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8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页 / 共68页
第6页 / 共68页
第7页 / 共68页
第8页 / 共68页
第9页 / 共68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收入分类 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收入结构第一单元 财政收入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分类采用三种标准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和收费(经 常性收入)、债务收入、铸币收入和通 货膨胀收入(临时性收入) 2. 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来自不同所有制 经济体的收入,来自不同经济部门的收 入 3. 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预算内收 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对各种收入形式的简单理解税收。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性),以法律的 形式(固定性),不付代价(无偿性)从纳税人 处获取的收入。收费,主要是使用费。使用费指的是政府对特定 服务或特许权收取的价格,用于支付提供这些服 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主要分为三类:对使用公 共设施或消费物品和服务的直接收费;为拥有从 事某种活动的特许权而缴纳的执照税或费;公用 事业特种费,为特定公共服务融资。使用费与税收理论上的区别付费者的付费与他所获得的服务之间具有 直接联系,而一般性税收所提供的公共服 务,纳税人与获得服务之间没有直接的联 系。使用费的收入一般用于特定用途,而一般 性税收获得的收入用于实现各种一般性政 府职能。使用费是自愿缴纳的,经济主体可以选择 ,而税收是强制性的。使用费与税收间的选择1、由于使用费不是统一征收的,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改变 。如道路使用费,会造成收费路段使用减少,不收费路段 过于拥挤。北京五环路于2003年11月1日全线通车,全长98.58公里 ,项目总投资136.46亿元。五环路是按“贷款修路,收费 还贷”模式修建的,收费标准为起价5元、每公里0.5元。五 环路收费从一开始就遭到反对,人们普遍把其看成与不收 费的三环、二环相同的城区道路。开通一个多月,五环路 上车辆稀少与四环路的拥堵成为鲜明地对照,根本未发挥 缓解北京城区交通压力、增强城市功能的作用。普通市民 到市人大代表,纷纷通过多种渠道荐言,要求降低或取消 五环路收费。很快,北京市政府宣布:2004年1月1日起 全面取消五环路收费,同时将五环路的功能从高速公路调 整为城市快速路。2、使用费体现的是受益原则上的公平,税 收体现的是支付能力上的公平。对于那些 能够清楚分辨受益者及受益多少的服务与 产品,如桥梁和高速路,适宜采用收费; 对于那些不易分辨受益者及受益多少的公 共服务与产品,如基础教育,依据房产价 值作为支付能力的标准征税可能更加合适 。3、使用费的管理太过复杂时,可以用相关 税收代替。如道路收费需要的人力太多, 可用燃油税间接收取。通过收取使用费来提高效率MBu代表服务或设施的 直接使用者的边际收 益曲线; MBs代表与 使用无关的全社会边 际收益曲线;这两者 之和MBi则是整个社 会的总边际收益曲线 。假设边际成本MC不变 。MBi = MC所决定的数 量Q*使社会福利最大 化,征收MB*u的使用 费恰好使使用者的使 用数量达到最优。如果不征收使用费, 通过一般性税收来弥 补成本,则由于使用 与支付成本间缺乏直 接联系,将使社会误 认为使用的成本为零 ,从而将使用数量扩 大到Q2,从而降低了 社会福利水平。收费公共设施成本的弥补使用费的收取依据的是受益原则,成本也应当根据受益的 比例进行分配。1、资本成本(Capital Cost),建造或购置公共设施的成 本。这种成本由社会中将受益于这种设施的人来支付,他 们也许不是直接使用这种设施的人。(长期生产决策)不直接使用某一公共设施,也能从中受益的三种情况: a,公共设施的存在给人们提供了在将来使用的选择权, 这种权利本身就带来收益。 b,公共设施如果能够产生外溢性,增加经济活动,使不 直接使用它的人也能受益。 c,非使用者如果具有利他精神,它将能从使用者的满足 中受益。2、经营成本,公共设施建立起来之后,为 了能够运转所必须支付的成本。这种成本 决定了公共设施由谁使用以及使用多少。 (短期生产决策)经营成本按照使用公共设施的边际收益来 分配,如果收益只属于使用者,那么就应 当用收费来弥补经营成本。如果收益有外 溢性,如多一个受教育的人对整个社会有 益,那么使用者的付费就应当只是边际经 营成本的一部分。3、拥挤成本。对于某些公共服务,增加一 个使用者可能会给其他使用者造成额外的 成本。比如道路越来越拥挤,行驶速度就 会缓慢,所有使用者的(时间)成本都会 增加。在拥挤的情况下,收取使用费的目的就是 在竞争性需求之间配置稀缺资源。可以这样理解,在出现拥挤后,新的使用 者对原有的使用者造成了不便,当前的使 用者愿意向他支付一笔不使用的补偿费用 ,以消除拥挤。政府是这笔补偿费用的代 收者。在QC之前的非拥挤 情况下,边际成本 为零,不需要收取 使用费。使用数量超过QC后 ,拥挤情况逐渐严 重,社会短期边际 成本逐渐增大,在 需求为DZ 时,收取 a的使用费,能使社 会福利最大化。对于可能出现拥挤的公共设施来说,在出 现拥挤前和出现拥挤后,应收取不同的费 用,如公园在淡季应按照边际成本不收费 或少收费,在旺季则应提高收费。由此获 得的超过经营成本的收入,应被用于扩建 该设施或增建该类设施,以消除拥挤成本 。综上所述,使用费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 是补偿全部或部分资本成本;二是补偿全 部或部分经营成本;三是补偿那些使用者 所承担的拥挤成本。债务收入政府向个人、公司企业、社会事业单位以 及他国政府的借款。公债具有(1)自愿性,认购以购买者自愿 为前提;(2)有偿性,政府按期还本付息 ;(3)灵活性,政府根据财政状况决定是 否发行债务,发行长期债务还是短期债务 ,发行规模是多少。铸币收入这种收入又称“铸币税”,原指的是在 商品货币制度下,政府利用强制力垄 断货币铸造权而获得的利润。它包括 货币铸造者付给铸造货币者的铸造费 用和铸造货币者对所铸造的货币进行 掺假而得到的收益两个部分。由于它 是以政府强制力为基础的,因而具有 税的性质。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公众不再支付“铸造费 用”了,但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因 而每次它供给货币时都能获得与新发行货 币数量相当的购买力;同时,尽管信用货 币不能掺假,但却可能因货币过度投放而 贬值,使政府债务(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 对社会的负债,也是政府债务的一部分) 的实际价值降低,从中获利。以上这两种 收入就是“铸币税”在现代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繁荣和市场成分的成长,大大 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这就为政府从货币供给中 获得收入创造了客观条件。当时我国基础货币的形成渠道主要有三个,即中 央银行再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和外汇占款。