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黃德祥 教授國立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摘要 壹、 生命教育的發展 貳、 生命教育的目的與內涵 參、 國小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肆、 國小生命教育的展望 參考文獻摘要 本文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生命教育的意義與性質、發展與領域,以及小學實施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方法,以作為推展生命教育之參考。本文首先闡述生命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生命的目的與內涵,其次申論國小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包括:國小低、中、高年級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小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最後敘述國小生命教育的展望。由於國小生命教育仍屬初步發展階段,因此不論在政策、師資、課程、教材與教法等方面猶待努力規劃與適當推展。作者認為兒童需要對生命的起源、孕育、出生、成長、發展、衰弱、病痛、死亡等人生課題有較深刻的體認,以便能愛惜生命、豐富人生、珍惜自己、尊重別人、愛護環境、崇尚自然,使學生能在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有健全而完整的發展、過幸福美滿的人生。 關鍵詞:生命;生命教育;國小兒童;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壹、 生命教育的發展生命教育是最近幾年來在國內頗受重視的教育課題,然而何謂生命教育?人言各異,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方式目前也莫衷一是。但就人類而言,生命最為可貴,沒有了生命,一切教育都落空,即便有生命,但生命的內容貧乏,甚至踐踏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更是失去教育的目的與人的基本價值。也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是整體教育中的核心課程。然而,環視國外相關教育文獻資料卻發現,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卻不多見,整體而言,西方先進國家在中小學教育中亦不若國內目前對此課題的重視。不過衡量國內現況與學生需求,自可針對生命教育的課題,發展出一套有益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與教學模式。以生命教育的發展來看,目前約有下列主要的脈絡:一、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宗教是人類極為複雜的心靈現象,同時人世間尚有甚多難以獲得真正解決與答案的問題,因此宗教仍然在一般民眾真實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宗教皆對超自然的力量加以解釋,並融入經典教義之中。宗教又經常探討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與價值的課題,也會對自然與超自然現象加以解釋。本質上,宗教就是對人類真實生活所作的一種重新解釋(reinterpretation)與重新建構(reconstruction)。所以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重視讓教友或學生相信有神的存在,並且感受神的恩澤,並能根據教義瞭解人的生、老、病、死,最後能獲致榮耀上帝、登上西方極樂世界、上天庭酬賞或獲得美好的來生。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死亡無法體驗,也最讓人困惑,因此所有宗教對死亡都有各種闡述,相信某一宗教,至少會對死亡的未知有較深刻的體會,並進而產生安定力量。此外,宗教也經由辯證、作證、證道的過程去除人生的困惑,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療效果。不過台灣民間信仰由於欠缺教義,較具世俗性、功利性,但基本上尚能提供個人寄託與安定力量。二、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這是目前生命教育的主流,重視瞭解人體生理結構、健康增進,疾病預防與環境保護的相關教育。尤其自 1980 年代愛滋病(AIDS)開始流行以來,對人類的生存產生鉅大的威脅,有識之士就投入防治愛滋病蔓延的工作中,鼓吹真愛、安全的性。另外與愛滋病蔓延有關的反毒教育也一併受到重視,毒品氾濫且帶來犯罪等社會問題,因此歐美國家在國中小課程中目前最積極推展反毒教育(anti-drug education),相關的教材、課程與教法蓬勃發展。另外,重視人與環境和諧共存、防止環境污染的環保教育也於此時風起雲湧。此種取向的生命教育強調生理、心理與心靈的反毒、反污染、反濫交的重要性,目前相關的網站亦不少。另外,傳統健康教育也再次受到重視,希望中小學生能充分瞭解自己的生理狀況,並進而能維護身體健康。三、志業(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事業、志業或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也自 1980 年代以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志業教育的目的在於協助兒童與青少年,甚至一般成人瞭解個人的特質與工作世界,並期望個人能與工作世界作最佳適配,進而能規劃自己的人生、開發潛能、貢獻社會。目前志業教育的發展快速,不管理論、策略與評量工具均頗多。志業教育的另一個目標是希望社會中的每個人皆成有用之人,不只使個人的潛能發揮,也能帶動社會進步。國內近年來相當重視學生的生涯輔導與生涯規劃,事實上就是一項生命教育。國外近年除生涯教育與輔導之外,亦重視生活技巧(life skills)的教育,包括:生理與性、心理與社會、道德、情感、自我、認知、職業等七大領域的全人發展。此外,新近逐漸有人倡導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亦屬此一範疇。 四、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是自有教育以來的核心項目,而且至今仍是世界各國教育的重點。事實上,要將生活教育與生命教育完全區分並非容易,也許兩者互為表裡,會生活的人才會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才會真正生活。不過生活教育更重視人際相處、社會能力培養、自我生活的料理、生活習慣的培養,以及生活的調適等。生活教育也許就是生命教育的基礎。近年來,美國甚多學者所強調的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也可視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品格教育重視道德、責任、良心、尊重的培養,使個體能成為一位德行與學問兼備的人。其中尊重(Respect)與責任(Responsibility)並被視為學校教育中傳統三 R(讀、寫、算)之外的第四 R 與第五 R。五、死亡教育或生死學取向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體認死亡的意義、本質,以及學習如何充實的生活與有尊嚴的死亡,近年來國內所興起的生死學的探究,基本上亦是屬於此一領域。