9 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材料三:近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新的态势,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各国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1)材料一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这一格局后来是怎样打破的? (2)材料一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为什么不正确? (3)材料二中 26 个国家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什么组织的成立?文中提到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什么?它导致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4)根据材料三,说明在此背景下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形势? 17.某校开展“改变世界的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图说历史】【论从史出】18701913 年,美、德、英、法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变化(表 1)国别年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18702313321019133816146【方法运用】对工业革命的评价,小芳、小亮和小明有不同的观点。小芳: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5小亮:工业革命的一系列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百利而无一害。小明:工业革命的一系列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但也造成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要辩证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 (1)图 1、图 2 所示交通工具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什么动力机械? (2)据表 1,概括 18701913 年美、德、英、法工业生产状况。 (3)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是什么? 18.材料一:1870 年1913 年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材料二:在 19 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里,西方列强掀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海外扩张狂潮,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列强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情况如下:英国居第一位、法国居第二位、德国居第四位、美国居第五位。据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整理材料三:如图根据以上材料和相关史实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各国工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联系材料一、二各国由此产生了的什么矛盾? (3)材料三表明在矛盾的基础上形成了那两大军事集团?有什么样的影响? 6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 A(国家名称);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材料二(1)阅读材料,A 是哪一国。 (2)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3)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一、二所对应的两位发明家的一项重要成就。 (4)1851 年举行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为什么在英国陈列的展品中找不到图二人物的主要发明? 7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挑起的;中国都是战胜国;战争的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二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日本在一战期间出兵中国山东,参加对德作战,是一战的战胜国,二战中日本是战败国。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注意整体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移动电话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出现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一战发生在 19411918 年,ABD 均符合史实。故选 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技革命的相关内容。3.【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这项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反映的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4.【答案】B 【解析】【分析】图 B 段对应历史时期是 1970 年1945 年,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符合题意;19 世纪 70 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符合题意;电话、电脑等新发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不符合题意;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5.【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一战后,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国家,BCD 都有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国家,不符合题意。故选 A。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