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传染病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说明如下: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 30 学时,均为理论课。四 教材:传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彭文伟,6 版,2003 年。II 正文笫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了解传染病的概念及其危害、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区别。要在学习传染病的基础上,认识传染病的分类及其管理的重要意义。二 教学要求(一)了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区别,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二)熟悉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三 教学内容(一)绪言: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及其危害性。传染病的现状与防治对策。(二)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对感染过程的作用。(三)传染病发病机理: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共同特征,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四)感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五)感染病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临床特点。(六)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强调病原体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的重要诊断价值。(七)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等。(八)传染病的预防:遵守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传染过程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的综合性措施。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病毒性肝炎各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一) 掌握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了解新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二)掌握各类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熟悉不同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三)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其临床表现,了解其病理生理基础。(四)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熟悉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了解其应与哪些疾病鉴别。三 教学内容(一)概述:病毒性肝炎的概念。(二)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肝炎病毒基因的变异,特别是乙、丙肝炎病毒基因的变异与临床的关系。(三)流行病学:经消化道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经消化道外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特别是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的不同。(四)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免疫发病机制,病毒基因变异的致病性;典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学分型。(五) 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临床分型与病原学的关系;(六)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病原学的检查主要介绍血清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七)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资料。与溶血性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八)治疗:治疗原则。各临床类型肝炎的治疗重点,尤其是重型肝炎的综合治疗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九)预防:预防的原则。保护易感人群的主要措施。自动免疫:甲、乙肝疫苗;被动免疫:HBIG。第三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一 教学目的3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乙脑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一)了解乙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原则。(二)掌握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掌握本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三)熟悉乙型脑炎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病原学:乙脑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人及动物均可为传染源。猪作为传染源的重要性,蚊为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易感性及免疫力。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年龄分布。(三)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入侵及散布的途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的广泛性,基本病变为神经细胞的变性、肿胀与坏死,形成坏死灶。血管病变: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增生。(四)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各期(初期、极期、恢复期)的表现,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并发症和后遗症。(五)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各种血清学的检查:尤其是特异性 IgM 的意义及应用。(六)诊断及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应与中毒型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鉴别。(七)治疗:一般治疗。高热抽搐、呼吸衰竭及降颅压的处理;中医中药及免疫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八)预防:采用综合性的预防措施,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隔离病人,动物传染源的管理。第四章 狂犬病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狂犬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必须掌握被狗咬伤后的处理措施。三 教学内容(一)病原学:病毒的特点。(二)流行病学:主要传染源,狂犬咬伤后及病毒的唾液污染各种伤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国内流行情况。(三)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的入侵与扩展途径。脑脊髓的病变。嗜酸性包涵体诊断价值。(四)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的临床经过分期及各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的主要临床表现。狂犬病 100%的死亡率。(五)诊断与鉴别诊断:被犬咬/抓伤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病毒分离,患者脑组织的动物接种,免疫荧光学的检查在诊断中的价值。应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及癔病鉴别。(六)治疗:严格的隔离。尽力保持病人的安静,努力维护病人的循环及呼吸功能和水电4解质的平衡。(七)预防:犬的管理,伤口合理处理的重要性,疫苗接种的适应症。抗狂犬病血清的应用。第五章 流行性感冒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点,达到预防及控制该病流行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一)了解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流感的流行特征。(二)熟悉重症流感的处理措施。(三)掌握流感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三 教学内容(一)病原学: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二)流行病学: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流感经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三)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的入侵引起局部的病变及毒血症。单纯流感与流感病毒肺炎的病变。(四) 临床表现:典型、轻型及流感病毒肺炎的特点与并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与肺炎。(五)诊断:流感的疫情,临床表现,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等。(六)治疗:对症治疗。抗菌素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七)预防:隔离病人,减小集会,接种疫苗。第六章 流行性出血热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出血热诊治要点及预防措施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一)了解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二)熟悉主要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机制。(三)掌握典型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要点、各期的治疗原则。三 教学内容(一)概述:世界各地的流行情况,我国对本病的研究情况。(二)病原学:发现病毒的概况。病毒的形态、特征。(三)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以啮齿类脊椎动物-鼠类为主。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接触、虫媒及垂直等多种方式传播。流行特征:世界 32 个国家及地区有本病发生。我国疫情最重,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减少,新疫区不断增多;本病有明显的高峰季节;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是主要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及工人为主。人群易感性:普遍。(四)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的直接损伤及免疫发病机制。出血、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肾、脑的特殊病理变化。(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临床各期(发热、休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的症状及体征。5(六)实验室检查:血象及尿常规检查;生化及血清学等检查特点。(七)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五期经过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应与发热性、出血性疾病以及肾脏疾病鉴别。(八)治疗:强调三早一就的重要性。治疗原则以综合性对症治疗为主。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及透析疗法应用原则。(九)预防:疫情监测。灭鼠防鼠,加强食品及个人卫生的防护和疫苗接种。第七章 艾滋病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艾滋病防治措施及控制该病流行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一)了解艾滋病病毒的特点及流行趋势。(二)熟悉本病的传染源、传染方式、高危人群及临床表现。(三)掌握本病的诊断方法、预防及监测措施。三 教学内容(一)病原学:病毒的特点,抵抗力。(二)流行病学:本病的流行特点,全球性流行趋势及主要流行地区的分布,传染源,传染方式。 (三)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发病原理,免疫机制在发病中的作用。主要病理变化:多种机会性感染与恶性肿瘤。(四)临床表现:潜伏期。HIV 感染临床分期;细胞免疫学分三级。艾滋病合并其他感染的表现;小儿艾滋病的特点。(五)实验室检查:T 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及 CD4+T 淋巴细胞计数。病原学及免疫学抗 HIV抗体等的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椐临床症状,高危因素,血清学及病毒学明确诊断。临床各期与各种感染性疾病鉴别。(七)治疗:抗病毒的联合治疗及合并症的治疗。(八)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第八章 伤寒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伤寒防治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一)了解伤寒杆菌的特性及其流行特点。(二)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三)掌握本病的肠道并发症、诊断要点及治疗、预防措施。三 教学内容(一)病原学:伤寒杆菌的抵抗力、致病性、抗原的特性。(二)流行病学:本病的流行季节性,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人群的易感性。6(三)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原菌的入侵途径,两次菌血症、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分期,临床类型。幼儿及老年伤寒的特点,复发与再燃。肠出血,肠穿孔及中毒性疾病并发症。(五)实验室检查:血象,血/骨髓及大便培养的时间及诊断价值。血清学检查的意义和应用。(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注意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七)治疗:一般治疗,饮食和护理。病原治疗首先药物。高热,便秘等的对症处理。(八)预防:采用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染源为重点。第九章 细菌性痢疾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菌痢防治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一)了解痢疾杆菌及分类与流行病学上的变迁。(二)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三)掌握本病的诊治要点。三 教学内容(一)病原学:痢疾杆菌的抵抗力、致病性。(二)流行病学:本病的流行季节性,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人群的易感性。(三)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原体的肠毒素与侵袭力的作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变特征。急性,慢性和中毒性痢疾的发病机理。(四)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典型,轻型,中毒型) ,慢性菌痢各型的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血象及大便检查的诊断价值。(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注意与阿米巴痢疾及其他肠道疾病鉴别。(七)治疗:急、慢性菌痢的一般和病原治疗。中毒性痢疾的高热惊厥,循环及呼吸衰竭的抢救,抗菌素的应用。(八)预防:采用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染源为重点。第十章 霍乱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