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练习与测试一、基础巩固(共 20 分,第 15 小题每题 3 分)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A 项,高/长;B 项,把看做一样/ 一样;C 项,最 终 /死;D 项,到,往。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 虽一毫而莫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C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解析:D 项,均为连词,和。A 项,介词,从;介词,表被 动。 B 项,连词,即使;连词, 虽然。C 项, 连词 ,表 转折;连词,表递进。答案:D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长乐王回深父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解析:A 项,悟晤;B 项,冯凭;C 项,父甫。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白露横江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C凌万顷之茫然 D放浪形骸之外解析:A 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 义:二十四节气之一。B 项,古义:到达。今义: 介词,表示另提一事;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C 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答案: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解析:A 项,动词作名词,其他三 项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A6名句默写。(5 分)(1)_,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2)旌旗蔽空,_。 (赤壁赋)(3)_,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4)_,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5)方是时,_,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答案:(1)向之所欣(2) 酾酒临江(3) 寄蜉蝣于天地(4) 挟飞仙以遨游(5)余之力尚足以入二、阅读鉴赏(41 分)(一)课内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 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 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于是余有叹焉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可以无悔矣解析:A 项,古义为“单音词连用。于,介词, 对;是,代 词 ,这件事” 。今义为“合用为一个连词” 。B 项,古义为“不平常” ,今义为“程度副词,很,十分” 。C 项,古 义为“的原因” ,今义为“表因果关系的 连词” 。答案:D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古人之观于天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 夫夷以近而无物以相之C 余于仆碑常在于险远D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解析:A 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来;C 项 ,介 词, 对于/介词,在; D 项,代 词,他 们/表反诘的语气词,难道。答案:A9下列对节选的语段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以“于是余有叹焉 ”一句承上启下,自然转入议论,写游洞的心得。B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 “力” “物”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其中“物”又是最根本的。C第二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D第三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解析:B 项, “志”是最根本的。答案:B10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 分)译文:_(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 分)译文: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 分)译文:_参考答案:(1)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广泛。 (2)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3)这就是今天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资料的缘故了。(二)课外阅读(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5 题。西郊观桃花记清 朱鹤龄 吾邑城隍偪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又南则桃花弥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余犹见老干数百株,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里人易种以桃,争 红 斗绯,缤纷馥郁,园田鸡犬,疑非人间。迤逦而行数百武,为朴园。园中有墩,可以四眺。隆万 间,高士张朴所居。张工画,颇能诗。 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又南数十武,有庵,庵名独木。万历中,忽有梓木浮太湖而来,木广二十围。里人异之,锯为栋梁,结构具足,供大士其中。至此为桃花艳胜处。花皆映水,两岸维百余株,艳冶如笑,醉面垂垂,暖晕熏人,落英满袖。 为咏唐人“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之句。低回久之,循庵而西,即太湖滨也。是日晴澜如镜,万顷无波。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坐盘石,灌尘巾,意洒然适也。回首桃林,如霞光一片,与暮烟争紫,恨无谢朓惊人语,写此景物耳。吾因是有感矣:昔徐武宁之降吴江城也,其兵自西吴来,从石里村入此,青原绿野,皆铁马金戈蹴踏奔腾之地也。迄今几三百年,而谋云武雨之盛犹仿佛在目。经其墟者,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况陵谷变迁之感乎哉! 计三四十年以来,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惟此草木之英华与湖光浩皛, 终古如故。盖盛衰往复,理有固然,彼名人显仕,阅时雕谢,而不能长享此清娱者,余犹得以樗栎废材,翫郊原之丽景,延眺瞩于芳林。时同游者,周子安节,顾子樵水,余则朱长孺也。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庵制古朴 制:制度B吾邑城隍偪仄 偪:同“逼”C阅时雕谢 阅时:过时D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 去:离开解析:制:规制。答案:A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每集其下 经其墟者B开士指月熏修之所也 里人异之C迤逦而行数百武 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D里人易种以桃 人折花一枝以归解析:A.代词,它们,代指数百株老梅 /代词,那些;B. 助词,的/ 代词,它,代指梓木; C.连词,表修饰;D.介词,用/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 译。答案:C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描写桃花景色的一组是(3 分)( )老干数百株争红斗绯,缤纷馥郁雾霭朦胧,明灭万状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艳冶如笑,醉面垂垂A BC D解析: 写的是梅花, 写的是洞庭西山之景。答案:C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篇按观游次序组织结构,文章第一句便点明独自一人出游观花的缘由:所居之城窄小,殊少野趣。B文章对灿烂、温馨、旷远之山野风景的描绘,表现出一种风流俊雅、文质彬彬的气度,一种平静、淡定的境界。C在吴江城西、太湖之滨的温暖、明净的风景背后,隐约潜藏着苍凉、悲愤、痛心,以及对故明盛世的怀念。D文中提到了故明嘉靖“治行有声 ”的道德人物陆公,在“止小听事三间耳”的表达中隐含着缅怀和惋惜之情。解析:根据文末“时同游者,周子安 节, 顾子樵水” ,可知“独自一人”错。答案:A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4 分)译文:_(2)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3 分)译文:_(3)低回久之,循庵而西,即太湖滨也。(3 分)译文:_参考答案:(1)陆公政绩突出有声望,现在前代留下的建筑物还存在,但只剩下小厅堂三间了。( 得分点:治行、遗构、止,句意 )(2)邑令徐公曾经来看梅花访问,屏退随从,与张朴喝光壶里的酒。( 得分点:屏、倾,句意)(3)(我)久久徘徊流连,沿着独木庵向西,就是太湖边了。(得分点:低回、循,句意)参考译文:我居住的县城地方窄小,唯独西边靠近太湖,开阔,充满野趣,路上游玩的人一个接一个。出了西门大约一里,是江枫庵。庵的规制古朴,是僧人指月熏修的地方。转弯向南一里,是石里村。过去嘉靖年间,有名望的陆公居住在此。陆公政绩突出有声望,现在前代留下的建筑物还存在,但只剩下小厅堂三间了。再往南边桃花到处都是,深红色浅红色的交错,就像刺绣,正是梅里村。梅里村梅花很多,十年前,我还看见几百株老的梅树,名人雅士们常常在梅树的下面集会饮酒,现在这些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