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1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5页 / 共61页
第6页 / 共61页
第7页 / 共61页
第8页 / 共61页
第9页 / 共61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骨科创伤患者并发症的护理 骨外四科护理组 2014.3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骨科领域中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给许多以往不能手术的创伤患者创造了良好的治疗和康复条件。但是,在创伤后治疗过程中因并发症而致残或死亡的患者仍然占大多数。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2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数百万人受伤或致残。按伤后死亡的统计,伤后立即死亡者占50 ,早期死亡者占30 ,后期死亡者占20 ,80 的创伤患者死于感染和多脏器衰竭。 一创伤性休克l1. 概述: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指机体受外界有害致病因素或机械性致伤因子的侵袭,而引起的人体组织结构连续性破坏及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使重要生命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急性缺血,缺氧为特征的综合症。 2. 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微循环缺血期)患者情绪紧张,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虚汗不止,四肢发凉,心率加快,尿量减少。血压无明显变化,由于舒张压升高而致脉压差变小。此期出血量占全身血容量的20 (约800ml)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患者由兴奋转为抑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口唇及肢端发绀,四肢厥冷,脉细速微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甚至无尿。此期出血量占全身血容量20 -40 (8001600ml)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 患者由意识朦胧浅昏迷深昏迷,四肢冰冷,皮肤青紫,脉极细弱或摸不清,血压明显下降或不能测出,尿量很少或无尿,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出血倾向,以及肺水肿和脑水肿。此期出血量占全身血容量的40 以上(约1600ml以上) 3. 护理:l护理观察: A.意识水平及表情 B.皮肤色泽 C.脉搏,血压和脉压差D.尿量及性状 E.中心静脉压 F.呼吸 G.体温 l 体位护理 中凹位头颈胸抬高30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一方面有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循环,另一方面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促进休克的恢复,使患者感到舒适。 l维持呼吸道通畅l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 l包扎止血 l镇静止痛 l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护理 l意外损伤的预防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l 概念 :ARDS指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l3. 临床表现 :ARDS一般在原发病后1272小时发生,表现为呼吸费力、深快,达28次/分以上,伴明显的发绀,一般氧疗不能缓解。早期体征:可无异常或仅闻少量细湿啰音,后期肺部啰音增多。 临床分四期: 1期:除以上体征外,出现自发性过度通气,呼吸频率稍增快。 2期:发病后2448小时表现为呼吸急促,浅而快,呼吸困难,发绀加重肺出现细小啰音,呼吸音粗糙,肺内分流量为15%20%。 3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明显,两肺有散在湿性及干性啰音,肺内分流量为20%25%。 4期:呼吸极度困难,脑功能障碍,神志障碍或昏迷,肺部啰音增多,管状呼吸音肺内分流量在25%以上。l护理 1预防 针对引起ARDS的原发病,应及时进行处理。如对于创伤、感染及休克病人,要避免吸入高浓度氧及输入较多库存血等。对大手术病人,术前要检查肺功能,术后采用雾化吸入疗法,鼓励深呼吸和排痰,预防肺部感染。 2观察病情 ARDS是一种急性危重病,将病人安置于监护室内实行特别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尤其是要关注呼吸困难和缺氧情况的变化,遵医嘱及时采集和送检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化检测标本。 3配合治疗 (1)纠正低氧血症:迅速纠正缺氧是抢救ARDS最重要的措施。一般需高浓度(50%)给氧,通常的鼻塞和面罩给氧难以纠正缺氧状态,需及早应用机械通气。目前较常使用的通气方式是呼气终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以尽早提高血氧分压。但是PEEP可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并使肺泡内压增加而导致肺气压伤和心脏循环负担加重,所以在护理时必须加强对呼吸、循环的监测和临床症状、体征的观察。在氧疗过程中,要记录给氧方式、给氧浓度及时间,观察氧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等。 (2)消除肺水肿:遵医嘱应用利尿剂、人血白蛋白等消除肺水肿,同时限制液体入量(15002000ml/d);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炎、缓解支气管痉挛。用药期间应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3)营养支持:ARDS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病人应多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脂肪饮食,必要时遵医嘱行肠内或肠外营养,以避免发生营养代谢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4)治疗原发病:配合医生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积极控制感染、抗休克等。4.心理护理 应根据病人的心理需求,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与病人交流,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三、.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l概念: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指严重创伤,特别是长骨骨折后24-48h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和瘀点,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与创伤的严重程度及长骨骨折的数量成正比。很少发生于上肢骨折病人及儿童。随着骨折积极的开放手术治疗,其发生率有大幅度下降。但FES仍然是创伤骨折后威胁病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一)肺部症状:以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为特征,伴有PaO2和PCO2;二)无头部外伤的神经症状:意识模糊、嗜睡、抽搐、昏迷;三)皮肤粘膜出血点。