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13.1 DNA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考纲解读】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该部分知识时常以两个实验为背景,综合考查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病毒的知识、化合物的组成元素、DNA 复制的特点等有关知识;多以选择题出现。 )【学习目标】1. 学生通过课内探究并结合课本能说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及实验原则、结论。2. 学生通过课内探究并结合课本能说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原则、实验方法以及结论。3.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解释分别用 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沉淀物放射性低和上清液放射性低的原因。4.学生通过课内探究并结合课本能判断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学习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课前自主学习区预习检测: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R 型菌:菌落 , 荚膜, 毒S 型菌:菌落 , 荚膜, 毒,可以使人患 ,使小鼠患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 噬菌体结构:外壳由 构成(其元素组成 ),头部内含有 (其元素组成 )生活方式: 于大肠杆菌内2、噬菌体增殖的条件:模板: 的 DNA; 合成噬菌体 DNA 的原料: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 提供的氨基酸,场所:3.实验方法:_课中师生互动区课内探究一: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结合课本 P43-44 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独立完成)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2、艾弗里及同事的体外转化实验设计思路?3、实验过程中遵循的实验原则?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S 型细菌使 R型细菌转化的变异的原理是什么?5、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课内探究二: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合课本 P44-45 思考下列问题)1、在该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选择用 35S 和32P 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 DNA 标记?用14C 和 18O 同位素行吗?2、如何获得含 35S 标记的噬菌体和 32P 标记的噬菌体?培养步骤有无先后顺序?先培养病毒不行吗?为什么?3. 为什么标记 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有时会出现放射性?标记 35S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有时会出现放射性?(小组讨论)4.实验结论:课内探究三:三、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判断(抢答题 )遗传物质DNARNA生物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生物A噬菌体BSARS 病毒C大肠杆菌D柳树E羊1. 连线【课堂反馈】1.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 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32P 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2下图中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 ,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高考经典回放】1(XX新课标,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DNA 的 X 光衍射实验ABCD【考纲解读】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该部分知识时常以两个实验为背景,综合考查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病毒的知识、化合物的组成元素、DNA 复制的特点等有关知识;多以选择题出现。 )【学习目标】1. 学生通过课内探究并结合课本能说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及实验原则、结论。2. 学生通过课内探究并结合课本能说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原则、实验方法以及结论。3.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解释分别用 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沉淀物放射性低和上清液放射性低的原因。4.学生通过课内探究并结合课本能判断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学习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课前自主学习区预习检测: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R 型菌:菌落 , 荚膜, 毒S 型菌:菌落 , 荚膜, 毒,可以使人患 ,使小鼠患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 噬菌体结构:外壳由 构成(其元素组成 ),头部内含有 (其元素组成 )生活方式: 于大肠杆菌内2、噬菌体增殖的条件:模板: 的 DNA; 合成噬菌体 DNA 的原料: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 提供的氨基酸,场所:3.实验方法:_课中师生互动区课内探究一: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结合课本 P43-44 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独立完成)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2、艾弗里及同事的体外转化实验设计思路?3、实验过程中遵循的实验原则?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S 型细菌使 R型细菌转化的变异的原理是什么?5、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课内探究二: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合课本 P44-45 思考下列问题)1、在该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选择用 35S 和32P 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 DNA 标记?用14C 和 18O 同位素行吗?2、如何获得含 35S 标记的噬菌体和 32P 标记的噬菌体?培养步骤有无先后顺序?先培养病毒不行吗?为什么?3. 为什么标记 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有时会出现放射性?标记 35S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有时会出现放射性?(小组讨论)4.实验结论:课内探究三:三、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判断(抢答题 )遗传物质DNARNA生物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生物A噬菌体BSARS 病毒C大肠杆菌D柳树E羊1. 连线【课堂反馈】1.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 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32P 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2下图中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 ,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高考经典回放】1(XX新课标,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DNA 的 X 光衍射实验ABCD【考纲解读】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该部分知识时常以两个实验为背景,综合考查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病毒的知识、化合物的组成元素、DNA 复制的特点等有关知识;多以选择题出现。 )【学习目标】1. 学生通过课内探究并结合课本能说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及实验原则、结论。2. 学生通过课内探究并结合课本能说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原则、实验方法以及结论。3.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解释分别用 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沉淀物放射性低和上清液放射性低的原因。4.学生通过课内探究并结合课本能判断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学习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课前自主学习区预习检测: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R 型菌:菌落 , 荚膜, 毒S 型菌:菌落 , 荚膜, 毒,可以使人患 ,使小鼠患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 噬菌体结构:外壳由 构成(其元素组成 ),头部内含有 (其元素组成 )生活方式: 于大肠杆菌内2、噬菌体增殖的条件:模板: 的 DNA; 合成噬菌体 DNA 的原料: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 提供的氨基酸,场所:3.实验方法:_课中师生互动区课内探究一: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结合课本 P43-44 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独立完成)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2、艾弗里及同事的体外转化实验设计思路?3、实验过程中遵循的实验原则?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S 型细菌使 R型细菌转化的变异的原理是什么?5、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课内探究二: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合课本 P44-45 思考下列问题)1、在该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选择用 35S 和32P 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 DNA 标记?用14C 和 18O 同位素行吗?2、如何获得含 35S 标记的噬菌体和 32P 标记的噬菌体?培养步骤有无先后顺序?先培养病毒不行吗?为什么?3. 为什么标记 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有时会出现放射性?标记 35S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有时会出现放射性?(小组讨论)4.实验结论:课内探究三:三、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判断(抢答题 )遗传物质DNARNA生物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生物A噬菌体BSARS 病毒C大肠杆菌D柳树E羊1. 连线【课堂反馈】1.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 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32P 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2下图中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 ,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高考经典回放】1(XX新课标,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DNA 的 X 光衍射实验ABCD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