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25 杜甫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杜甫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 思、教学实录思、教学实录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过程和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2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设计】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岱宗( ) 决眦( ) 溅泪( ) 搔( ) 簪( )逾墙( ) 邺( )戍( ) 老妪( ) 幽咽( )2杜甫是唐代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他被称作诗圣。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三吏” “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 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二、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望 岳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 ,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 “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杜甫在 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2五言古诗。 (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3初读全诗,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二、配乐朗读,合作探究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 ,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 ,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 ,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3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春 望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 ,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 45 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石壕吏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 ,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公元 758 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 20 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 ,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 ,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 ,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无完裙” ,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三、质疑探究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3 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三、课堂小结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新安吏 (节选)杜 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ng。18解释词义:更: 次:1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20 “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21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18 (1)岂 (2)挨次19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20客即杜甫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以“鸡声茅店月”为上句,选出能与之组成对偶的下句( )A、燕语似讥人 B、野旷天低树C、人迹板桥霜 D、郝郎明月夜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过程和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2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设计】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岱宗( ) 决眦( ) 溅泪( ) 搔( ) 簪( )逾墙( ) 邺( )戍( ) 老妪( ) 幽咽( )2杜甫是唐代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他被称作诗圣。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