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导入语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 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 人毛泽东之手。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 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 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什么是新闻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的特征3、简明扼要。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新闻的五要素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闻新的五要素,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 何人, What 何事,Why 何故。新闻的六要素结果。人物、 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请你试着理清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消息的结构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 消息的核心内容。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二、导语消息的结构2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五、结语是消息的结尾。自学指导 1认真听录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段落。 3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并思考划分依据。 4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 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5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 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 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6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预习检查 一、 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红字注音。芜湖 泄气 区域 荻港 dkudangjianwxi y 锐不可当当真dang纤维歼灭xian 阡陌qian溃退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 课文的内容。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 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渡完”等均是。“冲破” “渡至” “渡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 溃不成军的词语。“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抵抗微弱”“泄气” “毫无作用” 等。写我方的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 “击溃”“控制” “封锁” “切断”等; 写敌方的有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 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 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速读课文,填写表格渡江区域时 间兵 力渡过兵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 21日夜30万30万九江安庆21日17时 22日22时35万35万的 三分之二南京江阴21日17时 22日22时35万大部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 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 威风。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本文的语言特点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1)准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本文的语言特点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句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划线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对照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中心思想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互动交流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在文中的作用是_。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和_。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互动交流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 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 着自豪之情。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探究中英香港政权交接 仪式在港隆重 举行1、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标 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五部分。有时在文章开头还有电头.2、新闻的标题可分为:(引标)(主标)(副标)其中(主标)是必不可少的。3、新闻的六要素是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4、新闻的特点有三点: (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 隆重举行背景介绍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 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 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 给英国。1898年,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 区。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 明。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 两国政府在香港隆重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宣告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 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 耻结束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开创了香港和 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自学指导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 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段。 3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 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 4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两篇课文作 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全文结构 导语: 点明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1-5) 主体: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6-25) 结语: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 (26-29) 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人数。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 要写些什么内容?一层(6、7):点出交接仪式正式开始的时间, 介绍中英双方出席仪式的主要官员。 二层(8-10):概述查尔王子的讲话。 三层(11-15):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四层(16-23):详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 五层(24、25):扼要交代两国领导人合影和结 束时间。中英双方代表在仪式结束后的合照互动交流 重点研讨课文第35自然段。 “这是中华民族长期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 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第4自然段中转引了江泽民主席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什么? 第5自然段中两个“传向”呼应上文的一词,高 度概括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指出这个“瞬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着重说明香港回归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