前 两者都为政府所支配,用于政府规定的重要领域 和弥补财政赤字,因此可以被看作是政府融资的 一种直接手段。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 中还有若干年份出现了较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现象 ,这虽然不是政府有意追求的结果,但在实际上 为政府增加了一笔可观的“通货膨胀税”收入。 年度GDP( 亿元)基础 货币余 额(亿 元)基础货币 增加额(亿 元)外汇占款 增加额(亿 元)通货 膨胀率 ()( ) ()通货 膨胀税 税率 (上年 当 年) 当年 ( )铸币 税税率 ( )19852597.4198610202.23079.3481.915.986.54.91.76.6198711962.53452.0372.7104.967.32.21.94.1198814928.34143.6691.623.6418.84.84.39.1198916909.25241.81098.2106.1018.05.94.410.3199018547.96640.61398.8334.923.15.70.96.6199121617.88563.61923.0628.653.46.01.07.0199226638.19645.21081.6126.136.44.52.16.6199334634.413190.13544.9275.1314.79.44.113.5通货膨胀收入政府通过通货膨胀的再分配而增加的收入 。当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一般有两种情 况会发生有利于政府的再分配:一是在实 行累进税制的情况下,纳税人收入随着物 价的上升而上升,提高了他们的纳税档次 ,由此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二是政府 如没有实行债券指数化,当物价上涨时, 债券持有人会遭受债券贬值的损失,增加 了政府的实际收入。财政收入按资金管理方式分类示意图收费费财政收入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制度外收入预算内预算外政府收入税收预算内收入财政收入由税收和收费两部分构成(1)各项税收:增、消、营等。(2)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等。(3)其他收入:基建贷款归还收入、基本 建设收入(指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 项工程建设副产品变价净收入、负荷试车 和试生产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捐赠收入 。(4)国有企业亏损补贴。预算外收入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制 度外收入指各级政府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采取 收费形式而形成的专项资金或专项基金,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在使用上由收费各部 门安排使用,在统计上未纳入“财政收入”统 计。预算外资金收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 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 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 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采用专项统计,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财 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的专户,用于预算外资金 收入和支出管理,收入与支出不发生直接联系, 对应于“坐收坐支”。如彩票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性基金的预算级次划分为中央基金预 算收入、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和中央与地方 共享基金收入。基金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先收后支,专款专 用;在预算上单独编列,自求平衡,结余 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从年起,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 国内生产和组装的车辆费率为实际销售价格的百 分之十)、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每千 瓦时二分钱)、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每千瓦时电 力征收三厘钱)、新菜地开发基金(上等菜地每 亩一万元,中等菜地每亩七千元,下等菜地每亩 六千元)、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 金(国内航线运输收入的、国际航线运输收 入的)、农村教育费附加、邮电附加(已取 消)、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基金(已取消)、 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 基金(收费)(以下统称“基金”)纳入财政预算 管理。制度外收入政府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所产 生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的获得没有法律法 规依据,使用也得不到预算管理体制的监 管,是政府部门腐败行为滋生的温床。预算外资金的发展1978年后,根据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各级政府 、各个部门都被赋予了更大的自收自支能力。1、事业单位相关的收费大大增加。 1980年,党 中央、国务院在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反对浪费的 通知中规定:“一切有条件组织收入的事业单位, 都要积极挖掘潜力,从扩大服务项目中合理地组 织收入,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事业单位,对应于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是社会 的公共服务机构,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和 农业技术服务等。2、政府机构直接参与赢利性的经营活动。推动着 这样的一种趋势的最基本的动力,一是政府的财 政来源日见窘迫,二是为了促进人员分流,以解 决政府机构的日益膨胀的问题。在这两种动力的 推动之下,当国家在国有企业中不断从日常的经 营中撤退出来的同时,许多政府机构却在开始直 接从事赢利性的经营活动,即政府机构创收。这 既包括政府部门直接办公司创收,也包括在政府 财政上开各种各样的口子,用非规范化的手段从 民间抽取资源,也包括在执行有关的政府功能的 过程中,将罚款、摊派等作为其首要的目标。预算外资金的发展特点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2、预算外资金增速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