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杜甫的经历看其诗歌艺术的现实主义体现 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 陈啸内容摘要: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的风格是紧扣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发展脉络,与诗人自身经历息息相关。由此可以看到杜甫诗歌的创作经历了盛唐的豪迈气概,安史之乱的颠簸流离,经历战乱之后的忧国忧民,对社会现实的写实也由感性转为理性,以此成就了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关键词:杜甫 经历 诗歌 现实主义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精深程度,在我国文学史上少有比肩之人。大家公认,“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因此,杜甫诗歌享有“诗史”的称誉。笔者认为,这与杜甫生活的年代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也正因为如此,杜甫诗歌的写实由表及里,由感性而理性,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2一、盛唐颂歌(公元 712 年747 年) 这一时期,唐帝国正是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虽然杜甫二十三岁应试落第,但正值风华正茂,抱负远大,性情豪迈,当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期的游学经历,使杜甫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其诗歌创作也是以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作望岳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题张氏隐居二首 、 饮中八仙歌 、 春日忆李白等。 望岳一诗借泰山直抒胸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饮中八仙歌则通过饮中八仙豪爽洒脱的饮酒情态,描绘出一幅盛唐气象。 二、十年困顿(公元 747 年756 年) 这一时期,正是安史之乱前的十年。因李林甫妒贤嫉能,杜甫应试落选。虽然杜甫多次献诗自荐,但没有结果。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 的潦倒生活。乱象的社会现状和困顿的个人处境,使杜甫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诗歌创作逐渐从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社会现实,初步形成了 “沉郁”的诗歌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丽人行、兵车行、后出塞五首、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杜甫的名篇兵车行中的诗句,真实地描绘出百姓被驱往战场的悲惨图景。这首诗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3的转变,从此形成了诗人在思想上的主要特征:写实,批判,忧国忧民。此后,诗人创作了丽人行,揭露杨玉环的亲族腐朽、荒淫、奢侈的生活;写出后出塞五首,讽刺朝廷的好大喜功;创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十年困顿的生活使杜甫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确定了杜甫以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三、忧国忧民(公元 756 年770 年) 这一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致使帝国将倾,生灵涂炭。“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而衰。此间,杜甫携家逃难,颠沛流离,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苦难,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忧国忧民”思想完全走向成熟,诗歌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蜀相、又呈吴郎、岁晏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一系列具有爱国精神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不朽诗篇。杜甫的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作者以极深厚的同情和极生动细致的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石壕村的老妇一家的苦难:“听妇前致辞:三男邺4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人又用“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两语来表现夜深静寂、泣声如缕的悲凉气氛,深刻地写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严酷。 晚年的杜甫流离失所,最终病逝于湘水舟楫中,此时的他有着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八首抒发了诗人对国运由盛而衰的感叹和无奈。“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借对历史人物凄凉身世、壮志难酬的同情,感慨着自己的悲郁情怀。然而个人生活的困顿也使得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更加深刻、强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天下百姓的痛苦,希望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春夜喜雨道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憧憬和希望。杜甫一生饱经忧患,颠沛流离,但始终爱国忧民,正视现实和人生,正因为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亲身经历,才5能使他在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上有更深层次的提升,达到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参考书目: 1.杜甫选集 聂石憔 邓魁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11 月一版2.张浩逊唐诗导读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 1 版 3.余恕诚唐诗风貌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第 1 版 4.林继中杜诗选评 三秦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第 1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