西方國家由於有較深遠的天主教或基督教傳統,較能正視與接納死亡的事實,並將死亡教育納入國民教育之中。不過自 1980 年代以後,死亡教育受重視的程度漸緩,相關的研究亦少。不過在諮商輔導上,臨終關懷與諮商(dying care and counseling)、哀傷諮商(grief counseling)則持續受到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的關注(黃德祥,民 83; 民 87)。由上述分析可見生命教育亦有其發展的傳統脈絡,並非孤立、新興的教育課題。就個體而言,甚早便對於生命充滿好奇與疑問,自兒童時期起,個體便已對自身或周遭的生命或生死相關問題進行探索,而且幼時對生命或生死的認知,將會影響其未來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張淑美,民 85)。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兒童時期便開始實施生命教育與全人教育,讓兒童對於生命的起源、孕育、出生、成長、發展、衰弱、病痛、死亡等人生課題有較深刻的體認,以便能愛惜生命、豐富人生、珍惜自己、尊重別人、愛護環境、崇尚自然,進而使學生能在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有健全而完整的發展、過幸福美滿的人生。本文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生命教育的意義、性質,以及小學實施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方法,以作為推展生命教育之參考。 貳、 生命教育的目的與內涵一、生命的概念與意義在探討生命教育的意義與目的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生命的意義有所認識。然而,對於生命一詞,因角度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詮釋:、錢永鎮(民 88)認為,生是指生命的孕育,其最終的目的亦即易經所說的生生之道,也就是讓所有生命可以不斷的相生,讓所有宇宙間的生命都能永續生存。而命字的本意為命令,它是指天命和個人的命運,也就是客觀的條件和限制。因此生命有無限的可能,但同時人也必須面對生命的有限,而人類最大的限制就是死亡。、劉見成(民 88)認為光是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它就是活著,但它卻是一切意義的基礎,吾人必須在這個基礎上依循義理活出生命的意義,其實踐是從生至死無法懈怠的過程,死亡之要義則在於為此生命意義的實踐劃上一個完美的句點。、Baumeister(1991)認為生命有以下幾項特質:(1) 生命是和諧的、整體的。任何一個生命體的存在都包含了生命本身以及其所處的環境,因此,對生命體的任何影響,也將會對其所處環境產生連帶性的影響作用,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2) 生命是一連串改變的歷程。每一個有機體都會成長茁壯、適應環境、不斷的自我更新,並且會以各種改變來呈現其形貌。(3) 生命在時間的河流裡跳躍前進。在時間的河流裡,每一個生命體都在一特殊的地點誕生,而且也會在另一個特殊的地點結束。(4) 每一個生命體都有不同的成長必要的需求(need),以及想要(want)的需求,這是與生俱來的動機。這些需求包含:氧氣、水、食物、睡眠、喜悅與性愛、痛苦與傷害、同時也可能包括好奇、希望與他人有社會性的接觸,以及想要有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生存環境。、Frankl(1986)認為終結性(finality)與短暫性(temporality)不僅是人類生命的一大基本特色,也是構成生命有所意義的一項實存要素。並認為想要賦予生活意義及實現價值,至少有下列三種途徑:(1) 創造性價值(creative values):是指個體可經由完成有建設性的工作來賦予生活意義。(2) 經驗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s):是指經驗世界上所有的真、善、美,而賦予生活意義。也就是,透過對世界的真、善、美的接納與感受,來經驗意義。(3) 態度的價值(attitudinal values):是指即使個體處於最困厄的環境中,仍能以一種堅定的態度,來承擔無法逃避的事。從以上三種價值可看出個人的意義與價值,絕非在個人本身或自己封閉的世界中尋找,而是顯現於個人與外界的接觸過程中。、 Paulson, Sharon, & Wolf(1988)對生命有下列看法:(1) 生命是一連續、累積的過程。生命的連續,會將昨日的一切帶進今天。曾經被拒絕的,從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換上另一種面貌,成為新的挑戰。(2) 對生命的體悟往往來自生活中實踐的經驗,而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愛惜和信任自己的生命。唯有重視自己,生命才會顯現出它的價值。(3)生命無可取代,只有自己才能賦予自己生命意義。綜合以上學者對生命的詮釋可以得知,生命有以下的特色:(一)生命是短暫的,凡是生命,必有死亡。(二)生命是一連串改變的歷程。(三)生命是連續、累積的過程。(四)生命是一體的,與生存環境休戚相關。(五)每一個生命體都有不同的成長需求。(六)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二、生命教育的意義與目的基本上,生命教育的推動主要在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生命與尊重他人的生命,進而能珍惜人類所共同生存的環境。此外,更能主動的去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定位,進一步將自己所學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因此,生命教育主要是希望達到下列四個目的:幫助學生主動去認識自我,進而尊重自己、熱愛自己。培養社會能力,提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生命共同體的關係。協助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對於生命教育的內涵,學者、教師多有不同的看法,綜合整理如下:文 軒 ,民 87, 滿足學生安全的需求、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 生命。 孔建國,民87,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增加挫折容忍力、情緒教育、學習面對生命中的常與無常。黃雅鳳,民 87,認識自己、尊重別人、善待別人、情意教育、生命的終極關懷。黃德祥,民 87,瞭解人生的意義、目的、價值、功能與限制,進而珍惜生命與人生,並能尊重自己、他人、環境及自然。楊仲鏞,民 87,教導學生熱愛、尊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求生應變技能的獲取、情緒教育。楊瑞珠,民 87,失落與悲傷的輔導。李遠哲等,民 88,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尊重生命、欣賞生命、愛惜自己、勇於面對挫折、應變與生存、敬業樂業、信仰與人生、社會關懷與正義等。曾志朗,民 88,強調情意教育、人際關係的建立、瞭解生命意義、對人的尊重、對死亡的正確認知。由上述綜合可知,生命教育的內涵除了涵蓋生之教育,同時也應包含死之教育。整體而言,其內涵概括了自己、他人、環境、自然與宇宙,五大範疇。吳武雄(民 8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