几种次要症状:1)心率120次min;2)体温39;3)血小板计数150109L;4)尿或痰中找到脂肪滴;5)视网膜栓塞;6)难以解释的红细胞压积降低。 临床分型:l1典型脂肪栓塞综合征:多在48小时内出现典型的脑功能障碍症状且常进展为木僵或昏迷,呼吸困难,通常有心动过速和发热。睑结膜、及皮肤有特殊点状出血点。l2不完全型或部分脂肪栓塞综合征:有骨折创伤史,伤后1-6天可出现轻度发热、心动过速、呼吸快等非特异性症状。故易被忽略。l3爆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一般在骨折创伤后立即或12-24小时内突然死亡,有类似急性右心衰竭或肺梗死的表现。常由尸检证实。肺部表现:发生率约75%。开始于缺氧导致的呼吸急促及随后的过度换气,紫绀有时不会出现,但有时可能成为FES的早期体征。涉及肺的FES病人大部分PaO2水平低于6.67kPa。部分病人有咯血。胸部X线片示两肺大块斑片状阴影,称之为“暴风雪样”改变,尤其在肺的上中部多见。 肺部表现l胸部X线片(右图)l胸部CT片(下图)大脑表现发生率约86%。起始症状包括谵妄不安、嗜睡和意识模糊,继续发展可致昏迷。如治疗及时,大部分病人可以完全恢复,但因大脑皮质的高敏感性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轻者如个性变化、创伤后紧张综合征等,重者如四肢瘫、等严重神经病理学障碍。合并头部外伤的复杂骨折病人,其神经病理学表现的原因常难以确定。 大脑表现:l脑部CT示瘀点:发生在大约50%-60的病人中,常在 伤后24-48h内出现。在病人的两侧腋部、 胸部前外侧、颈前部、脐周、结膜和口腔 粘膜等处出现。瘀点通过显微检查显示脂 肪滴正阻塞毛细血管,并且被小血管周围 出血所包围。 瘀点:预 防:lFES的病理生理途径仍不十分清楚,外伤后预防性的措施需引起足够的重视。l1)在病人抢救中骨折需十分小心,正确处理骨折,在长骨骨折患者搬运和复位过程中强调有效的制动和轻柔的操作。l2)早期制动能减少骨折端活动及组织再损伤,可降低FES发生率。l3)血容量被认为是FES发生的基础,严重创伤后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和治疗休克,是预防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最重要的措施。l4)骨折肿胀期应有效抬高患肢,持续牵引。l5)药物应用:抑肽酶、阿司匹林、肝素、低右等。护理重点:l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病情改变:多发骨折、严重骨折及骨折大手术后应给予心电监护,尤其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早期症状及体征多不典型,在护理严重骨折或长骨骨折患者时,应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与骨折不相符的症状体征,该组患者入院时均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在伤后或术后突发胸闷、神志不清或疲乏嗜睡等,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l(2)重视患者主诉:对于创伤较严重的骨折或骨折大手术后,患者自述胸闷不适时,应及时观察血氧饱和度,及早给予大流量吸氧,有利于病情的康复。l(3)体位:注意保持骨折肢体安全有效的制动妥善制动、牵引伤肢,抬高患肢并保暖,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基础护理:l(1)重视呼吸功能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监护有关全局,十分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按病情需要予吸痰、给氧、高压氧疗、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等, 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注意呼吸频率、吸氧浓度、用持续高流量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面罩放置不宜全封闭,要留下透气间隙,否则患者有胸闷加重的感觉。 l(2)控制肺部感染,及时吸痰,防止呼吸道交叉感染和肺不张。 l(3)减少脂肪进入血流的机会:肢体固定要确切,尽量少搬动患者,进行各项操作时要轻柔。l(4)控制输液速度:重症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由于缺氧时间较长,脑、肺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水肿表现,在维持足够血容量纠正贫血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4060滴/分,以免加重病情。l(5)注意水及电解质出入量平衡。严格24 h 液体出入量统计l(6)加强营养:给予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l(7)心理护理: 对清醒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 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抢救时护士应集中精力,镇定自若,以有序、沉着自信的工作行为影响患者的情绪。l(8)观察用药反应: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均需要应用大剂量激素、广谱抗菌素及能量蛋白等支持疗法,护士要熟悉各种药物作用的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注意观察是否有应激性溃疡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和皮疹等。 l(9)预防褥疮:病情严重时,患者大小便失禁,应及时给予更换被单、衣裤、擦澡,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受压处皮肤定时给予按摩。l(10)高热患者给予冰枕、冰帽或冬眠疗法以降低脑细胞耗氧, 保持室内清洁、安静及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及时更换被汗湿的衣服和被褥。l(11)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指导并鼓励功能锻炼。四、骨筋膜室综合症 l概念:骨筋膜室综合征: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早期证候群,是一种严重损伤后的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l(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要注意区分3种疼痛:自觉痛、触压痛、牵拉痛。对于疼痛有的专著视其为最重要的判断指标,即非常剧烈的、暴发性的、止痛药都无法缓解的、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疼痛,特别是指(趾)的被动牵拉痛,一旦出现这种表现即应断定为已发生肌肉早期明显缺血。至晚期,感觉消失,可无疼痛 。 l(2)肌力 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痛。这是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只要指(趾)主动活动状态良好(包括力量和幅度)则危险性就不大,至少未发展到严重缺血的程度。如果能排除肌肉神经本身损伤所致的活动障碍,单纯骨折疼痛是不会导致肌力明显下降的,而骨筋膜室综合征则会明显影响到其活动度和肌力,且早期即会影响到肌力和主动活动度。到了晚期则下降明显。故肌力可用于判断是否发生缺血和缺血的程度。若出现肌力下降则必须分析其原因,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考虑。l(3) 感觉 此项指标只能作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到中晚期的指征之一。如果出现明显的感觉障碍则表明已发生缺血性神经肌肉麻痹,故其不宜作为早期判断指标 。l(4)皮肤张力和硬度 皮肤张力增大和触摸肌肉部位时硬度增加均是间隙内压力增高的外在表现,据此可判断间隙内压力的变化趋势。张力越大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