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一、历史的回顾思考:1、 是什么观点?2、 是什么观点?3、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 ?4、 用什么方法说明了亚里士 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的观 点:力是维持物 体运动的原因。也说是说:必须有力 作用在物体上,物体 才能运动。伽利略的观点: 物体的运动不需 要力来维持,力 是改变物体运动 状态的原因。思考: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是以什么 作为事实基础的?点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自于日常经验所带来的错误认 识(因为没有经过科学分析,忽略了摩擦的作用而 造成的。伽利略的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是建立在 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这类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 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信主要因素,忽略次 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这种把可 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值得我 们好好领会和学习实验:观察气垫导轨上滑块上的运动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 步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他认为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 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 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 础上,并根据自已的研究, 系统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 出了三条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 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 状态为止。)【例1】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当 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A保持原来的圆圆周运动动状态态 B保持绳绳断时时的速度作匀速直线线运动动 C小球运动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线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作用就一定静止 B物体不受力作用就一定是匀速直线线运动动 C物体受力才能运动动 D以上说说法都是错误错误 的三、物体的惯性1、惯性:物体的这种 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的性质叫做惯性(所 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惯性定律)实验:(观察实验,解释现象)惯性的说明惯性是指物体总有保持自已原来状态 (速度)的本性,不能克服和避免。惯 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性质,一切物体都 具有惯性。惯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对 任何物体,无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无 论是运动状态改变还是不变,物体都有 惯性。惯性的说明 外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只能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是惯性大 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外界因素 无关,物体惯性大小就是指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难易程度。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 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和力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不要说“受到惯性”“惯性作用” .练习一切物体不管是否 受力,也不管它是否 运动和怎样运动,都 具有 。 是 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例1】我国规定,小汽车前排必须装有保险带,它 是用来防止汽车的 A高速行驶驶 B快速起动动C紧紧急刹车车 D上述各项项都能防止【例2】行走的人被石块绊一下会向前跌倒,下 述分析中正确的是 A人的上半身有惯惯性,下半身没有惯惯性B由于石块块作用而改变变了人的运动动C人由于惯惯性保持向前,石块块作用脚时时,使 脚运动变动变 慢D以上说说法都正确【例3】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公共汽车向左急转的时候站在汽车里 的乘客会向哪个方向倾倒?为什么?【例4】在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上,一乘客跳起来,发现自己仍落 回原处,原因是哪一个? A一切物体都有惯惯性,当人跳起来的时时候,仍然保持在火车车前进进 方向的速度,所以仍然落回原处处 B火车车前进进的速度不大 C人跳起时时,获获得一个向前的力 D人实际实际 上落在原处处的后方,由于落在后方的距离较较小,不容易 看出来牛顿第一定律 三、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1、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为零的状态:2、外力的作用 :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 )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思考题:1、为什么跳远运动员利用助跑可以跳得 远些?2、船在水中匀速行进时,有一个在船尾 向上蹦起来,他会落到水里吗?为什么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物体运动状态的现象特征:速度发生变化:速度大小的变化、运动方向变 化 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 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结论: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速度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时的动能大小,以 后会学到的。练习:(1)在以下各种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有( )A、静止的物体 B、物体沿圆弧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路程C、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的过程D、跳伞运动员竖直下落的过程,速率不变(2)关于速度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B、物体的距离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C、物体朝什么方向运动,则这处方向上必受力的作用D、物体的速度不变,则其所受的合外力必为零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对于力和运动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远在春秋时期 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就是说, 马已停止用力,车还能向前走一段距离。这里虽然没得出惯性的概念,但是已 经注意到了惯性现象。在墨经里,还给力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在经上第21条里说:“ 力,行之所以奋也”。这里的“行”就是“物体”,“奋”字在古籍中的意思 是多方面的,像由静到动、动而愈速、由下上升等都可以用“奋”字。经文的 意思是说,力是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或由下而上的原因。在经说里 又说:“力,重之谓。”这说明物重,是力的一种表现。从这条经文来看,的 确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在二千多年以前,已经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开始了正 确的观察和研究。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状留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且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方物集地,一投 而止,及其移徙,须人动举。”就是说,圆球投到地上,它的运动方向,或东 或西或南或北是不一定的,但是不论向哪个方向运动,只要用手杖加上一个微 小的力量,就会停止运动;方的物体投在地上就会静止,必须人用力才能使它 发生位移。这里说明了力是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也说明了物体的平衡和它的 基底的关系。王充还提出:“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 者行疾。”这段话说明了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的改 变就越困难。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